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婉君
摘要:休謨認為美不是對象的一種屬性,而是某種形狀在人心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美的本質(zhì)方面,他的美學思想的相對性觀念又確實與“美的本質(zhì)論”存在著矛盾。休謨進一步提出,快感是一種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的結果,而“美”的評價又是“快感”的結果。休謨提出了具有相對性的“美在主觀”的嶄新觀點。他是主觀論美學的奠基人。雖然他的美學觀點囿于時代等局限仍不完善,但是這種新領域的探索帶來了重要的轉(zhuǎn)變,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大衛(wèi)休謨;美學;美的本質(zhì);審美趣味;絕對性與相對性
休謨在《論人性的高貴和卑劣》《論審美趣味的標準》《懷疑論者》中都曾提及審美的標準問題。休謨認為:“美不是對象的一種屬性,而是某種形狀在人心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其效果的根源即“人心的特殊構造”。另一方面,在美的本質(zhì)方面,他的美學思想的相對性觀念又確實與“美的本質(zhì)論”存在著矛盾。在《懷疑論者》中,休謨進一步提出,快感是一種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的結果,而“美”的評價又是“快感”的結果,那樣,這種觀點就不全同于美的主觀論。至此可以看出休謨的審美標準有絕對與相對兩個層面:前者可以協(xié)調(diào)對立的情感而后者則不能,前者有對錯之分而后者則沒有。兩者之間在前人的研究中始終處于無法調(diào)和的斷裂狀態(tài),我們認為審美標準只能在具體的場域中進行,即審美的標準,趣味是多元的,它們在共存中隨著世情改變而隨人擇棄。休謨正確看到了后者卻對前者錯誤追尋,這應該與其哲學家的身份不無瓜葛。
首先分析休謨美學中絕對性的部分。
休謨認為應以“哲學的精密性”來指導美學。他認為精神哲學或人性科學有兩種研究途徑,一是把人看做情趣所影響的行動的東西加以考察,一是把人當做有理性的東西加以考察,前一種是“輕松而明顯的哲學”,后一種是“精確而深奧的哲學”。關于美的本質(zhì),休謨有兩種重要的觀點:第一種,效用說:即休謨認為產(chǎn)生美感的原因,除了對象的性質(zhì)外,還在于對象與他的所有者以及它的效用?!懊馈狈譃閬碜愿杏X和來自想象兩種,感覺的美是由感官直接接受的,只涉及對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則起源于對象形式所引起的對象的便利和效用觀念的聯(lián)想,這就必然涉及內(nèi)容意義。第二種,同情說:休謨認為,所謂“同情”就是借助想象而產(chǎn)生的對那個對象的人情緒的一種體會,或者說同感,對象之所以能引起快感,往往由于他滿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觸及切身利益。
在最早寫成的《論人性的高貴與卑劣》中,他把美規(guī)定為審美對象所具有的,在審美主體中產(chǎn)生愉快情感的一種“能力”。反之,丑則是為審美對象所具有的,在審美主體中產(chǎn)生不快活痛苦情感的“能力”。由于認為審美對象所具有的,在審美主題中產(chǎn)生快與不快的情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美對象所具有的一定的外在形象和形狀。
盡管休謨認為美是不能下定義的,但是,他仍然對美的本質(zhì)和成因問題做了許多思考和闡述,從而成為構成他的美學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休謨對美,丑的考察同對人的情感和倫理問題的考察時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休謨以感覺論觀點考察人的情感,認為情感的本性是關于快樂和痛苦的感覺,善與惡,美與丑都是建立在這些特殊的感覺基礎上,因此,快樂和痛苦也是美與丑的本質(zhì)。在《論人性的高貴與卑劣》中,休謨寫到:“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樣一個秩序和結構,它們由于我們天性的原始組織,或是由于習慣,或是由于愛好,適于使靈魂發(fā)生快樂和滿意。這就是美的特征,并構成美與丑的全部差異,丑的自然傾向乃是產(chǎn)生不快。因此,快樂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須伴隨物,而且還構成它們的本質(zhì)。”
由此再論及休謨美學的相對性。
休謨關于審美趣味的觀點,主要集中于《論審美趣味的標準》,企圖通過分析審美趣味的差異去尋找普遍的原則,分析了正確的審美趣味需要的條件和造成趣味差異的原因。
休謨的美學思想是以她的人性論為基礎的,他是根據(jù)對人性的分析和研究來回答各種美學問題。休謨認為:美與價值都具有相對性,而且存在于人的愉悅感中------這種愉悅感乃是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心靈中結合心靈的特定組織與構造而生成的。美具有主觀性,美不是對象的一種屬性,例如圓的美:“美只是圓形在人心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人心的特殊構造使它可感受這種情感,如果你要在這圓上去找美,無論是用感官還是數(shù)學推理,在這圓的一切屬性上去找美,你都是白費力氣?!毙葜冋J為:“在美和丑之類的情形之下,人心并不滿足于巡視它的對象,按照它們本來的樣子去認識它們,而且還要感到欣喜或不安,贊許或斥責的情感,作為巡視的后果,而這種情感就決定人心在對象上貼上‘美或者‘丑,‘可喜或‘可厭的字眼。很顯然,這種情感必然依存于人心的特殊構造,這種人心的特殊構造才使這些特殊形式依這種方式起作用,造成心與他的對象之間的一種同情與協(xié)調(diào)?!?/p>
休謨將這個問題更深一步就探討了關于審美趣味標準的美學觀點:
首先休謨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審美趣味是否存在普遍的共同標準?休謨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fā),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雖然趣味多種多樣,但仍有某些普通的褒貶法則,肯定審美趣味存在普遍性的共同標準?!鞍凑杖祟悆?nèi)心結構的原來條件,某些形式或品質(zhì)應該能夠引起快感,其他的一些引起反感?!倍叭祟悆?nèi)心結構條件”就是這種原則存在的心理依據(jù)。例如:但丁,莎士比亞等的名作經(jīng)過了漫長的時間,跨越了地域文化語言的差異,也依然具有同樣的人文光輝。在肯定了審美趣味具有某些普遍標準的同時,休謨也對審美差異性及其原因做了分析與探討:審美差異性最明顯的因素是生理和心理的差異,生理及心理不健全的人很難對事物做出真實準確的判斷;而審美敏感性的差異決定了審美趣味的差異。由于不同的生活閱歷審美能力等造成的偏見也是造成審美趣味差異的原因。造成審美變化的根源在于每個人不同的氣質(zhì);社會不同的風俗與觀念。因為審美趣味的明顯差異,具有正確審美的趣味的鑒賞家應該具有良好的判斷力與敏銳的情感;并不斷在實踐中提高自我審美能力;并在同其他審美活動的比較中完善。并盡可能清除鑒賞家自身所持有的偏見,而鑒賞家審美中容易產(chǎn)生的道德性錯誤有:宗教因素,休謨認為這種錯誤是可原諒的,而迷信因素休謨認為則是被人詬病的。
由此看出休謨的觀點在當時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但是,這里體現(xiàn)了休謨美學的一種局限性:即“用美感代替了美”。即將“美”的研究局限于審美活動的研究,而這兩者本應具有概念的差異。
總之,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時期,在美的本質(zhì)論上,追求絕對性的客觀派總是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而隨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新思潮的影響,對個性解放的追求的延伸,休謨提出了具有相對性的“美在主觀”的嶄新觀點。他是主觀論美學的奠基人。雖然他的美學觀點囿于時代等局限仍不完善,但是這種新領域的探索帶來了重要的轉(zhuǎn)變,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彭立勛.論休謨的美學思想[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 (06):26-35.
[2]大云.略論休謨的美學思想[J].遼寧大學學報,1990 (02):49-52.
[3]隋欣卉,關鳳影,衣憲偉.審美標準兩個維度的斷裂[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S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