李志剛 李斌 孫益峰 華榮 郭旭峰 楊煜 葉波
氣管食管瘺(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是存在于氣管和食管間的異常通道,可先天存在,也可后天形成。在后天獲得性氣管食管瘺中,經口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套囊誘發(fā)的氣管食管瘺是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占比可高達59%[1]。疾病多因氣管套管套囊壓迫氣管膜部缺血所致,如果同時有鼻飼管位于食管內,則會形成“三明治”樣壓迫,加重病變。
在插管相關氣管食管瘺中,有59%~78%的患者合并氣道狹窄[1],術中需同時進行氣管節(jié)段切除重建或者需要氣管造口或支架介入治療;無氣道狹窄的患者則僅需處理瘺管。在既往的手術推薦中,多籠統(tǒng)采用氣管中線進路,將甲狀腺和喉返神經向氣管兩側分離,顯露氣管食管溝和氣管食管瘺瘺管,并做對應處理[2]。由于氣管食管瘺多伴有慢性炎癥,周圍組織界限不清,用傳統(tǒng)正中進路處理起來出血較多,視野難于控制,神經損傷概率也高。近期作者團隊借鑒頸段食管吻合進路,從甲狀腺和左側喉返神經外側顯露瘺管,可以有效避開既往氣管食管瘺形成的炎癥區(qū)域,快速直接地接近瘺管,手術快速便捷。
本文回顧了上海市胸科醫(yī)院近期的3例此類手術,分享手術技術和早期結果。
病例1男性,65歲,車禍顱腦外傷,氣管切開后3個月發(fā)現氣管食管瘺。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可見距門齒18 cm處前壁瘺口,直徑約5 cm,無法經此瘺口窺見氣管腔內?;颊邿o氣道狹窄。手術治療經過:全身麻醉下單腔氣管插管,患者取平臥位,肩背部墊高頭后仰,頭略偏向右側。左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緣切口,切開皮膚、皮下、頸闊肌,經胸鎖乳突肌內側緣顯露肩胛舌骨肌并離斷,經頸動脈鞘內側、甲狀腺左葉外側顯露頸段食管。小心離斷左側帶狀肌,顯露甲狀腺下極和胸腺上極,經此向下沿氣管外側定位左側喉返神經,并套線標記、牽向內側。首先,全程顯露頸段食管后壁,向下游離至上縱膈,并將部分胸段食管牽引至頸部,然后在此處環(huán)周游離食管,并套帶牽拉向外側。此時,因為左喉返神經已經標記,右喉返神經走形在外側,因此幾乎沒有損傷神經可能。套帶完成后,沿套帶處向上游離食管,可清晰顯露并定位瘺管,隨后直角鉗環(huán)繞瘺管分離,并另外套帶。此時頸段食管位于左頸外側,瘺管被牽引至左側離開氣管后方,左側喉返神經位于氣管側。此時食管、瘺管、氣管的位置關系由“后-中-前”的垂直關系變?yōu)椤白笞钔?左-中”的水平關系,操作便利性大大提高。選用釘高4.5的stapler直接縫合切斷瘺管。食管側間斷肌層加固,氣管側則不需要。另外,再取左側胸鎖乳突肌胸骨部,以胸骨端為蒂,對食管修復面做環(huán)周包圍加固;至此修補完成,頸部放置皮片引流。患者6天后造影確認修復完好后進流質飲食?;颊咝g后無聲嘶,恢復順利(圖1)。
病例2女性,55歲,先天性腦血管意外破裂,氣管切開后氣管食管瘺形成,患者有抑郁癥和激素使用史。支氣管鏡和胃鏡均證實距氣管上段1 cm大小氣管食管瘺?;颊咭蛞话闱闆r差,先行胃造瘺引流,空腸造口營養(yǎng)支持3個月后,再回我院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式與病例1相同?;颊咝g后恢復順利,無殘余瘺和聲嘶。術后10天恢復經口進食并出院。
病例3男性,50歲,因突發(fā)腦血管意外急診入當地醫(yī)院搶救,并氣管切開,3個月后出現氣管狹窄,經多次介入消融治療病情反復并加重,1個月前出現進食嗆咳,外院診斷氣管食管瘺并轉入我院?;颊呓浛诤粑善脚P,但喘鳴音明顯,鼻腸管營養(yǎng)。氣管鏡可見聲門下氣管狹窄,最窄處5 mm,并向上延伸至環(huán)狀軟骨下緣(Ⅱ型),經氣管側瘺口窺測不清。胃鏡檢查可見距門齒18 cm處瘺口,直徑約8 mm?;颊呷砺樽恚?.5號氣管插管通過狹窄,并在瘺口遠端打氣囊通氣正常。取低位衣領切口,建立頸闊肌深面術野后,仍沿左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緣探查食管氣管瘺瘺管,過程順利,并用stapler切除瘺管。然后轉至頸正中進路,向兩側以此顯露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前半周、頸段氣管(下至瘺管下方2 cm),完全游離氣管前間隙,切除環(huán)狀軟骨前弓(約2/5環(huán)周)、1~4氣管環(huán)及對應軟化狹窄氣道。使用4-0 PDS連續(xù)縫合后壁,3-0微橋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前壁,完成聲門下喉氣管吻合術。最后使用胸鎖乳突肌間隔氣管食管。術后常規(guī)頸部屈曲位皮膚限制縫合。患者術后恢復順利,略有聲嘶,但進水無嗆咳;術后2周經口進食出院。
插管后氣管食管瘺是后天性氣管食管瘺最常見的病因類型,在上海市胸科醫(yī)院的獲得性氣管食管瘺中占到23%。而在西方報道中可高至50%以上[1]。目前關于插管后氣管食管瘺的病因已經非常清楚,主要源于套囊壓迫氣管膜部缺血所致,尤其是合并食管內有鼻腸/鼻胃管的時候,套囊與硬質管道的雙重壓迫會形成“三明治”效應,造成之間的氣管膜部和食管壁穿透,形成氣管食管瘺。
圖1 經甲狀腺外側入路治療氣管食管瘺手術圖片。A.顯露瘺管和左側喉返神經;B.使用直線側側切割縫合器離斷瘺管;C.顯示切割縫合后情況;D.胸鎖乳突肌內側緣分隔氣管—食管切端。E表示食管,T表示氣管,F表示瘺管,LRL-N表示左側喉返神經,M-F表示肌瓣
插管后氣管食管瘺鮮有自愈,因為在氣管食管瘺診斷時,往往氣管膜部和食管內膜已經完全融合,并形成連續(xù)黏膜。由于插管后氣管食管瘺與套囊位置密切吻合,多位于氣管中上段,所以盲目氣道內介入治療(支架)可能會造成氣道的進一步損傷,并最終導致不得不行氣管節(jié)段切除。因此,一旦獲得確診的氣管食管瘺,應盡早行手術治療。
插管后氣管食管瘺主要分為合并和不合并氣道狹窄兩種類型[1]。合并氣道狹窄的原因包括以下幾種:①多數是因為氣管切開損傷所致,切開時如果對軟骨環(huán)破壞過大,加之此后氣管食管瘺反復造口,會造成切開處氣管狹窄,所以這種狹窄多位于瘺口近端。②由于氣管套囊區(qū)的環(huán)周氣管內膜下缺血,進而導致軟骨破壞、塌陷、軟化,并行程狹窄。這種狹窄多與瘺口區(qū)重合,位置偏低。③由于支架植入后,支架近端肉芽增生所致。
插管后氣管食管瘺經典的手術入路就是頸正中入路,將甲狀腺及喉返神經向兩側剝離,順次顯露氣管前壁、側壁、氣管食管瘺管、食管,然后處理瘺管[1-4]。這種進路的優(yōu)點是處理氣道合并狹窄方便,可以同期行食管瘺口修補和氣管狹窄切除。但也有缺點,主要體現在這個進路的氣管兩側往往有炎癥反應,尤其是以前反復氣管切開的患者,對于瘺管清晰顯露比較困哪,也容易造成喉返神經損傷,因為這個進路要經過兩側的喉返神經。
近期作者借鑒食管癌頸部吻合的經驗,選擇頸前旁路治療插管后氣管食管瘺,獲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尤其是針對沒有合并氣道狹窄的患者,這種手術進路方便快捷,手術并發(fā)癥低,成功率高。其基本的手術思路是經左側胸鎖乳突肌前緣進路,直接顯露頸動脈鞘內側和頸段食管,通過對左側喉返神經的解剖,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和保護,然后沿無炎癥干擾食管側顯露氣管食管瘺瘺管,并用stapler機械切斷吻合。整個過程都沒有直接顯露解剖氣管,極大地降低了手術難度,并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即便是有氣管狹窄的患者,這種進路也可以非常容易地定位氣管食管瘺,并做出處理,然后再行氣管切除重建。
綜上所述,頸前旁路是治療插管后氣管食管瘺的有效手術思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