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視角循著王若飛歷史中的苦難成長、青春勵志、尋道馬列、革命逐浪的生活軌跡,感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王若飛生命正能量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學習積淀,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憂國憂民的尋道升華;邁步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同階段的革命征途里,肩負革命重擔,走著困苦艱險的路,把自己的智慧、生命奉獻給黨的波瀾壯闊的向前發(fā)展的革命事業(yè);生命雖然轉(zhuǎn)瞬即逝于“黑茶山飛機空難”,但生命持念的共產(chǎn)黨人永恒的價值追求“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照映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發(fā)展之中。
關(guān)鍵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王若飛;感思
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思想靈魂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奮爭在自己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漫漫征途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心靈驚雷以警醒的理念喚醒自己,把自己的生命同自己的奮斗歷程相呼吸,定位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責任擔當、理想信念,匯入“歷史進程”的大江東去的浪花之中,激活、激勵、激越自己“生命開啟時的心念”,為自己前行的事業(yè)保持清醒的“戰(zhàn)略定力”,開拓“此處有定力,它處皆坦途”的事業(yè)境界。在這視境的“歷史長河”中,王若飛是其中“激情澎湃、立于風口浪尖、勇于弄潮”的中共英雄人物,走進他的“人生成長、卓絕奮斗、信仰追求”的世界,可深刻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朽的奮斗歷程,深刻接受黨性初心、勵志使命的洗禮。
一、積聚正能量的青春“苦學勵志”
1896年10月11日出生在貴州安順的王若飛有著“富裕并痛苦著”的兒童家庭生活,這為他留下了“沉默而堅毅”的生活狀態(tài),而親情的特別的愛和養(yǎng)育給他生命的成長投入雨露陽光,1904年8歲的他在其舅父黃齊生的關(guān)愛下離開出生地安順而進入貴陽達德學校讀書學習。貴陽達德學校由他的舅父黃干夫、黃齊生創(chuàng)辦,該校崇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人生修養(yǎng)的核心要求“智、仁、勇”,將這標簽為“達德”,并且在這“達德教育”的熔爐里匯入與時俱進的社會進步思潮及理念。在這學校,學生們深受置身社會政治、思想進步潮流風浪中的革命先輩的革命思想的醍醐灌頂教育。至1912年王若飛在這充滿新潮氣息教育的熏陶中畢業(yè),這在他幼小心靈里播下了正氣浩蕩、救國救民、勤學好思、獨立探索、知行合一等精神種子,鑄就積極進取的健康人格,為未來的人生之路打下濃墨重彩的思想底色。這色彩里閃爍著千年流淌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優(yōu)秀傳統(tǒng)理念,閃爍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滄桑的奮發(fā)有為之感。正因如此,他把充滿朝氣蓬勃的思想溶入到社會實踐探尋中,1912年至1914年在貴陽群明社工作,積極傳播革命新思想;1914年至1916年在貴州銅仁礦務局工作并積極參與反袁世凱稱帝革命活動;1917年春在貴陽達德學校任教;1917年底考取官費留學日本,在1919年中日“二十一條”的“5.7國恥”日憤怒日本的慶祝活動而回國,回國后參加由其舅父黃齊生組織的貴州實業(yè)教育參觀團對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省考察教育活動;1919年10月至1923年春到法國勤工儉學,歷經(jīng)生活、工作的艱辛,在思想上探尋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信仰;1923年3月至1925年3月,受黨派遣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
總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民族危亡”成為人們精神中的主調(diào)音符,激勵志士仁人們在時代風云變幻中正確定位人生的坐標,這音符也浸潤在王若飛的心靈里,他心中正義的人生抱負與“民族危亡”相交鳴,使人生追求的境界超越了家庭的階級性束縛,使人生走進廣闊的“民族奮爭”的天地,并在激流漩渦中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求為無產(chǎn)階級和人民大眾解放而奮斗的理想目標,從而把人生匯入“大江東去”的歷史波濤之中。
濤聲依舊的王若飛人生成長的歷史韻味啟迪著“時勢造英雄”的真理,時代的“心聲、號角”是催人奮進、成長的決定性力量,有為的人生當是強烈感知時代精神,并在時代精神的熏陶中完善自己、升華自己,開拓人生的青春舞臺。無論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時代主題怎樣滄海桑田地變化著,但“與時俱進”的人生成長旋律是永恒的。
二、唱響主旋律的政治“逐夢信仰”
人生正能量的釋放存于積極實踐中,王若飛曲折艱辛的社會革命實踐活動可概括為“五段組曲”:置身大革命;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五年監(jiān)獄生活;敵后抗戰(zhàn);重慶談判。
1925年 5月王若飛回國后迎著國共合作的革命風暴而工作。身心戰(zhàn)斗在黨的豫陜區(qū)委工作崗位上,做策應北伐軍的軍事工作,且在黨的機關(guān)報《向?qū)А飞习l(fā)表文章開展政治思想斗爭,并收獲與李培之的志同道合的愛情;1926年初至1927年初王若飛首任第一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迎著北伐戰(zhàn)爭勝利的過程中闡述時局中各種尖銳復雜的問題,積極領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斗爭;1927年4——5月間出席在漢口召開的黨的五大,并負責大會的總務工作;1927年5月黨的五大后至1928年春在江蘇省委農(nóng)委書記任上積極展開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工作和農(nóng)民武裝暴動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六大,會后積極主動進入列寧學院深造學習,期間進工廠勞動半年,于1931年夏初,根據(jù)黨中央的指示,離開蘇聯(lián)回國。1931年7月至1937年5月為在西北地區(qū)開展抗日民族斗爭運動,被叛徒出賣而陷入長期的牢獄生活,在獄中積極展開革命斗爭,錘煉出共產(chǎn)黨人的“鋼鐵之心”;1937年8月至1945年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qū)開展革命工作,相繼擔任邊區(qū)黨委統(tǒng)戰(zhàn)部長、宣傳部長、十八集團軍延安總部副參謀長和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在黨、政、軍各方面的工作中提出富有遠見卓識的政策和策略,為敵后抗戰(zhàn)的勝利作出突出貢獻。
1945年8月至10月的“重慶談判”成為王若飛一生中參與的經(jīng)典之筆,人生閃光的萬眾矚目的“政治斗局”。為揭穿國民黨反動派“真內(nèi)戰(zhàn)、假和平”的政治陰謀,“重慶談判”內(nèi)藏民族方向斗爭的大智大慧的較量、博弈,成為國共雙方在時局變化中“政治天王山”之爭,蘊藏“內(nèi)戰(zhàn)與和平”的政治人心向背的爭取。因此,王若飛在時局變化的樞紐斗爭中,扮演重要的歷史角色,奉獻自己的智慧,推動歷史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變化,因此,歷史和人民把他的人生描繪上“偉大而壯觀”的色彩,把他的人生定格在閃光之中。
在王若飛革命歷史穿越的啟示中,中國共產(chǎn)黨人心懷理想,置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社會變化潮流中,在點點滴滴的小事或大事之中釋放自己的正能量,讓人生出彩,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三、踐行價值觀的使命“永恒留韻”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的生命在從重慶返回延安的“黑茶山空難”的悲壯里轉(zhuǎn)瞬消逝,斯人已逝,對于王若飛的未盡的事業(yè)而言,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激起有識之士們豐富的追思。王若飛 生命短暫而流韻深長。他矢志不移追求的“一切得為人民打算”的價值理念似一顆恒星閃亮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星空里。這理念是融入到實現(xiàn)、保護、開拓“人民利益”的實踐中的理念。因此,他追求的未盡的事業(yè)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實踐中延伸著,留下對后來人的期待、召喚和激勵,期待著演繹“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滄桑變化之美,這正是王若飛“滄海一粟”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內(nèi)藏的正能量的流韻之美。
在思緒的聯(lián)想里,“一切得為人民打算”與“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的生活哲理相映成趣,融會貫通于共產(chǎn)黨人日常生活的尋真務實之中;在思維的透視中,“一切得為人民打算”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大公無私的博大胸懷和價值追求?!耙磺械脼槿嗣翊蛩恪笔枪伯a(chǎn)黨人價值觀的質(zhì)樸、閃亮的表達,與“為人民服務”交相輝映,在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下藏著金子般的為人民服務的深刻思想,是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演繹版的表達,體現(xiàn)了主體思想的積極主動、創(chuàng)新性,用更深入“接地氣”的方式走進同志們的心中,把“抽象與具體”融通結(jié)合起來,以更加務實的精神狀態(tài)走進更加務實的人民的實際生活中,在具體的生活中放光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觀、使命意識,在“一滴水可以見太陽”的微觀世界里,展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為人民服務的風采、生命寄托,這契合了當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追求,也映照在這理念中,從宏觀上看,它折射出黨的大政方針的思索、選擇、堅定不移的實施應以“人民根本利益”為指針,推動“經(jīng)濟社會”的向前發(fā)展。斯人已逝,但他的“”的理念體現(xiàn)、照應在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等等歷史浪濤的奔流中,從縱向時空看,它閃著永恒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價值追求的遠見卓識、志存高遠的思想之魂。“一切得為人民打算”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靈之燈,既照亮當下生活實際又透視未來理想
平凡而深邃的“一切得為人民打算”的理念燃燒在王若飛心中,薪火相傳,中國共產(chǎn)黨人抱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恒念,升華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的境界,一切以人民為中心,追尋深遠、艱辛而偉大的“入黨誓詞”里的事業(yè)。
參考文獻
[1] 葉慕安.“一切要為人民打算” [J].世紀風采,2018(5).
[2] 王芳恒.王若飛貫徹黨的三大法寶思想的實踐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18(3).
[3] 苗體君.青年王若飛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形成的過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7(4).
[4] 馬連儒,袁鐘秀.王若飛傳[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6).
[5] 中共十九大報告[R].2017(10).
作者簡介:曹俊峰,貴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