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二麗 胡艷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心臟瓣膜置換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生存周期。但長期遭受病痛折磨,手術治療前,患者運動耐受力和能力已明顯降低,而術后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恢復。且術后不良反應多、注意要點多,影響著患者術后康復[1]。一般而言,患者手術后需要住院2周左右,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康復的時間較短,再加上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常規(guī)化護理服務模式對患者的飲食、運動等顯得比較隨意,相關指導缺乏系統(tǒng)性,影響患者后期康復和生存質量[2]?;诖?,本文隨機抽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特此分析了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F(xiàn)做如下報道:
隨機抽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之分為兩組,各組40例。研究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9~73歲,平均(55.1±5.5)歲;常規(guī)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37~70歲,平均(54.5±5.1)歲。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但可分組研究。
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化護理,主要有健康教育、呼吸指導、合理膳食、病情觀察、心理支持及其他各項基礎工作等等。
研究組則在常規(guī)化護理的同時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即(1)術后1~2d臥位期:鍛煉患者的呼吸功能,指導患者有效深呼吸、腹式呼吸;幫助并指導患者外旋、內翻、屈伸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膝關節(jié)以及踝關節(jié),鍛煉雙手抓握能力,各項鍛煉做10~15次,2~3次/d,以患者耐受力予以合理調整。(2)術后3~4d坐位期:行坐位期鍛煉內容時,對下肢加強鍛煉,尤其是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盡量繃緊,同時將膝關節(jié)伸直,做“蹬”動作,每次持續(xù)5s后再放松,每個動作10~15遍,2~3次/d,根據(jù)患者耐受力合理調整運動強度。(3)術后5~7d站立期:在上述鍛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上肢鍛煉內容,如上舉、拉、梳頭等動作;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在床邊站立,扶著床沿慢慢離床活動,步行30~100m,以患者耐受為宜,若是患者氣短、胸悶、呼吸不暢時,立刻暫停。(4)術后8d到出院時,囑咐患者堅持鍛煉四肢,增加步行局部至150~200m,適當爬樓梯,高度以一層為宜。
用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理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等,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由患者單獨完成每張調查量表,針對高齡者以及難以單獨完成量表調查的患者,可安排1名護理人員陪同并進行相關解釋。
利用SPSS22.0軟件分析本次研究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并采用t檢驗,以(±s)表示。最后以P<0.05表示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
心臟瓣膜置換術具有較高的風險,且醫(yī)療費用較為昂貴,恢復緩慢,加之大部分患者年齡較大,身體各項功能薄弱,使患者在精神和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壓力,表現(xiàn)為治療依從性欠佳、不配合、行為懈怠、情緒負面、術后康復鍛煉過于被動等[3]。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疾病控制而言,及時全面的心臟康復指導工作,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早期康復護理的實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同時還能提高其心理接受程度,進而積極促進患者后期康復。通過早期康復護理,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心臟功能明顯改善。早期康復護理期間,患者的身體恢復與心理狀態(tài)具有密切的關系,其中一方面的改善通常能夠積極影響到另一方面[4]。從本文觀察分析的結果而言,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化護理,研究組行早期康復護理,結果研究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本文收治的患者大多為老年人,缺乏少兒、青年研究對象,基于此,依然需繼續(xù)深入探討??祻妥o理期間需注意的是:語言應用要規(guī)范,禁止患者運動過度,嚴控鍛煉強度,循序漸進,勞逸結合,糾正患者錯誤認識,并以患者具體情況,優(yōu)化康復護理方案。
總之,心臟瓣膜置換術后,開展早期康復護理,臨床影響積極。雖然此護理工作的要求比較高,但有助于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故而值得臨床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