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機械通氣是臨床上針對危重病人救治中常采用的一種治療手段,臨床實踐研究發(fā)現,在給氣管切開患者使用過程中濕化不到位,患者經常出現氣道干燥、痰液粘稠、痰痂的形成、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諸多問題。為了減少以上問題的出現,為達到理想的氣道濕化效果,提高患者耐受及舒適度,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我科對此類患者在傳統(tǒng)的濕化器濕化(下稱傳統(tǒng)法)的基礎上采用微量泵法(下稱改良法)連接在呼吸機管路上,進行微量泵濕化,不僅能更好的提高濕化效果,同時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內容概述如下。
選擇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我院神經外科ICU住院的60例患者為對象,患者均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數字隨機分組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診斷明確,且在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情況下使用呼吸機。
在呼吸機濕化器濕化的基礎上使用輸液連接管連接患者的氣管切開和呼吸機管路,一端連接濕化管)進行微量泵濕化。如圖1護士掌握使用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呼吸機濕化器滅菌注射用水濕化,調溫度為37℃;實驗組采用改良法濕化,微量泵采用0.45%生理鹽水50ml 2~4ml/h之間泵入,濕化器濕化和實驗組相同。觀察使用呼吸機>5天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吸痰的次數與頻率,氣道濕化臨床效果,濕化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肺部感染率。
圖1 氣管切開使用呼吸機兩種濕化方法示意圖
對比兩組患者氣道濕化效果,分級標準為:(1)濕化滿意:分泌物稀薄,可順利通過吸痰管,無黏液塊或結痂咳出;(2)濕化過度:分泌物過于稀薄,咳嗽頻繁,肺部、氣管有明顯痰鳴音,需經常吸痰,應酌情減少濕化量;(3)濕化不足:痰液無變稀薄趨勢,吸痰管難以順利吸出,可咳出黏液塊或結痂。
對比兩組患者濕化后痰液粘稠度,Ⅰ度:痰如米湯或泡沫狀,稀痰后玻璃接頭內壁無痰液滯留;Ⅱ度:痰外觀較Ⅰ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頭內壁滯留,易被水沖洗。Ⅲ度:痰的外觀明顯粘稠,常呈黃色,吸痰管常因負壓過大而塌陷,玻璃接頭內壁常有大量痰液且不易被水沖洗。比較兩組患者痰液中重度粘稠度。
對比兩組患者氣道濕化不良反應,連續(xù)觀察大于5天,記錄兩組刺激性干咳、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氣道粘膜出血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氣道濕化治療48小時后,實驗組濕化滿意27例、濕化不足3例、濕化過度0例,對照組濕化滿意22例、濕化不足4例、濕化過度3例,實驗組濕化滿意率(90.0%)高于對照組(7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468,P<0.05)。
實驗組患者濕化后痰液中重度粘稠度(13.3%)明顯低于對照組(30.0%),見表。
表 兩組患者濕化后痰液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濕化過程中出現刺激性干咳1例、肺部感染1例,實驗組患者出現刺激性干咳3例、肺部感染2例、痰痂形成1例、氣道粘膜出血1例,實驗組患者氣道濕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7%)低于對照組(2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47,P<0.05)。
機械通氣是指利用機械裝置來代替、控制或改變自主呼吸運動的一種通氣方式,在呼吸機幫助下幫助患者維持氣道通暢,改善患者機體缺氧及二氧化碳積蓄情況[1]。在進行機械通氣前首先要建立人工氣道,人工氣道的建立是搶救及治療危重癥病人的重要措施,而人工氣道濕化效果直接影響人工氣道的護理質量,倘若患者呼吸機內的濕化罐濕化經常濕化不足,可造成患者氣道內痰痂形成,加重肺部感染,不利于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復,也延長了患者使用呼吸機的時間,加重了患者的住院費用等問題。
為降低呼吸機濕化器濕化不足給患者帶來不適和痛苦,減少患者經濟上的負擔,同時減少護士工作量,避免糾紛發(fā)生,提高患者舒適度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達到切實做好優(yōu)質護理的目的[2]。我科對機械通氣患者在傳統(tǒng)的濕化器濕化的基礎上采用微量泵法進行微量泵濕化,這種濕化方法具有方法簡單、取材方便、易于觀察等優(yōu)點,能夠很好地彌補呼吸機濕化器濕化所帶來的不足。本文中采取改良濕化方法的實驗組濕化滿意率、濕化后痰液中重度粘稠度及患者氣道濕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各項對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之,針對機械通氣患者在傳統(tǒng)濕化器濕化基礎上采用微量泵法進行微量泵濕化,可達到理想的呼吸機濕化的效果,減少氣道濕化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痰液及時吸出和自主呼吸的恢復,促使患者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