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東縣白花中心小學 孫愛紅
隨著教育改革與新課程的推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味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做法,注重課堂上教給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維導圖作為學習和思維的工具,可幫助學生梳理教材內容,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充分吸收知識的精華。筆者通過學習,嘗試指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達到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針對“思維導圖在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展開詳細研究。
眾所周知,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而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則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根據(jù)教材大綱向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從而忽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如今,思維導圖教學方式的應用,則可以有效改善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實踐中應注重兩個問題:第一,在導圖的繪制過程中,應結合課文與學生實際特點,利用貼切的導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展開討論,實現(xiàn)交流導圖的過程;第二,在討論導圖的基礎上,教師需不斷提示、引領學生發(fā)掘導圖隱藏的信息,促進思維導圖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例如,在《七顆鉆石》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故事發(fā)展順序,通過歸納與整合等方式梳理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制作故事情節(jié)圖。緊接著引導學生根據(jù)情節(jié)圖展開思考:故事情節(jié)圖對我們學習有什么幫助,你如何通過情節(jié)圖復述小說內容。通過故事情節(jié)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情節(jié)圖,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故事內容,同時可利用導圖復述課文,以此加深記憶。
針對篇幅長、內容多的課文,部分學生很難做到理解與記憶,甚至在梳理課文方面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而插入表格則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理清思緒。例如,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填寫“周恩來日志”,讓學生跳出教材的束縛,拓寬知識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記憶。
教師在講授說明性文章的時候,若是不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很可能造成學生無法從中提取信息,難以達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講授《假如沒有灰塵》的課文時,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幫助學生制作出概念圖,進而提取出文章的信息,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只有正確認識,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如下圖:
表達形式與結構相似的課文,學生容易混淆,或是難以區(qū)分不同之處,因此教師可以插入相似格,幫助學生區(qū)分與理解課文之間的不同點,發(fā)現(xiàn)文章表達的獨特之處。例如,在《生命 生命》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后,指導學生畫出相似格,整理文中信息,分析課文的表達特點,進而形成自己的思路,促進自身寫作水平的提升。如下表:
事例 蘊含的意思 思考飛蛾 生命是值得珍視的 珍視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香瓜子 生命力是強大的 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心跳 生命是應當嚴肅對待的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為生命奮斗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常會學習到許多人物與事物,若是光憑記憶,不僅無法使學生牢記于腦海中,而且在學生未真正認識人物與事物的情況下,也不易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根據(jù)教學任務的要求與教學需要,教師可以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后,指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的人物或事物,制作出形象圖來理解與鞏固知識。例如,在《趙州橋》課文學習過程中,可設計出表格式的“趙州橋說明書”,以此加深對趙州橋的認識。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課文均會出現(xiàn)兩個及以上的人物,這些人物關系或是性格均需要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理解,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若是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題,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制作對照表,清楚地填寫兩個人物的關系與特點,如此一來可清晰地顯示出兩個人物之間存在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有利于學生領會課文意義。例如,在《普羅米修斯》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后調動生活積累,談感悟。在談感悟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然后教師適當加以整合,將讀文、感悟層層推向深入。普羅米修斯與宙斯是主要的兩個人物,普羅米修斯正義、善良、勇敢、不畏強敵,宙斯冷酷無情、霸道,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畫出人物性格對照表,列出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加以理解圍繞這兩個人展開的故事。
人物性格對照表普羅米修斯 宙斯正義 冷酷無情不畏強敵 霸道…… ……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與積累大量詞語的關鍵時期,若學生在這一時期形成積累詞語的習慣,不僅可以為寫作提供素材,增添作文的趣味,而且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運用貼切的詞語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例如,在學習《父親的菜園》后,教師可以改變以往布置家庭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回家后以表格形式記錄下今天所學的好詞好句,在第二天上課后與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記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同學之間分享后積累更多的詞匯,而且也有助于學生重溫知識、鞏固知識,帶動全體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
小學課文內容豐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許多相同或不同的事物,但事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也使學生面臨著一個大難題,那么如何讓學生加深對相同點的記憶,又如何區(qū)分不同點,是教師首先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例如在《鯨》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了解須鯨和齒鯨的形體龐大,圍圈睡覺以及生長速度,都是相同的。而不同的是,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噴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細又高;而齒鯨主要吃大魚和海獸,噴出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畫一個交叉圓,總結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通過填寫交叉圓的內容后,使課文內容變得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教師可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出“圓中圓”的具體內容,或是不斷拓展“圓中圓”的內容,需注意的是:若是學生首次填寫,教師應向學生示范填寫步驟,降低學生填寫的難度。然后指導學生經過討論與分析后,提取教材中的重要信息,最后準確無誤地填寫。例如,在《絲綢之路》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學習大致理解課文后,讓學生針對“如何形容絲綢之路”這一問題與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在學校討論結束后,指導學生根據(jù)討論內容填寫“圓中圓”,感受絲綢之路的輝煌與壯麗。
在講述《爬山虎的腳》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特點,指導學生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連接圓”的方式理清課文脈絡,如此一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就簡單多了,都能隨手畫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僅能夠作為學習的工具,并非學習目的,在實際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思維導圖的繪制,而且還需注重導圖的呈現(xiàn)方式,使思維導圖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同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梳理文中知識點,還可以從中拓展學生的思維,打破思維定式,達到可視化閱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