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遠騎/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上海師大附屬嘉善實驗學??傂iL
2002年秋作者隨中國教育代表團訪問哈佛大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鞭D眼間,我在教育的崗位上已工作45年,如今我告別了講臺,步入退休生涯。近半個世紀的教書,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農(nóng)村學校、縣城學校、大都市學校;北京的人大附中、匈牙利的中匈雙語學校、波士頓的孔子學堂;紐約總領館和中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的陽光中學……一路走來,滿眼風光,不覺光陰荏苒,回首望去,教育的人生之路歷歷在目……
我是一個農(nóng)村孩子,貧寒的家境和拮據(jù)的生活伴我度過了孩提時代。兄妹八人,唯有我讀完高中,那時,我聽得最多的是父親的一句話:“好好讀書吧,將來有點出息。”我懂得這句話的背后是全家人對我的希望,我不能辜負他們美好的憧憬。小學兩次跳級,全村人都說:“這小孩聰明”。我知道這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我明白只有好好讀書才有出息!高中畢業(yè)后,我成績優(yōu)異,留校做了教師。幸運之神落在我的身上,恢復高考制度后我是全鄉(xiāng)唯一踏進大學校門的大學生。在鄉(xiāng)鄰的夸贊聲中,在父輩期望的目光中,我放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立志學好知識,做一名出色的中學教師。2017年,是恢復高考四十年,人民網(wǎng)做一檔《加油吧!高考少年》的節(jié)目,邀請我、中國教育學會的鐘秉林會長和人民日報副刊的李輝先生我們三人做嘉賓,我們都是恢復高考制度的首屆學生,是這一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四十年過去,我們三人的共同感慨是:高考,改變了我們人生的軌跡,奮斗、拼搏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回首我的工作經(jīng)歷,我享受著一路奮斗一路歌的精神愉悅!
1982年的春天,我和許多有志青年一樣,邁出大學的校門,像第一次跳離枝頭的小鳥,追逐著前輩的羽翼,盡情地幻想能展翅翱翔,那時的我,多么自信,總認為讀了幾年書,論學識,雖不是滿腹經(jīng)綸,也還算是學有專長;論表述,雖不口若懸河,也還至少是口齒清楚。有了這兩點,還怕教不好書么?就是懷著這樣盲目樂觀的心理,我走上教師的講臺。臺下那一雙雙渴望的大眼睛望著我,他們是多么想從我身上學到知識本領。記得,第一節(jié)課,我講的是方紀的散文《揮手之間》,當時,校長和教研組長都來了,他們坐在后面,想聽聽新來的教師怎樣上課。課上,我從作者簡況講到重慶談判的背景,從主席機場送別講到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從揮手告別的動作講到遠鏡頭、特寫鏡頭、慢鏡頭至“定格”。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奔騰由之。課上我全神貫注,課后還頗自信:教者講得傳神,學者聽得入迷。晚上,清風徐來,校園點點燈火。校長走進我的房間,留給我一段話:“貴重的鐘表在于準,分秒無誤;恰當?shù)慕逃谟谶m,適事、適人。教育要看對象,俗話說:摸著石頭過河?!崩闲iL一席話猶如一盞燈,照亮了我前進的路,我心里明白了許多。是啊,我教的是初中學生,不是大學課堂里用“作品”分析作業(yè)的大學生,教書育人,首先得了解教育的對象,了解學生,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教學還要面向實際,“摸著石頭過河”啊。由此,我懂得了做一名教師僅有知識還不夠,還得學會研究學生!
記得我孩提時,踽踽學步,經(jīng)常跌跤,旁邊的大人見了,往往說一句:“不跌不長”。我在教育的征程上,因跌跤而留下的痕跡也不少。
一度,我熱衷于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追求一個提問,學生“舉手如林”的效果。那時我根本不考慮怎樣把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引向實質性的知識目標,以致課上提問、討論,熱熱鬧鬧,課后回顧,學生卻并無所得,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記得20世紀80年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成了教改的新課題,對此,我也一味強調學生要自學??傉J為只要讓學生知道了自學的好處學生自然就能認真學起來了,結果試行不久,學生就厭倦了,兩次試驗,兩次失敗,我平心靜思,并非“啟發(fā)”的過錯,“培養(yǎng)自學能力”也沒有什么不好,什么原因呢?為了尋求答案,我認真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懂得了自學畢竟是艱苦的思維勞動,沒有學生自己的主動性,“牛不喝水強按頭”效果是絕不會好的,失敗使我獲得了一點啟示,我面向實際,開始了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我開始嘗試“自讀-討論-點撥-探索”四段教學法,調動了學生自己讀書的積極性,逐漸地,學生的讀寫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提高了。我的課也越上越好,得到同行們的稱贊。1984年,我?guī)е谈牡某醪匠晒瑓⒓恿耸〗逃龔d,中語會召開的“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在會上,匯報了自己“面向實際,改革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一點體會?!墩Z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語文教研》相繼刊登了我的幾篇教改體會文章。省市教研室還在全省的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上推廣了我的教改經(jīng)驗。我還帶著我的教研成果,參加了全國農(nóng)村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記得,1984年的秋天,在山西的太原,我給來自全國的語文教師開研究課,我執(zhí)教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節(jié)選《果樹園》,我從景物描寫入手,講人物形象的刻畫……講完課,許多同行來祝賀,說:“課文寫得美,您的教學語言更美?!币灾梁枚嗪笊谝院笳劦竭@篇課文教學時都舉例,“江蘇肖遠騎的課堂教學語言,如何導入、如何分析……”。
2002年秋作者在美國波士頓萊克欣屯中學
2004年作者在中匈雙語學校帶領學生野外考察
20世紀90年代我又開始了“大語文”教育的實踐……辛苦耕耘獲佳果的喜悅,教改實踐收成效的歡愉,使我忘記了疲勞,只覺得“不跌不長”,我們青年教師只要勤吸取,勇探索,不怕失敗,立志改革,是大有可為的!1995年我評上了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成了當時全省最年輕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由此我懂得青年教師的成長,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研究,敢于實踐,敢于奮斗!
在大學讀書時,教師常常開導我們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笨烧嬲w會到“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那還是在講臺實踐以后。新世紀之初,我到北京人大附中工作,有一次教《荷塘月色》,我剛把課文范讀完,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家的池塘里就有荷花,荷花晚上是不開的,那‘裊娜地開著的’是荷花嗎?”“老師,你怎么理解《雷雨》中周樸元與繁漪的愛情……”類似這樣的教學情景,教學中碰到不少,于此我明白了“教然后知困”。教海無涯,學無止境。我懂得了教育是一個需要一輩子學習的事業(yè),于是酷熱的暑假,凜冽的寒假,便成了我系統(tǒng)讀書、整理資料的良辰。我懂得:語文教師的品位,在于他讀書的層次。在我們的腳下,有一條滋養(yǎng)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衛(wèi)鳥在藍天里歌唱,凜凜魏晉風骨,巍巍盛唐氣象,蘇東坡月下把酒,聲聲向蒼天發(fā)問,辛棄疾挑燈看劍,夜夜夢里點兵……教師應該多讀書,在教學中和學生同步成長,和學生一起沿著歷史長河的古道溯流而上,拾一塊女媧補天的彩石,借一彎斜照漢室宮厥的冷月,折一束渭城朝雨中的柳絲,帶著學生走上精神之旅。幾年來,教學的需要,始終象一條無形的鞭子,驅趕著我,使我充實,使我進步。我懂得,作為一個青年教師,航行的船,不能永遠停在知識的港灣,而應當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上,這樣才能趕上時代的潮流。
因此,我把讀書,看成是我生命中的習慣行為,把手頭、桌頭、床頭總有悅心的書陪伴,看成是一生的幸事。書在左右,或信手閑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復品賞,芬芳盈口,滿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把書作為生活的常態(tài),是生命最美好的習慣。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霽讀到朝輝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歲月寂然運行中。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一波三折,百轉千回,在歷史的起起伏伏中,我或悟人生至理、或嘆人世蒼涼,都不失人生之快事。即便從青春讀到暮年,從黑發(fā)讀到皓首,也自痛快淋漓,無怨無悔。
一個讀書人,永遠不會淪落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時光流逝,歲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書香的濡染中,會變的愈加醇厚耐品,一種靈魂的香味,自然就會生發(fā)出來,飄逸四散,那如蘭的一縷芬芳,就是我們留存在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痕跡。
我讀王蒙的《老子的幫助》,明白了老莊的世界:道學家靜心寧神,閉幕遠思,天地博大,萬物迎澤。用心聆聽,天地沉浮各有其主,各有歸宿。他們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氨г刂?,神氣合一”打破一身有形之象,天地之氣悉皆歸之,而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一得永得,我命在我。一切內外景,皆自然而然出現(xiàn),全不勝后天人為之力,何等自如。
我讀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明白了:“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弊x盧梭的名著《愛彌兒》,明白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p>
2005年作者在中匈雙語學校上課
2006年作者和中匈雙語學校校長(右一)、匈牙利羅蘭大學東方語言學院院長(中)合影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我理想中的教學應當是科學地再現(xiàn)求“知”與藝術地表現(xiàn)求“美”進而使師生雙方發(fā)展求“優(yōu)”的完美統(tǒng)一。這是我追求的教學藝術境界。我探究課堂教學藝術,努力形成一種實中求活、灑脫雅致的教學風格,努力讓語文課堂高懸藝術的明燈,洞開學生心靈的藝術之窗,引導學生去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使學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溫情;少一分粗糙,多一分細膩;少一分庸俗,多一分浪漫;少一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多一分理想主義、英雄主義。把每一節(jié)課當作一件藝術品,精思巧授,心存愛意,善待學生,師生之間心靈交融,用燦爛的笑臉,滿腔的激情,講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講郭沫若的《爐中煤》、探討魯迅先生的《藥》、探討《胡同文化》,高揚人文的旗幟,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2001年初,我伴隨著新世紀的第一縷陽光,從美麗的黃海之濱來到北京的人大附中工作。人大附中是藏龍臥虎的地方,這里有卓越的領導,也有中國最優(yōu)秀的老師,我來到這里,完全是一次自我挑戰(zhàn)!因為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在教育行政崗位上,脫離教學第一線相對來說時間長了。雖說在老家做教育行政領導是輕車熟路,但我認為人生的價值,只有在不斷拼搏中才顯其意義。我努力把語文上成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到北京后,我的孩子問我的第一句話是:“老爸,您十多年沒有上講臺了,重新站在北京最有名的中學講臺上,您準備好了嗎?”
我知道孩子話里的潛臺詞,言下之意,您還會上課嗎?您還甘心吃這份苦嗎?新的環(huán)境、新的舞臺對我的確是嚴峻的考驗,語文組的何宗娣、李炳生、張莉莉、崔璐、王艷等老師熱情地給我介紹人大附中語文組老師教學要求,竺豪楨、張璇、舒大軍、彭曉、樂建軍等老師和我一塊關注學校科研、勞技、和圖書館等方面的工作。我想,憑著1985年我能在全國中語會上賽課一等獎的基礎,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憑著堅定的信心和毅力,我一定會逐漸適應。
到人大附中工作后,我一點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明白,在人大附中我首先要站穩(wěn)講臺。為此,我挑燈夜戰(zhàn),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騰出時間,熟悉中學語文教材,撿起荒廢了的業(yè)務。
好幾次,夜里11點過后,我一個人被鎖在行政樓辦公樓,不得不驚動他人為我開門。我努力把語文上成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同組的老師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我探究課堂教學藝術,努力形成一種實中求活、灑脫雅致的教學風格,努力讓語文課堂高懸藝術的明燈,洞開學生心靈的藝術之窗,引導學生去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把每一節(jié)課當作一件藝術品,精思巧授。
用滿腔的激情講解沈從文《邊城》的純美人性,研究魯迅先生《藥》的深刻內函,探討《胡同文化》的歷史意蘊,努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著學習語文的快樂。誠如冰心老人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的芽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正是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成了我人生道路上向上奮進的精神食糧,使我敢于面對人生的一次次挑戰(zhàn)。
正當我熟悉了附中的講壇,2004年暑假,我又轉向了新的戰(zhàn)場。那年暑假剛剛開始,學校接到一項任務,總書記在出訪匈牙利時,和匈牙利簽署了協(xié)議,要在該國建設一所學校,教育部把這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我校,經(jīng)學校劉校長等領導的推薦,決定派我去完成這項任務。
2004年秋,我由教育部派往匈牙利工作。前后就一個月的時間,容不得我做多少準備。記得那是8月28日凌晨一點三十分,我和妻子登上了海南航空公司直飛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航班,告別了美麗的人大附中校園,告別了美麗的北京,當送行的朋友揮手告別時,我的腦海里往事如煙。
三年前,我從美麗的黃海之濱,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奮斗,今天我又從美麗的北京飛向匈牙利,這將面臨又一次重大的挑戰(zhàn),此時此刻,我明確我此行是作為中國教育的友好使者前往匈牙利的,我的工作將代表著人大附中人的形象,代表著中國教師的形象,我告誡自己一定要把每一個過程做得最好,做到超凡脫俗,做到出類拔萃。我告別了朋友,又一次踏上人生新的驛站。
在匈牙利的日子,在中匈雙語學校,面對著不同的教育體制和管理模式,面對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孩子,我精心教書,用心育人。導報》開辟了“教育的藝術”專欄,每周一篇,讓每個家庭都懂得教育子女的藝術,因此每個星期天,我都要完成這個“作業(yè)”。每次文章刊出,都受到僑胞的熱情鼓勵,心里充滿幸福。
在匈牙利工作的兩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中匈兩國老師的教學切磋、學校師生復活節(jié)的快樂聯(lián)歡、課堂教學的情景互動、家長會上的親切交流,以及匈牙利的如畫河山……都如同一幅幅美麗的油畫,都珍藏在我美好的記憶里。
生活是一個七日連著一個七日,工作也是一個航程接著一個航程。2006年的暑假,我回到學校,放下行囊不久,劉校長就和我說,學校要和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共同建設孔子學院,你剛從歐洲回來,有基礎,你和國家漢辦聯(lián)系做這件事吧。
在這年的11月18日正式掛牌。馬薩諸塞州大學孔子學院開辦了,我又轉向了新的戰(zhàn)場。2007年8月初,我又帶著11位老師去了延慶永寧中學支教。
人大附中延慶分校的建立,凝聚了劉校長的滿腔心血。圓山里孩子的夢,讓他們共享改革的成果,為首都教育均衡發(fā)展作貢獻,是劉校長這位
中匈雙語學校的成立,是一個嶄新的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都會遇到許多矛盾,雙語學校也是如此,學校人員少,經(jīng)費少,教學任務重,面對困難,我時刻記著劉校長的話:“人大附中的老師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做出一流的業(yè)績?!?/p>
我工作中絲毫不懈怠,盡自己的能力,做好漢語教學工作。我堅信“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便沒有教育”的教育理念,把愛心的陽光灑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我和學生交朋友,和學生家長熱線聯(lián)系,托朋友從國內買回漢語教學資料送給他們。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感受到這里的學生不缺市場競爭意識,他們的父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商人,他們最大的缺陷是學習沒有遠大的理想,因此,我從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著眼于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主動參與,他們學得很高興。
2007年,作者在美國艾森豪威爾小學和學生在一起
作者和美國華盛頓大學東方文學研究院院長合影
兩年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對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我傾心感受歐洲文化,用心解讀歐洲教育,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我感到歐洲的這些華人、華僑他們經(jīng)商有一套,但如何教育孩子還是個盲區(qū),僅憑我在學校講,顯得勢單力薄,我就想到在《新教育家的夢。這兩年,我們就是這樣的圓夢人。永寧距北京城有近一百公里的路程,離開親人,遠離朋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心里難免忐忑不安,我們周末回城,交通堵塞,有時八點多才到家,今年學校要求補課,我們周六晚又要返校,在家呆的時間不足24小時。
經(jīng)受了延慶冬季的寒風,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刺骨的寒冷!尤其我的手臂是打著繃帶來延慶的,寒冷的氣候使我的胳膊不能很好的恢復,到現(xiàn)在左手都抬不起來,有時痛得整夜都睡不好覺。但這一切,都沒有什么,當我們來到永寧中學,清新的山風混合著淳樸的民風撲面而來,教室前,一雙雙如饑似渴的眼睛注視著你;教室后,一排排滿懷期待的老師等候著你。此時此刻,一切疲憊都揮之而去,只感到渾身充滿活力,心中洋溢著激情……
這一年我們上的每一節(jié)課幾乎都是公開課。上至校長,下至門衛(wèi),各教研組、各年級組、以及各處室的老師都會隨時坐在我們每位老師的課堂里,我們不僅要給這些山里的孩子帶來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還要給這些農(nóng)村教育工作者帶去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此,我和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力求比以往在市區(qū)上的常規(guī)公開課還要精彩。
在延慶生活、工作條件盡管艱苦,但我們艱苦并快樂著,我努力為大家營造家庭的氛圍,創(chuàng)造人性化的工作環(huán)境,使老師們享受著別樣的幸福。這就是精神上的成長。
一個人有夢想是幸福的;有了夢想,有機會,有一個平臺,能去為實現(xiàn)夢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有了夢想,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xiàn)夢想而奮斗是更幸福的;當看到曾經(jīng)的夢想如今開了花,并有希望長成參天大樹,那是最最幸福的啦!
之后,我又先后去人大附中朝陽分校、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的陽光中學、人大附中國際部等不同崗位上工作過幾年。
十六年,我教書、育人。讀書、思考成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內容。我始終認為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不能拒絕讀書和寫作,因為讀書能引發(fā)思考,寫作本身就是思考。教師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教育理論,開闊的人文視野這三大看家本領的獲得,均離不開讀書寫作。閱讀是我分享前人智慧的主要方式,寫作則是我詢問、研究和發(fā)現(xiàn)教育真理的一個過程,我把寫作當作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在寫作中,我把思想的碎片,建設成文化教育的大廈。在工作之余,我先后出版了《教育的風鈴》《教育的天空》《教育的瞭望》等書籍,在《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教育》等報刊發(fā)表了三百余篇文章。
人生在世,誘惑頗多,無處不在考驗著你的靈魂與良知;人生在世,矛盾頗多,無處不在考驗著你的心胸與意志;只有在書的世界里,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讀書是一種幸福,寫作更是難得的快樂,卡夫卡說:他最希望做的是在地下室盡頭的桌上對著一盞孤燈寫作。他又說,寫作是絕對的坦白。他孤獨地思考,孤獨地創(chuàng)作。他或許偶爾需要聽眾和讀者,然而決不需要善意分擔寂寞——那只會驚擾他的沉默。真正的哲人,獨守夢想的冥殿與思維的異界。世俗的支持和分擔只會沖淡思想的濃湯。仿佛是黑咖啡,越濃越苦,香味也越醇厚。這是一種境界。
是啊,歲月可以像落葉一樣飄逝,但文字這筆財富永存,對教育事業(yè)的這份執(zhí)著永存!
2009年,作者在丹麥的尼爾森中學和校長合影
2007年,作者在延慶支教上觀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