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艷芳
摘 要:近年來,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糾紛越來越多,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規(guī)定了網絡虛擬財產的相關內容,但對于其如何保護并沒有規(guī)定。在網絡虛擬財產糾紛中,主要涉及網絡虛擬財產所有者的主體資格、網絡虛擬財產案件的管轄權和網絡虛擬財產遭受侵害可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葐栴}。為此,可以通過確立網絡游戲實名制、建立網上法庭和給予網絡虛擬財產遭受侵害者精神損害賠償來予以完善。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主體資格;管轄權;精神損害賠償
1 引言
在當前信息化水平飛速發(fā)展的前提下,網絡虛擬財產也在飛快地向前發(fā)展?!睹穹倓t》將網絡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權利,與物權相類似,即網絡虛擬財產權。網絡虛擬財產是一種特殊的財產,作為一種權利,應當受到民法的保護?;谶@一點,本文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進行了探討。本文旨在從狹義上研究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問題,即以相關的網絡游戲為平臺,玩家在虛擬網絡空間中所擁有的,可以被游戲玩家本人操控的賬號和虛擬貨幣、虛擬裝備、點數(shù)、道具等網絡虛擬財產。伴隨著當前網絡安全存在隱患,群眾自我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等因素,網絡游戲的賬號和角色名稱一般是虛構的。大多數(shù)游戲玩家在游戲注冊過程中填寫的都 是虛假身份信息。在涉及訴訟糾紛的情況下,游戲玩家需要提供材料證明虛擬身 份和現(xiàn)實身份是同一個人來表明自己是整個案件中的唯一當事人,這對于玩家提 供材料和法院認證都存在困難。
2 網絡虛擬財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 網絡虛擬財產所有者主體資格難以認定
伴隨著當前網絡安全存在隱患,群眾自我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等因素,網絡游戲的賬號和角色名稱一般是虛構的。大多數(shù)游戲玩家在游戲注冊過程中填寫的都是虛假身份信息。在涉及訴訟糾紛的情況下,游戲玩家需要提供材料證明虛擬身份和現(xiàn)實身份是同一個人來表明自己是整個案件中的唯一當事人,這對于玩家提供材料和法院認證都存在困難。網絡游戲的運營商利用玩家在游戲當中注冊的信息與玩家真實的身份信息存在差異這個漏洞,不承認當事人的身份,從而導致當事人的訴訟難以成立,無法認定網絡虛擬財產所有者的主體資格。
2.2 網絡虛擬財產糾紛案件的管轄權
法院對一個案件擁有審判的權力,我們稱為管轄權,管轄權的缺失會使法院對案件的判決失去效果。由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相關案件并不像一般案件容易確定管轄法院,這就導致了網絡虛擬財產類案件利用傳統(tǒng)的訴訟流程很難開展審理,即使運用訴訟流程審理,當事人雙方也會對案件的管轄權發(fā)生爭議。2006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了解釋,規(guī)定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的管轄法院是侵權行為地法院或被告住所地法院。侵權行為地指的是發(fā)生網絡侵權行為的計算機連接終端所在地或者是產生侵權行為適用的網絡服務器所在地。當被告的居住地和侵權行為地同時不能找到時,受到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終端也可以被認作侵權行為地。但是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所做出的這個解釋,只針對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中的侵權行為地,沒有直接表明也可以被用于網絡虛擬財產糾紛案件中的行為地。在網絡虛擬財產糾紛的相關案件中,我們發(fā)現(xiàn)網絡服務協(xié)議中關于管轄的約定是極其不公平的,在此類案件中,不應該采用管轄協(xié)議的相關內容,應該要保證好玩家在訴訟過程當中的利益,保證訴訟雙方管轄地選擇上的平等性。
2.3 網絡虛擬財產受侵害時的精神損害賠償
在谷瑞雪起訴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tǒng)有限公司的案件中,原告雖然勝訴,但是法院駁回了谷瑞雪提出的要求廣州網易計算機系統(tǒng)有限公司賠償相關精神損失的請求。這表明,當前我國關于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規(guī)定過于僵化,不符合現(xiàn)階段的社會發(fā)展總體趨勢。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適應人民群眾不斷覺醒的法律意識,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人民精神層面的保護,完善精神損害賠償相關方面的規(guī)定。
只有人格權和身份權在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秶鷥?,這一規(guī)定是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我們一般認定兩種情況是具有精神利益的財產,第一種是財產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第二種是財產承載且寄托著人的感情。第一種情況,它與對應的主體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帶有強烈的主體性特點。這些財產往往寄托著所有者的情感,飽含著人的感情,甚至具有“睹物思人”的功效,對于某些人來說就是精神支柱。通過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判決文書查閱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在知網上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理論界學者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因此,筆者綜合考慮將結合實踐和理論的探討,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但對于賠償?shù)牟糠忠唧w區(qū)分,關于如何細化該部分將放在建議里進行討論。
3 網絡虛擬財產保護的完善
3.1 加強游戲玩家網絡實名制
文化部于2010年制定了《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21條對網絡游戲實名制作出了規(guī)定。網絡實名制就是要求網絡用戶用自己的身份證件在網上注冊信息。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學的教授李希光最先提出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的積極作用有很多,最有效的是能夠避免有惡意的人匿名發(fā)布不當言論或者減少詆毀他人名譽等犯罪行為。但是,因為網絡實名制與我國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的權利相沖突,所以引來了各界許多爭議。隨著網絡游戲的風靡,其所產生的網絡虛擬財產的問題也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大家發(fā)現(xiàn)如果能在網絡游戲中運用實名制能夠適當保護網絡虛擬財產,重要的是能夠預防一些侵害網絡虛擬財產的行為,也可以給法院調查取證提供一些方便,減輕法院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這種網絡實名制能夠在網絡游戲中建立起來,將真正對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產生實際的影響,對游戲的運營商和玩家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且還能降低網絡游戲中虛擬財產糾紛的發(fā)生率。
3.2 建立網上法庭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對于網絡虛擬財產糾紛的解決也應該采取先進的方式。傳統(tǒng)確定管轄權的方式在網絡虛擬財產的糾紛中并不適用,無論確定何方法院管轄都不會得到當事人雙方的認可,都不能維護雙方的利益,所以需要一種新的模式來解決網絡虛擬財產糾紛。網上法庭是一種集調解與訴訟為一體的便捷模式,合理地運用它可以解決管轄權爭議的問題。網上法庭是由最高院建立,網上法庭的組成人員應有法官、學者、電腦IT人員等技術專家、網絡游戲的玩家代表和法庭調解員等相關人員,這些人員都是需要通過注冊備案才能在網上法庭里起到相應的職能作用。所有網上法庭里的法官都是現(xiàn)實法庭里的法官,他們也有級別之分,分為基層法院的法官、中級法院的法官、高級法院的法官、最高院的法官。當涉及到糾紛時會根據涉及的數(shù)額確定由哪級法院的法官審理。法官的選擇是由網絡通過自動抽簽的方式,隨機確定人選,以保證公正性。法官的組成雖然是隨機的,但是可以根據雙方當事人的所在地折中選一個靠近地點的法院的法官審理。如果不服一審法院的判決,二審就由中級法院的法官審理,法官的選擇同一審。如果涉及到金錢判決的執(zhí)行,可以由進行網上法庭判決的法官聯(lián)系被告所在地同級法院執(zhí)行。
3.3 明確細化精神損害賠償標準
能否在網絡虛擬財產遇到損害后請求得到相應的精神傷害賠償取決于這其中是否存在相關的利益關系。游戲玩家在網絡游戲中付出大量時間和感情,用心去刻畫和培養(yǎng)網絡虛擬人物。網絡游戲也可以模仿現(xiàn)實社會,通過大量的類似現(xiàn)實社交的方式來表達玩家的個人情感。所以,當這種耗費用戶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虛擬角色一旦丟失,所有者會產生很強的落空感和悲觀情緒,非常容易影響游戲玩家在現(xiàn)實中的生活。學者張新寶說過,在社會上對別人給予的輕微傷害需要保持最低限度的忍讓,不是“一旦遭遇損害就得到救濟”,而且法律也不可能讓全部的損害都得到保護。所以精神損害的賠償也應該適用于此,法律應該只能保護那些受到較嚴重損害的情況。筆者認定很多網絡虛擬財產遭受損失的案件可以通過金錢來補償。當游戲玩家是因為網絡虛擬財產被侵犯,所以其精神利益才遭受嚴重損害時,才能尋求精神損害賠償。隨著網絡的越來越發(fā)達,網絡虛擬財產已然成為社會重要的一份子,與此同時網絡虛擬財產的糾紛必然會越來越多。而目前針對網絡虛擬財產沒有專門的法律明文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藴?。所以,制定相關法律明文規(guī)定對于網絡虛擬財產如何賠償,以及賠償標準的細化在我國民事立法中顯得十分重要。
4 結束語
2017年《民法總則》通過,其中第127條規(guī)定了要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保護。網絡虛擬財產這個專業(yè)術語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了正式頒布的條文中,標志著我國法律對網絡虛擬財產的重視。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飛速前進,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糾紛也越來越多。分別是網絡虛擬財產所有者主體資格問題、案件的管轄權問題和財產受侵害時的精神損害賠償。針對這三個問題,文中的第三部分也給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當然,僅僅靠《民法總則》的第127條并不能真正在實務中起到指導法官判案的作用,只靠此條在現(xiàn)實操作中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合理的保護網絡虛擬財產,就必須要繼續(xù)完善我們國家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希望我國早日出臺更多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規(guī)定。
參考文獻
[1]楊立新.民法總則規(guī)定網絡虛擬財產的含義及重要價值[J].東方法學,2017(03):64-72.
[2]王雷.網絡虛擬財產權債權說之堅持——兼論網絡虛擬財產在我國民法典中的體系位置[J].江漢論壇,2017(01):121-129.
[3]梅夏英.虛擬財產的范疇界定和民法保護模式[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05):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