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明 郭瑞芳 韓婧
摘 要:當今消費世界,人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電影占據(jù)了消費市場的很大一部分。作為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電影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文章從跨文化傳播理論入手,研究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策略和途徑,以期使國外電影觀眾通過華語電影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中國文化。
關(guān)鍵詞:跨文化傳播;電影;策略
一、文化認同及跨文化傳播
文化指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共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標準等,雖然在某個文化共同體內(nèi)有個體差異,但總的來說,處于同一個文化共同體的人們遵循大致相同的文化模式。認同(identity)的定義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野對其進行了界定,但文章采用弗洛伊德的概念:“認同是個人與他人、群體或被模仿的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文化認同理論是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松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個重要文化理論,它是指人們在一個區(qū)域共同體內(nèi)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地區(qū)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是連接整個區(qū)域、民族、國家的無形的精神力量。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孫英春教授在《跨文化傳播學導論》一書中提出文化認同表現(xiàn)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自我認同也就是自我建構(gòu),即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隨時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希望得到文章化共同體內(nèi)“他者”的接受和認可,并朝著自己理想中的角色努力。社會認同一方面使得群體內(nèi)部成員認為他們之間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另一方面使得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社會群體歸屬作出劃分,明確“我們是誰”,“他們是誰”。當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在交際過程中互相碰撞時,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矛盾、沖突,亦或是文化認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李娜博士認為,文化認同的目的是尋求雙方一致的生存方式,但其過程卻是在發(fā)現(xiàn)差異時開始的。文化認同是跨文化傳播的基礎(chǔ),認同在傳播過程中得以構(gòu)建,傳播在認同的前提下得以實現(xiàn)。
在全球化語境下,“地球村”的概念逐步深入,地域文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jīng)_擊,某些文化在強勢文化的“入侵”下身份變得迷茫,文化中的傳統(tǒng)因素倍感失落,本土文化面臨著被改變、甚至消亡的困境。倘若母文化與“他文化”之間有相似之處,兩者可以在對方的文化中找到自己文化的影子,那么文化認同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母文化應(yīng)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在接納、吸收“他文化”時不失去“自我”,才是文化認同的關(guān)鍵所在。
二、華語電影的跨文化傳播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帶有母文化的色彩,反映特定文化共同體內(nèi)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不同國家的電影,必然呈現(xiàn)不同的文化身份,具備不同的文化特質(zhì)。當陳凱歌的《黃土地》進入國際觀眾的視野時,人們一下子被影片中那帶有“異域風情”的陜北高原所吸引,張藝謀的《黃高粱》在國際電影舞臺上大放異彩,人們驚嘆于那一片一望無垠的紅色高粱地,“黃土地”、“紅高粱”、“四合院”、“大宅門”、“京劇”等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因素,它迎合了西方世界對于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神秘色彩的認識,具有很引人注目的文化獨特性,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東方特質(zhì)滿足了西方人的“窺視”心理,因而對其加以詬病。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則更好地在影片中巧妙融入了東西方兩種文化,并展示了它們的沖突和矛盾,以及文化認同帶給我們的思考,但從跨文化傳播這個角度上看,似乎更為成功。
不僅如此,譯制片《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傳統(tǒng)美食從選材用料到制作工藝用現(xiàn)代影視技術(shù)完美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使海外觀眾也能了解這些饕餮盛宴,從而進一步推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征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了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熱播宮斗劇《后宮甄嬛傳》也走出國門,出現(xiàn)了美國版的《甄嬛傳》……
三、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中外文化差異表現(xiàn)在文化障礙、習俗障礙、價值觀障礙等等方面,電影故事里的這種接受障礙會降低電影在異國觀眾中的吸引力,從而導致電影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相對弱。因此,面向國際市場,選取普世價值觀題材,從而縮小文化差距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案和途徑。
比如陸川導演的電影《可可西里》,就是一部在國際上非常受歡迎的作品。影片中并未使用很多導演喜歡的戲劇化的情節(jié)展示和沖突,而是用類似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將人與自然相抗爭的永恒主題表現(xiàn)得異常真實。因此此片一上映,就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喜愛,不僅在日本、東南亞引起轟動,在美國上映時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因為它雖然和美國的西部片主旨相近,卻又風格迥異,使美國觀眾很容易接受電影所傳達的保護環(huán)境的普世價值觀,同時又有完全不同的視覺享受。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片《花木蘭》,正是因為選材于中國婦孺皆知的故事“木蘭從軍”,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贊賞的精神內(nèi)核,獲得了中國觀眾的價值觀認可,才在中國廣受贊譽。
華語電影已經(jīng)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國外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美麗窗口,國外觀眾通過華語電影更加深入直觀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當下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當然,這也對我們的電影譯介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制作品不僅要傳詞,還要達意,更重要的是,能夠準確傳播中國文化,這樣才能使華語電影真正走向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 關(guān)世杰.國際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小麗.全球化的影像旅行[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認同視域下的華語電影跨文化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5YY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