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曄,王琳琳,曹文雋
(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上海 200093)
重癥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常伴有低鈉血癥,這是因為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腦組織水腫受壓,下丘腦無法正常調(diào)節(jié)抗利尿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等的平衡,使得水鹽代謝失去平衡。此外梗死急性期患者往往不能主動進食、液體大量流失和/或攝入不足,導致低鈉血癥的發(fā)生。這類患者較血鈉正常的患者癥狀重且預后差[1],體內(nèi)相關生化指標的變化也更為復雜。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B型尿鈉肽(BNP)[2]、白細胞介素-6(IL-6)和D-二聚體水平[3]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而國內(nèi)對腦梗死伴低鈉血癥患者BNP、IL-6、D-二聚體水平變化的研究尚屬空白。本研究比較120例腦梗死伴低鈉血癥患者和90名腦梗死血鈉正?;颊咧委熐癇NP、IL-6、D-二聚體水平,探討低血鈉對腦梗死患者炎癥、凝血等狀態(tài)的影響,并對其檢測意義進行討論。
1.1一般資料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21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均在發(fā)病72 h內(nèi)入院,Glasgow昏迷評分≤12分,既往無神經(jīng)缺失體征,符合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4],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按照血鈉水平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Na+<136 mmol/l,男68例,女52例,年齡(68.7±6.4)歲,按照血鈉水平進一步分亞組:130 mmol/l≤Na+<136 mmol/l為輕度低血鈉,125 mmol/l≤Na+<130 mmol/l為中度低血鈉,Na+<125 mmol/l為重度低血鈉;對照組血鈉正常(136 mmol/l≤Na+<146 mmol/l),男48例,女42例,年齡(69.1±5.4)歲。所有患者均未行動、靜脈溶栓,無心臟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臟病,無明顯心律失常、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及惡性腫瘤,近3個月內(nèi)無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無血栓性并發(fā)癥、感染及液體潴留,未合并嚴重呼吸衰竭及腎功能障礙,既往無甲狀腺、腎上腺功能異常,排除近期外傷或手術的患者;未使用阿司匹林、華法林、氯吡格雷、肝素等抗血栓藥物。組間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方法抽取研究對象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于1小時內(nèi) 4 ℃條件下12000 g離心力離心15 min。收集上層血清,并放入-80 ℃冰箱保存?zhèn)錂z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D-二聚體(日本Sysmex凝血儀),免疫層析法測定BNP(Bicda免疫檢測儀,武漢佰奧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雙核體夾心免疫層析法測定IL-6(上轉發(fā)光免疫分析儀UPT-3A,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和試劑說明書進行。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多重線性相關分析。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觀察組和對照組BNP、IL-6、D-二聚體水平及Glasgow評分比較觀察組BNP、IL-6、D-二聚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Glasgow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BNP、IL-6、D-二聚體水平及Glasgow評分比較
2.2不同程度低血鈉患者BNP、IL-6、D-二聚體水平及Glasgow評分比較重度低血鈉患者BNP水平高于輕度低血鈉患者,IL-6水平高于中度和輕度低血鈉患者,Glasgow評分低于輕度低血鈉患者;重度和中度低血鈉患者D-二聚體水平高于輕度低血鈉患者(P< 0.05)。見表3。
表3 不同程度低血鈉患者BNP、IL-6、D-二聚體水平及Glasgow評分比較
a:與重度低血鈉相比,P< 0.05;b:與中度低血鈉相比,P< 0.05
低鈉血癥常發(fā)生急性腦梗死后48 h內(nèi),與患者意識障礙、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及甘露醇等脫水藥物的使用有關。其機制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失衡。對此類患者如不及時糾正血鈉水平,易導致腦水腫的進一步加重,產(chǎn)生顱內(nèi)壓增高、呼吸暫停,甚至造成患者死亡[5]。
IL-6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缺血損傷有關,參與了炎癥調(diào)節(jié)和免疫反應[6]。炎性反應既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又可導致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甚至閉塞。本研究中急性腦梗死伴低血鈉患者的IL-6水平顯著高于血鈉正常的患者,且差異最為顯著,重度低血鈉患者的IL-6水平顯著高于中度低血鈉和輕度低血鈉患者,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7]。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以往被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診斷的指標,如BNP、D-二聚體等,在腦梗死的診斷中逐漸受到重視[8]。BNP廣泛分布于腦、脊髓和心肺等組織中,其主要作用為排鈉、利尿和擴張血管等。D-二聚體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單體,體內(nèi)D-二聚體增高時代表凝血酶生成增多,繼發(fā)纖溶亢進,是發(fā)生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9]。在本研究中急性腦梗死伴低血鈉患者的BNP、D-二聚體水平高于血鈉正常患者,重度低血鈉患者的BNP水平高于輕度低血鈉患者,重度和中度低血鈉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高于輕度低血鈉患者,提示低血鈉可能會造成BNP和D-二聚體水平的進一步增高,檢測BNP和D-二聚體同樣有助于對此類患者的狀態(tài)進行評估。急性腦梗死BNP水平增高可能是因為腦梗死急性期,腦組織缺氧、缺血,血管舒張反應明顯下降,泡沫細胞增加,血管壁壓力過大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改變,導致BNP水平的升高[10]。急性腦缺血后,腦組織缺血壞死,導致單核巨噬細胞等被激活,分泌大量IL-6,其增高程度與梗死面積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存在相關性。其原因可能是炎癥發(fā)生后炎性細胞釋放細胞因子IL-6等炎癥介質,促進炎性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間的黏附,加快了炎癥的進程,血栓周圍炎癥程度和血管壁的損傷,進而導致腦梗死[11]。此外,通過Glasgow評分可以發(fā)現(xiàn),伴有低鈉血癥的患者Glasgow評分顯著降低,重度低血鈉患者評分顯著低于輕度低血鈉患者,說明低鈉血癥,尤其是重度低鈉血癥的發(fā)生提示患者狀態(tài)不佳,預后不良。
腦梗死伴低鈉血癥的患者BNP、IL-6、D-二聚體水平高于一般腦梗死患者,并隨低鈉血癥的加重進一步升高,同時Glasgow評分顯著降低。對BNP、IL-6、D-二聚體的檢測有助于對此類患者的狀態(tài)及預后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