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瑩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此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群,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本文對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6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探究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36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患者9例,女患者9例;其年齡為28~72歲,平均年齡為(45.2±2.4)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患者11例,女患者7例;其年齡為29~75歲,平均年齡為(46.5±2.5)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對這兩組患者進行降糖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對其進行用藥指導和飲食指導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方法是:1)護理人員詳細地向患者講解糖尿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治療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及預(yù)防的方法等[1]。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并對其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心情愉悅[2]。2)護理人員要求患者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并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要求患者堅持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騎自行車、跳健身操及做家務(wù)等)?;颊咴谶M行運動期間常會發(fā)生低血糖、酮癥酸中毒、心血管意外及運動系統(tǒng)損傷。因此,護理人員應(yīng)告知患者在進行運動前少量補充含糖的食物,減少胰島素的用量,并隨身攜帶甜點和病情卡,以備急需。囑咐其合理控制每次運動的時間和強度,以防止其發(fā)生意外事件。3)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時按量地服用降糖藥,告知其不可隨意增減用藥量。在患者用藥后,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對于口服磺脲類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應(yīng)注意觀察其是否發(fā)生低血糖。對于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的患者,護理人員應(yīng)注意觀察其是否發(fā)生低血糖、胰島素過敏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4)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以防止其發(fā)生口腔感染。在為患者皮下注射藥物時,應(yīng)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guī)程,以防止其發(fā)生穿刺部位感染。定時對患者的下肢進行按摩,并囑咐其不要穿著過緊的襪子和鞋子,以防止其發(fā)生糖尿病足[3]。5)對于發(fā)生酮癥酸中毒的患者,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其意識狀態(tài),每1~2 h對其進行1次血尿標本采集,并將這些標本送至檢驗科進行尿糖、尿酮體、血糖及血酮體檢測。對于發(fā)生低血糖的患者,護理人員應(yīng)立即對其進行血糖檢測,并讓其進食少量的甜食。對于低血糖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遵醫(yī)囑為其靜脈推注濃度為50%的葡萄糖溶液或為其肌內(nèi)注射胰高血糖素。
1)觀察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2)觀察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
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應(yīng)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s )
表1 比較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s )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空腹血糖(FBG,mmol/L) 餐后血糖(PBG,mmol/L) 糖化血紅蛋白(HbALc,mmol/L)觀察組 18 護理前 9.92±1.83 15.21±2.74 10.35±2.46護理后 6.24±1.14* 7.58±2.23* 5.36±1.62*對照組 18 護理前 9.83±2.12 15.23±2.85 10.52±2.32護理后 7.85±1.68 11.15±1.75 8.14±1.72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分,±s )
表2 比較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分,±s )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 知識掌握能力評分觀察組 18 護理前 18.35±5.64 12.74±3.32護理后 26.24±2.74* 20.15±2.85*對照組 18 護理前 18.85±4.75 12.35±3.42護理后 20.47±4.82 15.42±3.14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jié)構(gòu)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治療糖尿病的主要原則是平穩(wěn)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其發(fā)生并發(fā)癥[4]。有學者指出,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期間,應(yīng)對其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yù),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保持其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關(guān)的文獻指出,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能夠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的效果較好,能夠降低其血糖的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