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周
(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誠信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體系是現代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學校承擔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應該是良好社會誠信的引領者和示范者。高校教師的職業(yè)特點決定了高校教師需要有較高的信用意識和素質,這是社會賦予的使命。信用是教師為人師表的基礎,也是學術的前提。
高校教師科研的信用問題主要在弄虛作假方面。中國進入了以科研創(chuàng)新為驅動的經濟發(fā)展模式,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直接與職稱評定、工資待遇掛鉤。這種模式有利于激勵高校教師的科研創(chuàng)新,但現實中不少教師拋棄了科研的求實精神,觸碰學術信用道德底線,投機取巧,出現了不少學術腐敗行為。一些教師為完成科研任務急功近利地撰寫論文;有的論文偽造數據、剽竊抄襲,將別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包裝加工變成自己的成果。高校教師學術信用失真違背了學術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初衷,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術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衡量高校老師學術水平高低和貢獻大小,必須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科學、合理的評價依據,遵循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目前對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評價已經違背了學術的本原。向上級主管部門要項目和資金已成為高校提高知名度的捷徑,學術活動成為獲取功名利祿的工具和手段。學術功利化日趨嚴重,難出成果的基礎研究被束之高閣,短平快項目被重點支持。學術管理應該與行政權力劃清界限,但實際上行政權力往往置于學術權力之上。行政機關不僅掌握了學術評價的權力,而且確立評價標準,對學術管理擁有絕對權力。學術管理的官本位制度造成不公開的暗箱操作,學術評價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備受質疑;普通教師沒有學術評價的話語權,有志學者被邊緣化。高校教師的學術研究自由、自主、自治缺乏有效制度的支撐和保護,權學交易、權錢交易等“學術腐敗”現象屢有發(fā)生,教師不是為了學術而學術,而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而制造學術垃圾,失去了學術的本心。
學術研究在于質量不在于數量,衡量研究成果的標準應是能否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有益參考。由于學術管理行政化,行政管理者往往習慣效率優(yōu)先,自然地把行政管理的量化指標和級別引用到學術評價管理中,例如:科研項目級別和數量、論文發(fā)表數量與刊物級別、論文引用率等簡單量化的指標。簡單量化指標的優(yōu)點是以數字來說話,在數字面前人人平等,標準統(tǒng)一、直觀明確。但是一味追求數字化標準,造成了學術評價的SCI化現象,不在乎質量只在乎能不能發(fā)表在SCI刊物上。學術研究跟經濟管理一樣講速度拼效率,變成了跨越式發(fā)展。量化指標很少考慮學科差異性,實用性強的學科很難在理論上突破或者改進,空洞無用的學科得到大力發(fā)展。簡單的學術量化評價體系導致高校學術的無序惡性競爭,產生大量學術垃圾,教師的教學精力被大量占用,無法在教學上思考和創(chuàng)新。
高校教師學術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評價的透明度不高,存在一些忽視管理程序、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行為,沒有實行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其次是缺乏行業(yè)協會和社會公眾監(jiān)督機制,沒有形成學術監(jiān)督的社會氛圍。學術評價掌握在少數權力人手中,沒有內行的監(jiān)督,沒有社會輿論的制約。第三是沒有學術問責機制,學術不端的違規(guī)成本太低。出了相關的事情得不到嚴肅處理,以后學術腐敗行為會愈演愈烈、學術誠信會每況愈下。
造假是學術研究的天敵,如果學術研究都造假,這個這個社會就根本不會存在誠信??蒲性旒僦饕写鄹募皞卧鞌祿?、項目造假、隨意署名、論文發(fā)表商業(yè)化等形式。數據的真實性是科研的靈魂,篡改和偽造數據直接違背學術誠信。項目造假表現為多次重復申請、申請書造假等方面,關系好了可以得到科研項目,有權利的能夠優(yōu)先。隨意署名是指某些高校的教授和博導,沒有參與科研,但是利用名氣或者地位等“隱性”權力在科研成果上署名。通過“剪刀加糨糊”的方式拼湊論文,速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論文發(fā)表商業(yè)化是指某些SCI雜志社只要給錢就發(fā)表論文。現在發(fā)表論文已經成了一個產業(yè),特別是核心期刊和SCI刊物,還水漲船高。論文發(fā)表商業(yè)化直接侵蝕學術研究,因為大家不再以論文質量為準,而是以發(fā)表費高低為準。級別越高的課題論文越容易在高級期刊上發(fā)表,純粹的論文發(fā)表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誠信是公民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學術誠信更是高校老師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yǎng)。目前,大學德育的政治功能較強,但是缺乏配套社會誠信的教育。一些高校教師的誠信缺失行為,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誠信意識,主要源于系統(tǒng)性誠信教育的匱乏。有的老師誠信理念非常淡漠,雖然高校有崗前培訓和入職培訓,但是誠信教育內容很少,內容陳舊,毫無新意,引不起教師理解和掌握的興趣。目前高校最關注科研的剛性考核,而缺乏對失信行為的防范與約束制度,很難使教師有誠信的意識。另一方面,現有薄弱的師德教育,強調的是政治思想內容、一味的政治說教,不能反映市場經濟和誠信社會的要求,不能解決新形勢下教師的道德困惑,無法讓教師梳理清晰的道德評判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最需要的道德是信用,因為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談不上市場經濟。有的高校老師并非不懂個人信用的重要性,但缺乏恪守個人信用的精神和操守。
高校并非“象牙塔”,社會的個人誠信消極能量必然影響高校的老師。講誠信、守法律、有道德的人容易吃虧,個人失信行為必然影響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高校也不例外。高校教師學歷水平和知識層次相對較高,也有自己的價值觀,但是面對社會拜金主義和腐敗萬象的沖擊,一些教師降低了自我修養(yǎng)的要求,急于擺脫“精神富有而物質貧乏”的現狀,突破了個人信用底線,使自己的人格屈從于金錢和權勢,沒有清正嚴明的學術風氣,高校老師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目前高校教師的福利待遇并不高,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要求高校自籌資金、自我解決。前幾年高校因擴建、擴招而背負巨額債務,每年還本付息都是一筆巨額支出,使得高校老師待遇無法落實、福利待遇得不到明顯改善,有的地方高校教師還不如中小學教師的福利待遇好。除了極少數知名學者和教授能拿到高薪,絕大部分教師的待遇偏低。生活的拮據會使一些教師急功近利,做出違背個人誠信的行為。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高校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到巨大的挑戰(zhàn)。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對高校老師的評價采取重科研輕教學的管理模式,不公平、不公正、不科學的評價制度必然產生不誠信的教育。高校老師的學術成果與職稱評定、工資福利、工作條件等切身利益掛鉤。這種評價體系可能忽視對教學活動的監(jiān)督,重視學術研究能力,忽視學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對于學術管理沒有形成科學健全的評價體系,造成不少心浮氣躁的教學氛圍,為了提高待遇而抄襲、剽竊或捏造數據。
高校的科研管理和教學服務是一種無形的知識產品,很難像有形商品那樣得到有效監(jiān)督。對論文的研究質量完全依賴雜志社的查重管理,但是市場化的出版社運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制度,學術不端行為的違規(guī)成本太低,守信得不到鼓勵,僅僅受到象征性的處理而已。有的高校管理將教育當做產業(yè),僅僅用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急功近利,給師生在信用操守做了消極示范。傳統(tǒng)文化強調“中庸之道,以和為貴”,對個人失信行為強調思想教育為主,對失信懲戒力度不足。信用監(jiān)管體系的缺位也體現在缺乏系統(tǒng)信用檔案管理。各高校自己建立個人信用檔案,由于沒有高校統(tǒng)一的信用檔案管理制度,各高校之間信用檔案參差不齊,無法互聯互通,造成信用檔案分類、鑒定、保管和利用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