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升權 殷世武 龍海燈 王 菊 李 靖 徐 瑞
患者,女性,41歲,因“左下肢腫脹疼痛不適半個月”于2016年2月3日就診于外院。于外院行下肢深靜脈彩超檢查提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伴左側股淺靜脈側枝形成。并在當天行經(jīng)頸靜脈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置入celect濾器。后經(jīng)左足背靜脈留置針給予尿激酶維持溶栓治療9天(具體劑量不詳)。溶栓后左下肢腫脹緩解不明顯,再次造影提示左側股淺靜脈內(nèi)仍有大量血栓,故考慮足背溶栓效果不佳,于2016年2月12日轉至我院。轉入我科時查體:左下肢重度腫脹,皮膚張力增高,左下肢皮溫較對側增高,膚色基本正常,左下肢內(nèi)收肌壓痛(+),Homans征(+),左大腿和左小腿周徑較右下肢相應部位增粗10 cm和7 cm。行左下肢靜脈造影,提示左小腿各支靜脈內(nèi)可見充盈缺損,左側腘靜脈、股淺靜脈內(nèi)可見大量充盈缺損,考慮血栓形成,左大腿可見側枝循環(huán)建立,左髂靜脈未見顯影,考慮左下肢混合型深靜脈血栓形成。與家屬溝通后行左下肢深靜脈血栓Angiojet導管抽吸術。術中導管導絲通過左髂靜脈起始端困難,考慮為左髂靜脈壓迫綜合征。血栓抽吸后,經(jīng)鞘于左下肢深靜脈留置溶栓導管,并經(jīng)溶栓導管給予尿激酶持續(xù)泵入接觸性溶栓(1萬U/kg·d)。置管溶栓5 d后患者左下肢腫脹較前顯著改善,查體:皮溫恢復正常,左側大腿及小腿周徑較對側相應直徑增粗4 cm和2 cm,左下肢內(nèi)收肌擠壓試驗和Homans征均為(-)。經(jīng)溶栓導管造影可見其左側股靜脈顯影,左側髂靜脈近下腔靜脈處造影劑瘀滯,大量造影劑經(jīng)盆腔側枝循環(huán)回流入下腔靜脈,考慮左髂靜脈壓迫綜合征,且左髂靜脈閉塞。擬行髂靜脈支架置入術,術中置入Wallstent血管支架(12 mm×95 mm, Boston Scientific)。髂靜脈支架置入術術后繼續(xù)給予低分子肝素鈉4 100 U,2次/天,皮下注射,并給予華法林2.5 mg,1次/天,橋接抗凝治療。支架置入術后3天患者左下肢腫脹基本消失,左大腿及小腿周徑較對側增粗均<2 cm,恢復良好。建議行濾器取出術,但患者因自身原因拒絕行濾器取出術,告知相關風險并簽字出院。出院后繼續(xù)給予華法林2.5 mg,1次/天,口服抗凝治療,并囑其定期監(jiān)測凝血功能,并根據(jù)國際化標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2~3為宜)適當調(diào)整口服華法林劑量?;颊叱鲈?個月后再次因久站后左下肢輕度腫脹入住我科,入院時查體:左小腿輕度凹陷性腫脹,皮溫、膚色均正常,Homans征(-),左大腿周徑較對側增加約1 cm,左小腿周徑較對側增加約2 cm。行左下肢深靜脈造影提示:左下肢股淺靜脈部分再通,管壁不規(guī)則,髂靜脈及血管支架處血流通暢;下腔靜脈濾器段狹窄,狹窄率約50%,下腔靜脈濾器偏左主支腳疑似突出靜脈壁外(見圖1)。造影后立即復查腹部CT提示:下腔靜脈濾器術后改變,下腔靜脈濾器支撐腳疑似突出血管壁外(見圖2)。經(jīng)科室討論后決定行濾器取出術。為實時了解取出過程中濾器對下腔靜脈牽拉情況,采用股靜脈、頸靜脈聯(lián)合入路。經(jīng)右側頸靜脈置入10F長鞘用于置入回收裝置,經(jīng)右側股靜脈置入5F鞘并置入豬尾造影導管。濾器回收時實時經(jīng)豬尾導管推注造影劑了解腔靜脈情況?;厥者^程順利,過程中未出現(xiàn)下腔靜脈牽拉、位移等,成功回收后經(jīng)豬尾導管造影,可見下腔靜脈原濾器段仍有狹窄,但造影劑通過順暢,無造影劑外溢。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無腹痛、腹膜后出血并發(fā)癥。出院后繼續(xù)給予華法林(2.5 mg,1次/天)口服抗凝治療,同時監(jiān)測凝血功能,使INR達到2~3之間持續(xù)半年。至今隨訪19個月,一般情況良好,無下肢腫脹等不適。
圖1 左下肢深靜脈造影
注:造影可見支撐腳穿出血管壁,相應位置下腔靜脈狹窄
圖2 腹部CT
注:濾器支撐腳位于腔靜脈外
下腔靜脈濾器作為一種預防肺栓塞的有效手段而被廣泛應用。永久性濾器雖然能防止肺梗塞,尤其是致命性肺梗塞的發(fā)生,但不能降低患者遠期的病死率。且濾器植入后,其遠期深靜脈血栓復發(fā)率也顯著大于非濾器植入患者[3]。濾器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隨著置體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關于下腔靜脈濾器并發(fā)癥的長期隨訪研究得出,濾器常見的遠期并發(fā)癥包括:下腔靜脈穿孔(0%~41%),濾器移位(0%~18%),濾器斷裂(2%~10%),下腔靜脈閉塞(2%~30%),其中以下腔靜脈穿孔最為常見[4-6]。雖然下腔靜脈穿孔早期可無癥狀,但后期可能導致如大出血、并發(fā)其他臟器穿孔導致出血等,一旦出現(xiàn),較難處理。中華醫(y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推薦患者預計生存期較長,建議使用可回收濾器,待患者達到濾器取出條件是應積極回收濾器[7]。目前常見的可回收濾器,建議的回收時間窗基本在14天以內(nèi)。然而關于超時間窗濾器回收的研究和報導也越來越多。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本例患者置入Celect濾器(COOK),此款濾器為點狀接觸設計,經(jīng)右側頸靜脈途徑回收,因其設計的獨特性,理論上擁有較長的取出時間窗。田軒[8]等報告顯示,77例使用此款濾器的患者,平均回收時間為37.5天,最長回收時間為111天,且回收時均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本例患者置入4個月后復查出現(xiàn)下腔靜脈狹窄和疑似濾器支撐腳穿出腔靜脈。分析其原因可能系濾器刺激下腔靜脈內(nèi)膜增生及濾器穿出體外導致。而點狀接觸形濾器可能較多的存在支撐腳穿透血管壁的并發(fā)癥。為避免下腔靜脈狹窄進一步進展,為患者實施濾器取出術。采用股靜脈和頸靜脈雙入路,在回收時經(jīng)股靜脈手推造影劑動態(tài)觀察下腔靜脈情況。而在回收的過程中,濾器順利回收進血管鞘內(nèi),下腔靜脈無明顯牽拉損傷。術后經(jīng)股靜脈造影,下腔靜脈未見明顯損傷。
綜上所述,對于可能回收時間較長的患者,應盡量選擇點狀接觸性濾器。而對于超期濾器,若證實濾器可能一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并發(fā)癥,仍需要積極取出,以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難以處理的嚴重并發(fā)癥。在回收超期濾器同時,應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及應急預案,從而降低濾器回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