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摘 要】扎實的腳腕能力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肢體平衡力,為高質量完成舞蹈技術技巧打下基礎,使學生的肢體表現(xiàn)力在動作運動過程中得到更好地發(fā)揮。 舞蹈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腳腕力量進行訓練,在塑造舞蹈藝術所需要的肢體條件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關鍵詞】舞蹈教學;腳腕力量;重要性;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158-02
一、腳腕力量訓練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
腳腕力量訓練是舞蹈教學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學生在進行各種舞姿和技術技巧的學習時,都需要具備扎實的腳腕能力才能使舞姿優(yōu)美挺拔、技術技巧標準到位。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舞臺上,腳腕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肢體運動的完成質量。
(一)塑造優(yōu)美舞姿和高水平技術技巧。舞蹈由無數(shù)個舞姿連接而成,在舞姿的形成過程中,肢體的每個部分,大到軀干小到指間,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腳腕更是整個舞姿的連接紐帶。無論是完成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的舞姿,都需要從踝關節(jié)開始注入力量一直到腳趾往長往遠繃緊并控制住,延伸整個腿部的線條。 比如中國古典舞基訓在扶把完成靜態(tài)舞姿 “立身大射燕”的時候,需要主力腿立半腳尖并依靠腳腕的力量支撐學生的全部重量,控制全身的穩(wěn)定性,而動力腿的腳腕則需從腳踝發(fā)力繃緊整個腳背,保持舞姿的延伸性。再如把下動態(tài)舞姿“立身小射燕跳” ,從雙腿半蹲推地到空中雙腿并住繃腳,再到落地形成小射燕的舞姿,整個過程需要從踝關節(jié)開始往長延伸使得整個腿部收緊,如此舞姿才會更優(yōu)美??梢?,扎實的腳腕能力可以提高肢體運動的穩(wěn)定性,使學生在學習中給與舞姿更加挺拔向上、延伸舒展的力量支撐,從而達到高標準的教學要求。
舞蹈教學中技術技巧的訓練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肌肉能力,在舞蹈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技術技巧,可以提升作品的渲染和沖擊力,使演員的情感在肢體運動中得到更有力的爆發(fā)。由于任何跳、轉、翻的技巧都離不開腳腕的支撐力和控制力,腳腕力量是否扎實便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技術技巧的完成質量。完成一個輕盈向上的跳躍動作,除了要有膝蓋的柔韌性和腿部肌肉力量的配合, 還需要腳腕的爆發(fā)力推地使肢體一躍而起,才能在空中形成富有美感且輕盈的跳躍。比如大跳、倒踢紫金冠、鹿跳等跳類技巧都離不開腳腕推地而起的力量與空中的控制能力。如果不注重腳腕能力的提高,那么起跳與凌空的高度就會不足,更無法完成空中的二次發(fā)力,使得跳躍不夠輕巧向上。
旋轉類技巧需要學生立半腳尖的同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性,動作過程中腳腕要靈活并附有節(jié)奏感,每一個轉動都要做到推得快落得穩(wěn),這時便不可忽視腳腕力量的作用。當腳腕發(fā)力將腳尖立到最高處,主力腳減小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物理摩擦力便會相對減少, 腳腕需具備良好的穩(wěn)定性才可以使肢體在運動中不會左右搖晃,從而提高轉類技巧的輕松感和自如感,更好的完成技術技巧。
(二)準確把握舞蹈節(jié)奏和情感的表達。對于一個舞蹈作品來說,節(jié)奏感是完整的體現(xiàn)作品思想和主題的重要因素,而其美感和節(jié)奏都是需要由腳下動作來表現(xiàn)的。學生需要有對節(jié)奏變化的掌控能力,通過利用對腳腕肌肉的收緊與松弛的控制力,來表現(xiàn)舞蹈作品不斷變化的節(jié)奏。音樂變快時,腳腕肌肉收緊快速運作;音樂緩慢時,腳腕肌肉松弛且有控制的運作。當腳腕擁有足夠的力量,學生對肢體的運用就會得心應手隨心所欲,可以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變化各種舞姿進行舞臺調度,盡情的展現(xiàn)肢體語言的魅力。反之,如果腳腕沒有足夠的力量,腳下動作就會顯得不干凈,拖沓累贅。
同時,腳腕力量的強弱和是否足夠自如的進行收放控制并加以合理運用, 也影響著學生對舞蹈風格的全面控制和把握。當音樂變化時,學生如果無法完成腳下動作節(jié)奏的變化,就無法跟隨音樂的變化來完成整個舞蹈作品。而扎實的腳腕能力可以使學生對舞蹈節(jié)奏進行充分把握,完善舞蹈作品的整體性與質量,從而在肢體運動中準確體現(xiàn)舞蹈作品的風格,將作品表達的透徹,進而增強其肢體情感的渲染力。
每個舞蹈作品都有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情緒,舞蹈演員就是要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向觀眾傳達舞蹈作品所蘊含的意義、情感思想,與觀眾產生共鳴。 表演者除了通過把握舞蹈節(jié)奏保證舞蹈內容、情緒、主題完整以外,還需要將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互相配合,外部條件是優(yōu)美的舞姿和高質量的技巧,內部條件是內心對舞蹈作品的領悟與表達,只有當外部條件有了充足的保證,學生才能更加投入的發(fā)揮內部條件,去感受舞蹈的情感主題,給動作賦予鮮活靈動的生命??梢?,要想完整準確的表達舞蹈動作的情感內涵,就需要擁有優(yōu)美的舞姿和平穩(wěn)的技巧, 而腳腕力量正是學生對舞姿的塑造和技術技巧的完成所必要的力量支撐和技術來源。
二、腳腕力量的訓練方式及方法
腳腕不但承擔著舞者自身的重量,還要在舞蹈動作過程中承受各種作用力,如果忽視腳腕自身能力的強弱,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就會使腳腕在運動中過度受力疲憊,甚至是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的日常訓練中,應持續(xù)保持用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方法對學生的腳腕能力進行訓練,增強其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
(一)初期訓練。在對腳腕力量進行訓練的初期階段,勾繃腳的練習被作為最常用的訓練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對腳腕進行內折與外折的活動,不受年齡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在訓練勾繃腳的過程中,只有在能力范圍之內將內折勾腳和外折繃腳做到極限,才能使踝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小腿肌肉肌肉群的拉伸能力得到有效的訓練。 在教學中,一般采用勾繃腳交替訓練,不僅能鍛煉腳腕的韌性與靈活性,還能提升腳腕的協(xié)調能力,增強腳腕對節(jié)奏快慢的轉換能力。
當學生已經能夠靈活的進行勾繃腳練習以后,教師就可以繼續(xù)采用內、外環(huán)繞腳腕的訓練方法對其能力進行訓練。 訓練中經勾腳或繃腳,用腳趾帶動腳背、腳腕進行連接發(fā)力,使腳腕向外、內環(huán)繞, 同樣要盡量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圍,以此訓練腳腕與其他腳部關節(jié)的協(xié)調性,進而加強腳腕力量。
(二)中期訓練。當學生的腳腕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基礎后,教師可以采用立半腳尖、一位擦地和小踢腿等訓練方法。立半腳尖是身體保持在直立向上拔的狀態(tài)下,由腳腕發(fā)力帶動腳背直立到身體所能及的高度上并保持一定時間。這樣的訓練是通過小腿肌肉發(fā)力帶動腳腕到腳背、腳趾,借助腳腕的受重能力和控制能力支撐學生的整個身體重量。通過雙手扶把---單手扶把——離把三個階段的鍛煉,可以逐步提升腳腕的穩(wěn)定性和小腿肌肉群的伸縮能力。一位擦地是在保持上身平穩(wěn)且向上拔的前提下,通過腳腕發(fā)力進行的推出與收回動作。 在向外推出時,腳尖要盡量往遠延伸,拉伸的范圍要做到最大, 收回也要回到原位上,從而提升腳腕肌肉的靈活性。 小踢腿則是在一位擦地的基礎上將力量全部集中在動力腳上向外踢出25度左右,可以達到訓練腳腕和腳背爆發(fā)力的訓練目的。
復合型跳類技巧的完成都要先經過五位小跳、一位中跳等各種基礎的跳訓練來建立基礎。在腳腕力量的中期訓練中,小跳練習對加強學生腳腕的韌性和靈活性有著不可忽視的基礎作用。這些小跳訓練都是以半蹲為基礎,依靠膝部韌性和踝關節(jié)推地爆發(fā)力起跳,空中仍然需要腳背緊繃使雙膝伸直,形成下肢五位或一位夾緊,上身收緊向上的狀態(tài)。例如一位小跳,動作的完成需要利用腳腕的爆發(fā)力推地并帶動腳背到腳尖離地向上跳起,在空中一瞬間腳腕仍需保持發(fā)力狀態(tài)使雙膝伸直雙腳繃緊,落地時則需要腳腕發(fā)揮控制力使腳尖先著地,然后控制全腳柔和落地。 整個動作過程中,腳腕所承受的力量不斷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腳腕的力量也得到了增強和提高。
(三)加強訓練。腳腕在經過了一系列的訓練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力量,這時教師可以采取把下行進的 立半腳尖踢腿和立定踢搬腿等訓練方式使腳腕力量得到鞏固和進一步提高。 把下立半腳尖踢腿要求主力腿的腳腕集中力量來控制身體的穩(wěn)定,動力腿腳腕發(fā)力帶動腳背向上踢腿,這樣的訓練可以同時提高主力腿腳腕的控制力和靈活性,以及動力腿的爆發(fā)力和節(jié)奏感。 立定踢搬腿要求練習者主力腿全腳踩地,依靠腳腕能力保持重心和身體的平穩(wěn), 動力腿腳腕則要時刻保持繃緊狀態(tài),這便可以使腳腕力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再又如雙腳立半角尖壓腳后跟的練習,學生上肢拉雙山膀,雙腳重拍向下將腳后跟下壓后快速推起,整個過程不僅需要腳腕穩(wěn)定的支撐力來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還需要腳腕發(fā)揮爆發(fā)力進行推地向上的運動。在如此循序漸進堅持不斷的對腳腕能力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其支撐力、爆發(fā)力及靈活性與穩(wěn)定性都可以得到長足的提升。
三、腳腕力量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腳腕是人體行走的重要部分,在舞蹈中對于腳腕的運用更超出了正常的使用范圍, 是一種超負荷的運作。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強調科學合理的對腳腕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如果學生只是注重整體技巧的完整性和熟練程度,而忽略了這些技巧的著力點——腳腕,就會使得腳腕用力過度而疲勞受損。教師在訓練前要組織學生進行熱身活動,訓練過程中遵循學生的接受能力,由簡入難的變換訓練方式,循序漸進的增加訓練強度,避免學生由于急于求成而過度訓練,造成不當?shù)暮蠊?當腳腕適應了一個節(jié)奏的訓練后,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進度,適當?shù)恼{整變化訓練節(jié)奏。 節(jié)奏的變化可以讓腳腕訓練的強度再深入一些,訓練的方式也會多樣性一些,進一步提升腳腕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腳腕力量訓練的初期,更多時候是有針對性的只對腳腕進行單一訓練,上肢是保持在一種靜止、平穩(wěn)的狀態(tài)。 當訓練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師要適當加入上肢動作,讓腳腕適應上肢動作所帶來的影響和負重。 這樣的配合訓練能提升腳腕的適應能力,增強腳腕與上肢動作的協(xié)調性,防止整體動作生硬、斷開。
由上文所述得知,腳腕力量在舞蹈動作的完成中起著重要且無法替代的作用。教師應在舞蹈教學中向學生強調腳腕能力的重要性,并使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訓練,為學生的腳下基本功打下扎實的基礎。這樣才能避免學生不必要的受傷,減少教學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腳腕力量是舞蹈表演中肢體能力的根基,根基是否穩(wěn)定牢固,影響著舞蹈肢體運動能力的正常發(fā)揮和舞蹈作品的呈現(xiàn)效果。
參考文獻:
[1]杜昕芮.淺談腳腕力量在芭蕾舞中的訓練方法及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6(16).
[2]陳靜.論舞蹈訓練中腳腕能力的訓練[J].藝術百家,2011(6).
[3]王羽佳.舞蹈教學中加強腳部基本功訓練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5).
[4]宋芳.淺談訓練腳腕力量在芭蕾舞中的重要性及訓練方法[J].音樂時空,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