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娟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3-0211-01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明確指出:“小學美術課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綱》在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中又指出:“小學美術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p>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手段,培養(yǎng)人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審美教育對兒童少年來說主要是進行美的啟蒙教育,通過藝術教育使他們從型能在馬克思主義審美觀的教育下,使審美活動與審美創(chuàng)造得到健康發(fā)展。
在美術教育過程中,要加強美術審美教育就必須改革美術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正是《大綱》的突出特點。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術教師普遍地把美術課作為圖畫課,圖畫課的任務往往偏重于傳授繪畫技法,造成學生學美術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綱》的基本任務就是為兒童的審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礎,它必須滲透在整個美術教育活動之中。在貫徹《大綱》精神中,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是加強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欣賞課,更不能把審美教育與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對立起來,而應在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美術文化修養(yǎng)。我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這些年來在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始終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審美啟蒙教育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上。
1.激發(fā)興趣,益智啟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礎,然而美育對智育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根據生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人的大腦左右兩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腦偏重于語言、邏輯,右腦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間感。有專家指出,如果不通過造型藝術等手段對主管形象思維的右腦進行訓練,那就等于放棄大腦思維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智力、思維能力的開發(fā)。
一堂成功的美術課,首要的一點應該使孩子們對所接受的新知識具有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因為興趣和好奇對兒童來說是學習的主要動力。實踐證明,孩子們對所參與的事物,如果沒有積極的感情參與認識活動,不可能表現出興趣的特點來。興趣與好奇緊密聯系著,好奇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的心理活動就不會產生興趣。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參與。教師善于誘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huán)。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教師不應企圖將知識硬塞給兒童,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兒童興趣、刺激兒童的材料,然后讓兒童自己去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想象力,育能啟美
美育是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美,反過來對人進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諧的發(fā)展。美產生于勞動,又服務于勞動。人們在生產中不僅要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且還要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藝術設計和創(chuàng)意的范圍十分廣泛,美蘊藏在人類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優(yōu)雅別致的環(huán)境裝飾,五彩繽紛的生活現象,人類端莊高雅的行為舉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等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搖籃。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現實生活的美,也就無法正確認識與理解藝術美。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美術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生活中的美。
3.陶冶心靈,輔德啟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凈化人們的心靈。心靈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質、道德情操、文化修養(yǎng)等。美育可以使學生提高正確判斷人類社會中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純潔化、高尚化,進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純潔的精神源泉。”教師的使命,是啟迪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教師的全部活動都應貫穿著明確的教育目的,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教師還應注意語言美,它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容美,一個是形式美。內容美要求教師的語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實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性;形式美則要求教師在遣詞造句和修辭上顯示出高超的藝術,不能只滿足于一般的規(guī)范化語言,要錦上添花。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素質時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眱?yōu)秀教師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化平淡為神奇,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優(yōu)秀教師的語言還可以使德育顯示出極大的藝術性,從而對學生產生強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師要學生受感染,必須對所教內容中的感情來一番體驗。一節(jié)成功的美術課,教師要充分醞釀情緒,利用自己的語言、聲調、速度、動作、姿勢和臉部表情的變化,誘發(fā)學生與授課內容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美術教師不僅擔負著文化知識技能、技巧傳播的任務,而且肩負著對學生實施高尚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審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過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學生展示一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達到陶冶學生心靈的目的。所以,美術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實踐證明,要全面貫徹《大綱》精神,發(fā)揮審美教育功能,就必須改革美術教學方法,吃透教材,吃透學生;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藝術創(chuàng)造個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