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生
【摘要】 陳杰民的水彩作品除了審美之外,還多一份思索,一份由技術(shù)嫻熟蛻化的情思,他以寫實功力繪制真實的鼓浪嶼,留下那份身臨其境的在場感。畫家與鼓浪嶼耳鬢廝磨的舊作,釋放出回憶、思考、抑或是憧憬。畫家之心永遠是年輕的搏動。
【關(guān)鍵詞】 陳杰民;水彩作品;鼓浪嶼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收藏家畫軒在廈門故宮路一號,右邊是高聳的天主福音堂,門口正面通往中山公園,左邊直拐走向廈禾路,廈門市經(jīng)過多次拓寬改建,這里市井仍保留老廈門樣子。收藏家畫軒門面縱橫交錯各種電桿、通訊線路,線條色塊組合隨意,卻有現(xiàn)代城市的勃勃生機,類似蓬皮杜藝術(shù)中心的有意裸露,加強了老廈門的歷史感。
收藏家畫軒經(jīng)營近30年,畫軒堂主江兵是詔安人,夫人賴迎華年紀不大,由于經(jīng)受藝術(shù)作品長年累月的熏陶,其姣好的膚色閃爍著優(yōu)雅的溫潤感。陳杰民先生的50幅水彩畫作品在收藏家畫軒展出,主題是“畫說鼓浪嶼”,作品創(chuàng)作跨度近30年,畫面敘說鼓浪嶼悄無聲息之滄桑。每幅作品尺寸不大,與空間不大的展廳倒很匹配。展覽空間無現(xiàn)代美術(shù)館的高大尚,角落旮旯如樓梯靠墻擺設(shè)各類畫冊書籍,不顯凌亂,猶帶書香。樓上有電視、木質(zhì)茶幾,博古架上放置著顯露滄桑的工藝品,增加了收藏家畫軒之高雅淳厚,雖未點香,但覺香氣逼人。
我來到畫軒時,好多觀眾簇擁著觀看墻壁上的每幅作品。陳杰民先生一頭純白發(fā)絲與臉帶微笑,我與他握手祝賀,眼前飄過的也幾乎都是熟悉的面孔,這些老廈門迷戀與畫家之間舊情,更為作品表現(xiàn)鼓浪嶼的各種形態(tài)而驕傲。
我順樓梯上二樓,這里的每幅作品各領(lǐng)風(fēng)騷,有幾個看上去老廈門模樣的觀眾,在畫作前喁喁私語,他們或許是某幢殖民式建筑的主人。著名水彩畫家鄭起妙先生與夫人顏肅昭女士早已在二樓展廳,他們是陳杰民先生的老朋友,畫軒門前擺放鄭起妙先生等幾位老朋友送的祝賀花籃,據(jù)說畫家不愿接受其他花籃,這唯一花籃象征老廈門之間多年情誼。張曉寒研究會會長林良豐前來祝賀,他身邊聚集一大群老廈門畫家,陳杰民先生近期一本畫冊,是張曉寒研究會資助印制,是廈門畫家系列叢書之一。林生、曾華偉先生,還有原廈門市委宣傳部長杜明聰先生,都先后來為陳杰民個展捧場。其畫作與情感交融,正是端午節(jié)前后氣候溫?zé)?、略帶溫潤的表現(xiàn)。
畫家對老廈門的溫情,聯(lián)系著每幅作品之審美。陳杰民曾在鼓浪嶼生活好多年,對這座小島懷有特殊情感,他是鼓浪嶼的戀人,鼓浪嶼是他的情人。他端詳它的各個角度,捕捉它的每個變化,畫筆是他的手指,愛撫鼓浪嶼每一寸嬌艷的肌膚,用畫家的心跳去感知小島的生命。作品有俯視全景圖,也有聚焦獨幢小樓,全景伸向遠方,小樓陽臺傳出昨日絮語。每個窗臺幻出昔日情人共剪西窗雪的靚影,每扇窗戶繚繞昨天的鋼琴聲,最撩人的是那一縷溫存的光輝,它是畫家當(dāng)年寫生的太陽,卻與今天的太陽明顯不同。這是很有趣的現(xiàn)象,昨日的陽光經(jīng)由畫家畫筆的描繪,深藏箱底多年之后,似帶上時間的塵埃,顯出燦爛且令人神往的歷史感,估計這就是批評家本雅明所說的作品之“靈光”吧。每幅作品妙就妙在,昨日太陽與今天太陽,感覺不是同一太陽,這里蘊含著詩人張若虛之千年詠嘆。畫家雖不直接畫陽光,卻越發(fā)顯出作品陽光與真實陽光之間的差異,越發(fā)顯出作品陽光凝聚畫家傾注的精神,使本雅明的作品“靈光說”有了依據(jù)。
陳杰民的水彩作品除了審美之外,還多一份思索,一份由技術(shù)嫻熟蛻化的情思,他以寫實功力繪制真實的鼓浪嶼,留下那份身臨其境的在場感。時光逝去,鼓浪嶼老了,畫家老了,人不再是那個人,太陽不再是那個太陽,鼓浪嶼卻永遠駐守在畫家心中。畫家與鼓浪嶼耳鬢廝磨的舊作,釋放出回憶、思考、抑或是憧憬。畫家之心永遠是年輕的搏動。
高低錯落的老街在斜陽里蔓延,天主福音堂釋放出殖民建筑樣式的滄桑,老廈門喜歡在店門口慢悠悠地呷口茶,有一句沒一句地與鄰居拉呱搭話。透過收藏家畫軒的玻璃窗,過路人可瞥見綠色蓯蓉掩映下鼓浪嶼美麗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