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摘要〕自我妨礙是個體面對可能到來的失敗而在完成任務之前預先設置障礙行為的過程。學業(yè)自我妨礙是指學生在面臨學業(yè)表現(xiàn)情境時,為規(guī)避未來不良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能力形象的損失,而預先為自己設置障礙或者聲稱障礙,妨礙學習任務完成的策略。自2017年浙江、上海新高考施行以來,更多省份陸續(xù)在2018年開始啟動新高考方案,全國性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在改變一考定終身模式,分散學生高考壓力的同時,考試次數(shù)的增加也讓學生不得不面對更頻繁的成績排名,自我妨礙行為可能被更多學生尤其是學業(yè)成績較差的學生選擇。在新高考即將全面展開的情況下,需要有針對性地預防高中生學業(yè)上的自我妨礙行為。
〔關鍵詞〕學業(yè)自我妨礙;新高考模式;防范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33-0012-03
一、自我妨礙與學業(yè)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注意到人們會有意無意地給自己“使絆”,在一些情境下故意給自己設置障礙,妨礙自己順利完成任務。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行為舉措,實則是一種心理防御,為避免任務失敗或負面評價導致的自尊受挫、自我價值貶低而采取的消極回避措施。
自我妨礙最早在1978年提出,指在成就情景中,個體為回避或降低因自我表現(xiàn)不良可能帶來的負面評價及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為和選擇[1]。另有學者認為,自我妨礙是指當個體面臨被評價的威脅時,為了維護自尊而做出的一系列對自我成功不利的行為選擇[2]。還有學者更具體地指出,自我妨礙是個體為將來取得成就創(chuàng)設的一些真實的或想象的障礙,以便為潛在的失敗提供一個預先的借口,從而回避失敗的能力歸因,以此來保護自我價值[3]。這些研究強調(diào)了自我妨礙既可以是事實性行為,也可能只是聲稱而未有實質(zhì)性舉措。
綜上,學業(yè)自我妨礙即在能力評價情境中,學生為回避出現(xiàn)的因失敗帶來的一系列結果,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采取某種降低或放棄努力的行為[4]。顯然,上述自我妨礙概念皆包含著任務完成、成就獲得或能力展現(xiàn)的情境,都是為回避自身能力被負面評價,減少自尊受挫,維護自我價值而假裝(聲稱)不努力或事實上降低甚至放棄努力從而妨礙自己取得成功,亦即有意無意地給自己“使絆”。
二、高中生學業(yè)自我妨礙的具體表現(xiàn)
自我妨礙存在兩種不同的類型,行為式自我妨礙和聲稱式自我妨礙[5]。行為式自我妨礙即采取事實性行為阻礙完成任務或取得更好的成績。聲稱式自我妨礙即在任務或評價情境開始前就聲稱、強調(diào)或夸大自己遇到的阻礙或可能影響自我表現(xiàn)的因素,但實質(zhì)上不一定真的減少努力,只是在外界看起來自己“被妨礙”了而已。
行為式自我妨礙的典型表現(xiàn):(1)學業(yè)任務拖延,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總是拖延,不能按時完成;明明知道考試時間,卻總是等到考前幾天才開始復習。(2)停止努力,平時還能夠認真學習,但越臨近考試,越放松自己,不學習不復習,大玩特玩。(3)背離學業(yè)目標,上課不聽講,故意與同學講話,擾亂課堂紀律,甚至與教師對著干;考試前打游戲玩通宵,故意睡得很晚等。
行為式自我妨礙的典型特征是盡量避免給他人留下自己很努力的印象,回避在學業(yè)測驗中展示自己的真實水平。因害怕在學業(yè)測驗中得到較低成績,避免自尊受挫、自我價值感降低,故退而求其次,寧愿表現(xiàn)出妨礙學業(yè)的行為,看似可以歸因于不努力導致學業(yè)不良,潛臺詞即“只要努力,成績一定能提升”。使用自我妨礙行為的效用在于盡可能避免內(nèi)在歸因——能力低,起到維護自我價值感的防御作用。
聲稱式自我妨礙的主要表現(xiàn):(1)夸大困難行為,天氣太熱或太冷,自己晚上沒有睡好,周圍同學不良影響,考試內(nèi)容太難太偏等。即使成績較差也事前在語境中轉移了視線,歸因于外界因素而避免對自身能力的負面評價,維護自己在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印象。(2)在集體學習情境下不認真努力,獨自一人時方才投入學習。例如,在教室上課不認真,回到家里補課或加班加點復習。一旦有成效,就會給外界造成不努力還能獲得好成績的高能力水平假象。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一年多考的模式中,學生面臨越來越多的學業(yè)測驗評價情境。以浙江為例,未出臺新政策前,學生從高二開始進行學業(yè)考試(因浙江“三位一體招生”注重學考等第,實質(zhì)上學考已經(jīng)是部分學生高考錄取成績的一部分),加上高三的選科高考直至6月份全國高考,兩年內(nèi)一共要進行五次考試。而浙江最新政策實施后,從高一開始就要進行學業(yè)考試,學生三年都不得不面對這樣涉及人生方向的重要而又頻繁的考試。其他省市改革后的多考模式,至少也不會低于三次。高考次數(shù)的增加直接意味著考前模擬測試次數(shù)的增加。在面臨更多次大大小小考試評價的背后,學生使用自我妨礙策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三、自我妨礙的成因分析
自我妨礙是個體自尊受到外在負面評價威脅時所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從其常見的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學業(yè)自我妨礙實質(zhì)是把失敗原因盡可能外化,以此來維護自己的自尊,避免遭到負面評價。為什么不通過認真努力獲得更好的成績,反而給自己設置妨礙呢?
(一)自我價值感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的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在成就情境中,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保護自我價值,而自我價值的核心是能力,高能力會增強個體的自我價值,低能力會降低個體的自我價值[6]。很多學生會有意無意運用自我設限,通過將失敗的原因從低能力轉移到如缺乏努力之類的外在因素來改變失敗的意義,以維護自我形象[7]。使用自我妨礙策略的學生,學業(yè)成績不是很好,自我價值感不高。有研究表明,中學生自我價值感與自我妨礙行為呈顯著負相關。自我價值感越低,越傾向于使用自我妨礙策略[8]。若不使用自我妨礙策略,努力后不見成效,則會顯得自己能力低,自我價值感受挫。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一方面,成績不理想可以順理成章歸因于沒有努力及其他外在因素,避免自我能力遭到較低評價;另一方面,若能夠取得較好成績,則更顯得自己能力強,自我價值感提升。
(二)印象整飾理論
該理論認為,個體會出于在公眾面前展示更好的自我形象而使用自我妨礙策略。如果表現(xiàn)不佳,會招致外界負面評價,影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9]。對自我妨礙的人來說,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人對失敗的反應和評價會引起羞恥感。自我妨礙的人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關心超過了對自己實際表現(xiàn)的關心[10]。
無論是自我價值感還是外界印象和評價,都關乎個體的能力評價。為避免低能力評價而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以達到維護自我能力形象的目的。顯然,行動式自我妨礙更多出于維護自我價值感,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麻痹自己,因為采取不利于成功的行為表現(xiàn),所以即使導致了不良結果,也還可以“心安理得”地歸因于不努力,這樣就避免了能力受到評價,也就盡可能降低了得到低能力評價的風險。而聲稱式自我妨礙更多地在于給外界不留下能力低的印象,甚至還有可能抬升自己的能力形象。以聲稱的方式渲染、夸大外因和阻力,實質(zhì)上個體自身不一定減少努力行動;還可能在非公眾視線范圍悄悄努力,造成不成功是外在因素,成功則是自己能力應當?shù)摹凹傧蟆薄?/p>
四、自我妨礙的預防和引導措施
高中生所面臨的考試次數(shù)原本就多于初中生,新高考模式下各種大小型考試模擬測試更多。研究顯示,高中生的自我妨礙水平顯著高于初中生[11]。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績排名,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個人潛力,在學業(yè)發(fā)展中不懼展示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足,敢于努力奮進,對于已經(jīng)開始和即將開始新高考模式的高中生都非常重要。
第一,教育者要真正做到理解接納學生,多采用鼓勵肯定的教育評價方式,幫助學生接納自我,樹立健康的自尊觀念。
作為處在自我同一性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各方面獲得正向評價。經(jīng)常使用自我妨礙策略的學生首先對自己持否定的認知態(tài)度。認為努力也換不來比較好的成績,失去自信,轉而采用妨礙策略,以維護自尊。教育者如果對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經(jīng)常采取否定斥責的態(tài)度,那么學生就很難有心理能量去積極應對學業(yè)中的困難和阻力,自我妨礙就容易滋生,更甚者破罐子破摔。
相反,教育者的接納和理解,有助于學生減少對自我的否定。例如,一個學生成績雖差,但是老師依然非常有耐心地幫助其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學生便不會輕易放棄自己。另外,鼓勵和肯定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并非一無是處。教育者理解和接納的態(tài)度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正視問題,不回避不找借口。而不因一時或一次的成績完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繼而采用自我妨礙來尋求自尊保護。
第二,考試結束后及時指導學生作歸因分析,引導學生正視成績的起伏變化,多做內(nèi)部歸因總結。
一般各種類型考試結束后,學校和年級組都會總結考試情況,各學科老師會分析試卷試題,卻較少注重引導學生作自我歸因分析,幫助學生從心態(tài)上正確認識考試成績,減少因分數(shù)和成績排名帶來的自我或外界負面評價,減少學生上進的心理阻力。有的學生可能因努力過但未取得理想成績而不愿再認真學習,轉而采用自我妨礙的策略行為。時間一長,消極對待學習學業(yè),結果顯而易見。
客觀分析考試和成績反映出的階段性學習問題尤其是自身內(nèi)在因素,及時找到關鍵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改進。否則學生在未做準確的歸因分析、不清楚自己真正問題所在的情況下,就更容易采用防御式的自我妨礙策略來保護自我價值感,而不是積極面對學習中的問題,通過努力獲得理想成績。
第三,學校教育應更加關注后進生,同時注重多方面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為提高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
成績較差的學生比成績優(yōu)良及成績中等的學生顯示出更高的自我設限傾向[12]。成績較差學生處于考試評價的不利情形,考試次數(shù)越多,對他(她)們而言自我價值感受挫越重,以致不敢于努力拼搏去獲得成功,而選擇逃避以避免失敗帶來的負面評價。
學校在常規(guī)的學習考試成績評價之中,要更加注重對后進學生的進步表彰,樹立努力上進的榜樣典型,提升后進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帶動他們通過自身努力獲得進步,提升自我價值感。
在成績評價之外,應當多方面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并及時給予鼓勵肯定及榮譽表彰,例如文藝體育勞動衛(wèi)生興趣特長等方面優(yōu)異的表現(xiàn),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特別是讓后進學生在學校有存在感、價值感,不至于因每次考試成績都落于人后而喪失學習動力。
在新高考形勢下,學校和家長要關注并理解學生面臨的處境,指導學生客觀分析學業(yè)成績,正確歸因,幫助學生獲得存在感、成就感,提升價值感,以積極的心態(tài)在學習中努力展示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參考文獻
[1]Berglas S,Jones E.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2):405-417.
[2] Tice,D.Esteem protection or enhancement? Self-handicapping motives and attributions differ by trait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5):711-725.
[3] 閆俊梅.高中生學業(yè)自我妨礙與學業(yè)效能感、成就歸因及學習成績的關系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4] 李曉東,袁冬華,孟威佳.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31-135 .
[5]Leary M R,Shepperd J A.Behavioral self-handicaps versus self-reported handicaps: A conceptual not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265-1268.
[6]唐日新,胡燕,舒曼.中學生學業(yè)自我妨礙的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9,29(4):72-76.
[7]郭成,黃爽.自我設限及其影響因素和對策[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07,33(1):138-142.
[8]程鳳霞,吳增強.初中生自我價值感與學業(yè)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2):203-205.
[9] Kolditz T,Arkin R.An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3(3): 492-502.
[10]李丹妮,席居哲,左志宏.學業(yè)自我妨礙:為何產(chǎn)生及如何預防[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6):1119-1223.
[11]胡燕.中學生學業(yè)自我妨礙的現(xiàn)狀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1(2):58-60.
[12]黃瀅姍.高中生自戀人格、成就動機與自我設限的關系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樹人中學,溫州,325899)
編輯/于 洪 終校/肖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