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琳
摘要:張愛玲的文字雅俗共賞、靈動細膩。作為《半生緣》的底本,小說《十八春》在反映社會思想的復雜變遷中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本文主要就顧曼璐這一人物形象對文本展開剖析,揭示新舊交替時代中人物性格的矛盾性與復雜性。顧曼璐自私又無私、可悲亦可恨、溫情而冷酷,她的悲劇性反映了黑暗時代與社會、封建思想殘余與腐朽資本主義對女性的壓抑與迫害,成為萬千都市下層女性的縮影。
關鍵詞:《十八春》;顧曼璐;人物形象
一、悲慘的人生經歷
故事發(fā)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紙醉金迷而又浮華縹緲的舊上海?!翱蓱z一塊無瑕玉,誤落風塵花柳中”。顧曼璐作為長女,為了維持家庭生計,讓弟弟妹妹接受教育,被迫放棄與昔日戀人張慕瑾的青澀戀情及婚約,淪為舞女。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色衰而馳的她不得不委身于猥瑣不堪、虛情假意的祝鴻才。面上是夫妻,究竟為姘頭。誰知婚后祝鴻才三心二意,處處尋花問柳,最后竟無恥地將妻妹曼楨選作獵艷對象。
出于對曼楨與慕瑾的妒忌,以及對自身家庭地位的鞏固,她竟心生毒計,縱容祝鴻才強暴幽禁妹妹曼楨,阻礙世均與曼楨相戀。最后病入膏肓、彌留之際,她不惜忍受曼楨的漠然與冷眼,委曲求全,勸諫妹妹為了孩子與祝鴻才結為夫婦。這個提議,體現了封建思想中女性相夫教子、依附于男性的家庭從屬地位。
“人生一夢耳,何必十分認真?”無情的疾病、無盡的折磨以及黑暗的時代剝奪了曼璐風華正茂的鮮活生命,她的悲劇在于從來沒有為自己真正地活一遭。她的人生就像是由一場場夢組合而成,不是虛幻的美夢,便是恐怖的噩夢,可悲的是,她沉浸其中,未曾醒來。
二、時代的犧牲品
三十年代的舊上海夢幻迷離,煙霏云斂;政權林立,時局動蕩;經濟萎靡,貧富懸殊;思想紛繁,新舊交替;社會浮華,魚龍混雜。正是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背景下,張愛玲借都市男女的情感糾葛,再現社會生活,抒發(fā)家仇國恨。其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與元代雜劇《拜月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很多人并沒有等到“撥開云霧見天日”的那一天,生命便迷失在漫無邊際的夜色中,被黑暗啃噬。顧曼璐便是萬千人之中的一個典型縮影,被迫淪為時代的犧牲品。當曼楨從世均處得知姐姐的狠心之舉后,只五味雜陳道:“制造她的那個社會已經崩潰了,我們也就忘了她吧。”那個不見天日的黑暗社會究竟還吞噬了多少個“顧曼璐”的生命,腐蝕了多少個“顧曼璐”的思想,埋葬了多少個“顧曼璐”的靈魂?細思極恐,如墜冰窖。
顧曼璐原本也是一名天真爛漫的少女,也可以擁有一份美滿的愛情,也可以過上和普通女子一樣柴米油鹽、相夫教子的安穩(wěn)生活,不過命運卻與她開了無數個玩笑?;腥蝗鐗舻囊簧钥v即逝。最后的她垂死病中、含恨而去。
無數個“顧曼璐”用血淚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哀歌,激勵著仁人志士們改造社會、救亡圖存。她們無可奈何、不可避免地淪為時代的犧牲品,身陷泥濘、無力掙扎。
三、矛盾復雜的人物形象
“任何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孫犁先生如是說道。張愛玲對女性思想的剖析尤為細膩,對下層女性的悲慘遭遇更是在字里行間充斥著人道主義關懷。她對女性人物的刻畫并不是概念化、單薄干癟的,而是著眼于人物的各方各面,致力于塑造一個立體化、豐腴飽滿的人物形象。顧曼璐便是張愛玲筆下典型的矛盾復雜、具有深刻意義的女性形象。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當死亡本能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文本中講述曼璐心生毒計之時,她的身體狀態(tài)已經每況愈下,她不斷地向外訴說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正是死亡本能的逼近,才使得她產生了破壞曼楨幸福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一種帶有侵略性、攻擊性的行為。她在潛意識里將死亡的外衣當成了保護傘,企圖通過毀滅妹妹的人生來獲取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征服欲。
她自私又無私。為了幫補家庭維持生計,她甘心放棄愛情、淪落風塵,挑起家庭的重擔,擔起長姐與長女的職責。誠然,這種為了家庭而不惜犧牲自我的大無畏精神是偉大無私的。但對于母親極力撮合曼楨與慕瑾,她不由得心生妒火;為了鞏固自身家庭地位,她不惜以犧牲曼楨的幸福為代價,博得祝鴻才的歡心。由此觀之,她又是一個自私善妒的婦人。
她可悲亦可恨。可悲之處在于她從生活的一個陷阱跳入另一個陷阱,掙扎無望的她已經無力爬出泥淖??珊拗幵谟谒惺艿搅松罱o她留下的千瘡百孔,卻不遺余力地把這些苦痛強加給自己的妹妹,猶如蛇蝎毒婦。
她溫情而冷酷。在彌留之際,她擔心曼楨的孩子在祝家受盡欺凌,便不懼曼楨的淡漠,希望曼楨在她與世長辭后,接過母親責任的接力棒,不失溫情??墒牵龑ψx櫜排c前妻所生之女——招弟,非打即罵,毫無善意,此舉不乏冷酷。
正是這一個個矛盾的文本裂隙,才使得顧曼璐復雜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躍然紙上。張愛玲對顧曼璐女性心理的深度挖掘,體現了其卓越的才華與文字功底,進一步闡釋了深刻復雜人物思想的合理性。
四、楨璐對比分析
較之曼楨,曼璐顯得更加老練、世俗、狠辣;而曼楨則是純真、獨立、善良的代名詞。她們之間性格迥異、大相徑庭,卻也不乏相似之處。
相似之處在于:對于家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曼楨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供弟弟妹妹讀書,不辭辛勞,身兼數職,掙錢養(yǎng)家。甚至不惜與世均稍作疏離,為家庭贏得喘息的機會。而曼璐作為長姐,犧牲得更多。參見前文,無需贅述。
相異之處在于:
(一)教育背景不同
曼楨接受過新式思想的熏陶,往往一語中的,見解獨到。譬如她能夠看清事情的本質,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曼璐則因迫于生計,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她更多地受到了封建主義的荼毒、資本思想的腐蝕。
(二)對待異性伴侶的態(tài)度不同
曼楨則將自身視為獨立自主的都市女性,不愿意讓自己的家庭成為另一半的累贅,而試圖通過一己之力幫助家庭渡過難關后,再與另一半結合。譬如,她遲遲不愿意和世均談婚論嫁,顧慮便在此。而曼璐則截然不同,她沒有正當職業(yè),她無意識地將自己視為男性的附庸,并且讓他無條件地支撐自己的家庭。譬如,她和祝鴻才結婚的條件是讓他全權負責贍養(yǎng)娘家。
(三)貞操觀不同
曼楨在遭遇祝鴻才慘無人道的性虐待被迫誕子后,對世均的愛情之火仍未熄滅。她從不認為這一切是她的錯,她依舊認為自己擁有追求愛情的權利。舊式思想中女性恪守的貞操觀“宛若春夢了無痕”,并未在她的心間烙下任何印記。而曼璐在向母親交待曼楨的下落時,話里行間都充斥著舊式貞操觀對女性的荼毒。由她看來,曼楨遭到祝鴻才的性侵后唯有嫁作他婦才是良計。
在二人的對比分析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各有千秋。竊以為,曼璐的思想更為復雜、形象更加豐滿。
五、結語
總之,顧曼璐作為新舊交替時代背景下被迫害至人性扭曲的典型女性形象,在浩瀚的現當代文學史中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舊社會中,一群群“顧曼璐”絡繹不絕地涌向新時代,她們手足無措、踟躕不前。她們是時代的犧牲品,她們在“吃人”的社會中邁向漫漫迷途,不問歸期……
注釋:
《張愛玲文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542
《孫犁小說選.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
參考文獻:
[1]小思.蒼涼的手勢,張愛玲的悲劇意識[M].中國友誼出版社,2005.
[2]夏志清.論張愛玲[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3]張愛玲.張愛玲文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4]秦軍,王旭.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悲劇人生[M].黑河學刊,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