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越來越多地滲透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近代化)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新史學研究理論,通過多元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打破學生依賴教材、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思考知識點的能力,有利于養(yǎng)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符合“課程標準”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近代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的有識之士為了尋求強國御侮之道,不斷向西方學習,從而引起了政治制度、經濟結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的學習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過程。本文主要從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全球化史觀角度來解讀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為高三歷史復習提供思路。
時間 派別 代表 主張 目的 影響鴉片戰(zhàn)爭期間對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起了重要的思想啟迪作用洋務運動期間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魏源等 “師夷長技以制夷” 抵御列強侵略,維護清朝統(tǒng)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戊戌變法期間地主階級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求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tǒng)治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新文化運動期間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李大釗等提倡民主、科學等,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救亡圖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覺醒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設計意圖】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基礎知識是根本,離開了基礎,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丟掉基礎,就會丟掉高考。在高三歷史復習備考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填寫表格,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必修一、二、三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認識地主階級抵抗派、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激進派,及其各自的代表、主張、目的和影響,使學生對該部分知識有了系統(tǒng)、完整的掌握,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為多元史觀在高三歷史復習課的學習奠定基礎。表格填空的設計,反映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
近代化的概念解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它會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tài)度等各個方面的變化,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的工業(yè)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yè)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質分為資本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性質兩類。
1.為什么說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1)思想上: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思想,有利于中國思想的近代化。
(2)經濟上: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近代企業(yè),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大生產方式和科技人才,開啟了近代中國工業(yè)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
(4)軍事上:創(chuàng)建近代海軍,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
(5)教育上:開設新式學堂,培養(yǎng)洋務人才,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
2.根據材料思考問題。
材料一中國的啟蒙運動具有與歐洲啟蒙運動迥異的特點?!跉W洲,是由啟蒙而近代化。歐洲的近代化是一個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會轉型過程……中國啟蒙運動則是救亡的近代化運動步驟。
——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
材料二古語說得好:“學然后知不足?!苯迨陙?,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這點子覺悟,一面算是學問進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學問進步的結果。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诙冢菑闹贫壬细杏X不足。自從和日本打了一個敗仗下來, 國內有心人,真象睡夢中著一個霹靂?!?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推動歐洲的近代化水到渠成的內部動力是什么?中國啟蒙運動為什么是救亡的近代化運動?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高三歷史復習課不僅要掌握每一個知識點,還要深化對知識點理解,注重古今貫通和中外聯(lián)通。第1題通過問題設計,一方面加深學生對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但是中國的近代化道路任重道遠。第2題借助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景,運用問題鏈,由淺入深,層層設問,分析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材料一中西方的橫向聯(lián)系,理解導致中西方變革順序相反的原因。西方:內部推動力是核心動力,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fā)展;中國:受外部武力影響 ,內部動力不夠,資本主義發(fā)展緩慢。通過材料二,理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具有不斷深入、循序漸進及與救亡圖存相結合的特點。
1.社會史觀的概念解讀:“眼光向下的歷史”,關注社會底層人物、平常小事與日常生活。
2.從社會史觀看近代中國思想求索的表現(xiàn):
(1)近代中國人觀念改變:天朝上國、自大保守心態(tài)、夷夏觀念、夷人——洋人、洋務、大清國、中國。
(2)外交觀念的變化:朝貢貿易體系崩潰,逐漸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總理衙門的設立,開始學習西方近代外交理念。
(3)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變革:科舉制的廢除,新型教育體制開始確立。
(4)社會風俗的變化:剪發(fā)辮、禁纏足、易服飾、改稱謂、廢跪拜、審美意識、平等意識等。
【設計意圖】高三歷史復習課應通過整合教材,把握歷史的內在聯(lián)系,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如從社會史觀看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整合必修一、二、三相關知識點,分析近代中國的外交觀念及中國近代教育制度和社會風俗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在形成歷史理解和歷史認識的基礎上敘述歷史的能力,即歷史解釋。使學生明白近代中國的外交觀念及教育和社會風俗的變化是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存亡向西方學習而產生的。
全球史觀概念解讀:人類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發(fā)展到整體發(fā)展演進的歷史。從世界看中國探究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特點:
材料一與中國思想啟蒙明顯不同、西方的思想啟蒙一直把人的價值(文藝復興)、人的自由權力(啟蒙運動)作為基本起始點,而且人的價值、人的自由權力也是西方思想啟蒙的一般歸宿。而中國的思想啟蒙長期以來偏離了這個方向,人的價值、人的權力始終沒有成為思想啟蒙的起點和歸途。相反,由于近代以來中國屢遭西方國家侵略,在國家危亡的歷史情境里,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始終以國家主義為核心
——許倬云《五四運動:未完成的啟蒙》
材料二只全黨有自由,個人不能自由,然后我們的革命才有望成功。
——孫中山
謀人類的自由,就要去掉個人自由。這一點如果相信不徹底,一定不能革命。
——周恩來
材料三史學家陳旭麓認為“調和與附會作為一種社會思潮,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面對著激烈的中西矛盾沖突而力求保全自身優(yōu)越性的意向。它帶著守舊性,然而它又攀結于民族感情的大樹上,容易使人動情。力倡新文化的人們也未能全然脫卻此景此情。
根據材料一、二、三分析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特點?結合現(xiàn)實,我們怎么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近代先驅者的探索給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財富?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獲取信息關鍵的能力和全面的分析能力。通過材料探究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特點:啟蒙和救亡是緊密相通的、中西思想的結合和民族主義壓倒個人主義、中國的民權發(fā)展不充分。學習歷史是為了關照現(xiàn)實,我們應當怎樣處理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先驅者們的探索給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財富?通過問題的設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感受先驅者堅持不懈、前仆后繼、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奉獻精神;樹立起為國家、為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