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第二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出,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是在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根據(jù)教材的特點,結合中年級學生的實際,善于提出引導性的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要講究提問題的方法和所提內容,于教學中加強“導疑”的活動,努力使學生自能生疑、辨疑、解疑,從無疑到有疑,又從有疑到無疑。下面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四年級教材為例,談談筆者在第二學段語文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具體做法。
一、情境激疑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想創(chuàng)造最佳的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尤為重要,而教師抓住課文中所描寫的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為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課文形象化的景物描寫,提出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入情入景,想象當時當?shù)氐脑敿毲樾魏途唧w景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教學《草原》這篇課文中“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駿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句話時,可抓住形象化的景物,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想象:1. 為什么說這些人和馬“像被一陣風吹來的”?2. 為什么說“像一條彩虹”?3. 為什么稱為“飛過來”?這樣,學生的思維海洋就激起了千層波浪,馬上就從前面的內容聯(lián)想到:因為小丘上,地勢比較高,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主人們出現(xiàn)在小丘上,所以說“像被一陣風吹來的”;因為主人們穿著各色衣裳,騎在馬上,襟飄帶舞,所以說“像一條彩虹”;因為“駿馬疾馳”,所以稱為“飛過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寫了什么?可以看出馬上男女老少的什么特點?由于所問的問題有助于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思維,學生不但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培養(yǎng)了想象力。
二、無中生疑
在教學時,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課文內容中隱含的矛盾,抓住這些矛盾,由表及里地設疑發(fā)問,引導學生通過現(xiàn)象,大膽探索,洞察事物,從而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跳水》這篇文章中“正在這時候……小孩把頭一低就跳了下來”這一段,表面上看,并沒有什么疑問,但在教學這段話時,教師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1. 船長是孩子的父親,他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水里,還用槍瞄準孩子?是不是船長不疼愛自己的孩子?2. 船長的這一舉動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船長并不是不疼愛自己的孩子,而是看出了孩子處境的危急,意識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解救孩子的唯一辦法。同時,學生也從中體會到船長機智靈活、冷靜果斷的性格特點,以及對孩子深切的愛。又如《炮手》這一課,形容炮手臉色的三個詞“蒼白”“煞白”“慘白”,是炮手內心情感變化的外在神情表現(xiàn),是他內心的變化與激烈的斗爭的外在表象,可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并不容易。教學時,可以緊扣這三個詞,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進行思考:1. 為什么裹著大衣的軍官們在凜冽的寒風中打顫,可炮手的前額上卻滾下了大粒的汗珠?2. 為什么紅瓦白墻的農舍被擊垮后,將軍連聲喝彩:“干得好!”而炮手的臉頰上卻流下了悲傷的熱淚?3. 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為什么還要開炮把它擊毀?這樣,學生就學會透過表面現(xiàn)象,理解實際含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反映了戰(zhàn)爭所帶來的不幸和災難,贊頌了炮手為了國家的利益“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也只有經(jīng)歷這樣的思維過程,擁護和平、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種子才會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三、概念引疑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課題或課文內容中的中心詞,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fā),聯(lián)想課文內容,進行形象思維,這樣就能比較順利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如教學《為了他的尊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從課題中的“尊嚴”這個詞出發(fā),設計這樣一些問題進行引導:1. “尊嚴”是什么意思?2. 課題“為了他的尊嚴”中的“他”是指什么人?3. 聯(lián)系課文內容,想一想老婦人是怎樣使乞丐獲得自信和做人的尊嚴的?4. 課文中寫的前后兩個乞丐分別是怎樣做的?(獨臂乞丐用一只手搬完了磚,而雙手健全的乞丐卻鄙夷地走開了,不愿搬磚。)5. 結果怎樣?(結果獨臂乞丐用自己的勞動獲得了錢,也獲得了尊嚴,并在若干年后成為董事長。)6. 前后兩個乞丐搬磚的不同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道理?(說明了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才有尊嚴,靠施舍來養(yǎng)活自己是可恥的這樣一個道理。)這樣,由抽象的概念到具體事例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準確到位,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
四、循序設疑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教材內容,順著學生的思路,由淺入深地設疑,引導學生逐步探索。如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由淺入深地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1. 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讓學生明白事情的起因。)2. 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引導學生進行概括訓練,歸結出三個事例:①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讓晏子從大門旁的洞鉆進城去;②楚王譏笑齊國沒人,才讓晏子這種下等人來訪問楚國;③楚王譏笑齊國人沒出息,才會干出盜竊這種事。)3. 面對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樣反駁的?(引導學生梳理概括:①晏子反駁說楚國是狗國,所以才讓來訪的人鉆狗洞;②晏子反駁說楚國是下等國家,所以齊國才派他這種下等人來訪問;③晏子用打比方的方法,反駁說齊國人到楚國后會干出盜竊這種事,是因為楚國的水土造成的。)4. 在晏子反駁后,產(chǎn)生了什么結果?從楚王的“三辱”和“晏子”的三駁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這樣,抓住“侮辱”這個中心詞,層層設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才能和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這樣的設題,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總之,中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要根據(jù)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和具體的教材內容,結合學生思維的特點,設計一些引導性的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同時教給學生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八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