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梁道美
摘 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再看影片《小孩不笨2》,可見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在國際多元文化發(fā)展下,尤其國內(nèi)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與之回歸的和諧教育理念,倡導的人文關懷日益被人們所接受,其內(nèi)涵更豐富,對現(xiàn)代教育啟示更為直接。
關鍵詞:《小孩不笨2》;和諧教育;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I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9-0107-03
隨著核心素養(yǎng)課改的推進,“我們?nèi)绾谓逃绾谓逃龝a(chǎn)生更好的效果?”成為社會越來越關注的教育重點問題,于是專家、學者進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思考。再看影片《小孩不笨2》,筆者認為,父母、學校以及社會對孩子教育理念的定位也影響著教育整體的好壞。電影《小孩不笨2》中的某些鏡頭是滑稽搞笑的,但從中反映了現(xiàn)代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這一鏈條中存在的一些普遍問題,同時闡述的主題給了我們很好的反思憑據(jù)。隨著以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之回歸的和諧教育理念,倡導的人文情懷在我國不斷推陳出新,對當下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家庭教育
宋慶齡先生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huán)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可見,父母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孩子的成長以及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片里的某些畫面就是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的縮影。總的來說,父母的很多行為反映出他們對孩子缺少一定的人文關懷。
《小孩不笨2》是一部有關教育題材的影片,主要講述的是楊學謙、楊杰利和成才三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故事。學謙和杰利是兄弟倆,他們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可是他們有著自己的煩惱。爸爸是某手機開發(fā)公司的高級職員,媽媽是某著名雜志的編輯,他們成天忙于上班,認為多多賺錢,才能給孩子有更好的照顧。這對父母采取“霸權主義”和“說教”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根本沒空傾聽孩子的聲音并顧及他們的諸多感受。在他們看來,孩子調(diào)皮搗蛋,有諸多的缺點,讓他們操碎了心。學謙的伙伴成才生于單親家庭,父親文化水平較低,青年時因為打架瘸了腿,他有了這個前車之鑒,一向采取蠻橫和暴力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如“諷刺”的言語刺激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怒,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然而父母采取霸權主義和暴力行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生活里經(jīng)常有人說:“有的孩子,打他就能考九十分,不打就考七十分?!边@句話反映出當代家長們教育方法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
其一,父母與孩子缺少有效的溝通。影片整體上敘述了兩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說明有效溝通的重要性。影片開始“父母因為忙或跟孩子不會談話而沒有實質(zhì)上的溝通”,到“孩子的內(nèi)心漸漸關上而逐步走向墮落”,再到“突發(fā)事件看到父母的付出而架起溝通的橋梁”,到影片最后找回“孩子們曾迷茫又失落的心靈”。在細節(jié)上,學謙、杰利為了獲得父母的夸贊不斷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好,得到的卻是父母反向的“奚落”,他們覺得獲得跟學習無關的榮耀是不可取的,應收起心一門心思地去學習,這導致學謙、杰利很失落,這種失落感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都有過,深深挫傷了我們學習的熱情。正如杰利所說:“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父母不再鼓勵和贊賞我們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們,總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好,總以為他們是對的;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連跟我們溝通的時間也沒有?!睆倪@段話里我們聽出孩子是多么渴望有效的溝通。
其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正確。在孩子進步時,父母沒有及時贊許,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不是先找問題再去教育,只是一個勁地用自己“權威”的方式去責怪孩子,導致孩子一錯再錯。影片里曾有這樣的話:“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我相信每一個小孩都不笨,也希望每一個小孩如天使般快樂!”由此可見,父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在現(xiàn)代很多父母就和影片的父母一樣。然而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甄定選擇科學的教育方法顯得多么重要。如蘇霍姆林斯基強調(diào):“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作出規(guī)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盵1]在我們美好的年少時代,留下的應該是歡快的感覺,而不應該滿是那些讓我們覺得枯燥無味的“知識”。反觀下,若是我們由于缺乏科學教育理念的引導而像學謙一樣走上一條不歸路,那父母掙來的錢又有什么意義呢?
此外,父母、社會看重學業(yè)成績,忽視了有效的人文關懷,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在學校里就要好好學習,成績便是一切,回到家里還是說成績。正如笑蜀所談到的:“孩子的累,主要是心累,應試教育本質(zhì)上就是單純的競技教育, 只不過所競之技并非四肢之技而是智能之技。”[2]而父母不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不斷地呵斥,讓孩子去完成他們所憧憬的目標,在成人看來成績好才是王道。這樣一來,很多孩子并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只認為學習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枷鎖,所以使孩子們產(chǎn)生厭學的傾向。作為學生,討厭學習意味著惡性循環(huán):由于成績不好,老師看不起,父母不喜歡,所以厭學;由于厭學,所以成績不好;由于成績不好,老師越發(fā)看不起,父母變本加厲地指責,所以厭學……
二、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學校主要就是培養(yǎng)人,而教師在培養(yǎng)人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比如:“肩負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品德,發(fā)展學生體質(zhì)的重任;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這是一種隱性課程,對學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極為重要?!盵3]影片中孩子們由于成績被分了等級班,而那只是一個小學。在孩子的內(nèi)心里,大體由于學習成績不好而被分到差的班里,就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失敗了。不但如此,學校的教師、領導跟父母的教育也如出一轍。教華文的符老師痛心學生們的學業(yè),然而在教學中不得其法,導致師生關系越來越緊張。而校長一味遵照校規(guī)行事,以公開體罰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最后導致一場新聞的發(fā)酵。這個做法導致被鞭打的學生未獲得人文關懷,且其人格受到了摧殘。這違背了“和諧教育”理念,大家都不贊同這樣做。這樣的做法,也許可以讓孩子吸取教訓,但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昂椭C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將德、智、體、美、勞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而不至于在重智輕體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里,因重視智力培養(yǎng)而有失偏頗。”[4]在這種理念下,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應該以積極引導為主、懲罰為輔的方式,由學校和父母協(xié)調(diào)共同教育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引導學生走上正軌。學校應是和諧的地方,不該有暴力行為的出現(xiàn)。
眾所周知,教育理念是教育實踐的內(nèi)在動力,教育的巨大進步必須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為先導[5]。影片里工藝班的孩子在家里沒獲得父母的關愛,在學校被教華文的老師痛罵是“爛蘋果”,他們其實并不笨?!叭绻覀兪菭€蘋果,你是我們的老師,是誰讓我們爛的?”他們的回答不得不讓老師們深思。雖然符老師是愛學生的,他不僅自己花錢給學生買字典,還經(jīng)常幫學生們補課,希望學生把華文學好,可為什么他還是沒獲得學生們的肯定呢?那是因為教師從沒肯定過學生,成績進步了沒有鼓勵,成績不好就會被罵。而和諧教育理念倡導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人本主義”,也就是人文關懷的思想,以弘揚生命為主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注重其個性特征的發(fā)展以及內(nèi)心對知識的渴望,因材施教,讓學生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全面發(fā)展自身的能力[6]。從心理學上來說,所有的孩子未必十全十美,所以有必要通過學校教育來使孩子日臻完善,而符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并未尊重每一個受教育者個體,他主要通過訓斥或強制的方式來對待他的學生,這樣的做法自然不能應對學生的特點,還導致學生人文關懷的缺失。可見,學校教育應該主要采用人文關懷的方法影響、熏陶和啟迪學生,使他們逐步自我覺醒,實現(xiàn)自身應有的個人和社會價值。
教育,到底是要育人,還是要愚人呢?影片中有幾個特殊的學生,筆者覺得理解和鼓勵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正如歌詞里寫的,誰不希望自己是聰明的人,誰不希望什么都考100分,其實他們并不是我們想象的笨……唯有對面新來的李老師注意到了,他雖然年輕,但是卻讓一群被所有人看不起的“笨小孩”重拾了信心。李老師耐心指導他們,一直為他們加油打氣,就算考試只考了35分,在他看來:只要是努力了,有了進步,都會給予他們夸獎,鼓勵他們?nèi)〉酶蟮倪M步。對于其他教師而言,可能覺得考了35分也夸獎就是個笑話,可是李老師卻覺得孩子們還小,還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通過合理的鼓勵才能給予他們奮斗的信心,幫助他們一步步養(yǎng)成自主的習慣。片中李老師的這一角色的出演就和學校其他教師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孩子們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他們更愿意接受哪種教育理念。隨后符老師在丑聞后,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想起李老師的話語,符老師進行了反思和總結,轉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開始稱贊那位華文考試考了12分的晶晶同學,對她說:“上次考10分,這次考12分,下次再努力點,一定可以學好華文?!本Ь瑢W聽后,開心又自信地笑了。所以,注重學生需求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獲得人文關懷,并在學習中找到自信,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更有效地緩解應試教育下緊張的師生關系。
三、社會教育
別林斯基曾說過,創(chuàng)造人的是自然界,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由此可見,社會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影片中的成才和Tom,由于湊不夠錢被兩個冒牌警察勒索,于是產(chǎn)生了去搶老奶奶項鏈的想法。當他們拿著搶到手的項鏈逃跑時,他們迷途知返了,以為把項鏈還給老奶奶就沒事了,哪料引起老奶奶身邊群眾的一致質(zhì)疑“還了就不叫打劫嗎?搶了就是搶了,把他們抓起來,交給警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大眾們能寬容兩個知錯的孩子,就不會引起慌亂,就不會在慌亂中造成成才的父親受重傷后死去。血的代價是如此深刻,但這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當下的我國,大眾的教育觀念還停留在文憑、學歷教育上,對于社會教育,一直被人們所忽略,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人文關懷的缺失。我們都知道,社會就是一個大鍋爐,一個大染缸,同樣社會教育也屬于這個范疇。有人說,有一種“好”人是不會讓社會更好,而一個好的社會一定是一個有利他精神和寬容之心的社會。利他精神和寬容之心是建立在人文關懷基礎之上的,同時社會還要求每個個體都要有自律的道德和法律底線。德國社會教育運動發(fā)起人之一的諾爾倡導人本主義或博愛的教育觀。他認為,“社會教育就是給青少年以幫助,青少年的成長是來自幫助,他們會遇到困難,必須照顧他們,使他們的苦難轉而消失,能適應社會生活?!盵7]這就是從人文關懷方面來說社會教育的。對于孩子,要教育他們“可以”與“不可以”,我們的社會和他們都要有底線。正如德國教育家費雪所認為的那樣:“每一個人的世界無法與客觀的世界分離,這不但是社會教育的本質(zhì),而且要能強有力地把握歷史、社會與文化,這樣才能使社會教育的理念,更具有結構性和合理性?!盵8]這就是從自律底線方面來講社會教育的。
影片的最后,家長醒悟了,懂得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溝通和關愛;教師和校長領悟了,懂得學生內(nèi)心需要的是什么——肯定和鼓勵;社會大眾反思了,懂得了對待孩子需要抱有寬容之心的人文情懷。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闡述的:“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nèi)在的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nèi)绾卫眠@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jīng)驗,是事物的教育……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盵9]
四、啟示
在當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在物質(zhì)和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 教育從理念到內(nèi)容急需與時俱進。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對孩子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以應試教育為功名利祿目標的學校教育, 在物化傾向壓力下向類型化、教條化嬗變的家庭教育,可以從人性化、情感化的傳統(tǒng)和諧教育中獲得一些我國特色的人文關懷的啟示。披沙揀金,影片主題有以下三點對現(xiàn)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注重營造人文氛圍的家庭觀
現(xiàn)代的家庭教育是在物質(zhì)背景下的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學業(yè)成績、升學目標等牽引著家庭教育,商品世界、虛擬世界極大地排斥著人文教育,造成當代家庭人文教育的淡化、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注重家庭人文氛圍能夠傳遞出濃郁馨香的家庭人文教育的氣息,有利于更好地實施情感教育[10]。
2建設和諧、舒適、愉快、活潑的校園文化
最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fā)展,傳統(tǒng)和諧教育的回歸,校園文化建設更受到廣泛重視。“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要成為和諧的共同體,要有一個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價值觀,要有民主和諧的氛圍?!盵11]
3社會以孩子、學生為本,倡導教育關懷,凸顯人的價值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教育在人的交往與活動中展開,人在教育交往與活動中成長和發(fā)展;人是教育的基礎 ,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這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假設?!盵12]以孩子為本,等同于把教育與孩子的幸福、自由、尊嚴等直接聯(lián)系起來,并使教育真正成為孩子的教育。這種教育關懷,一方面凸顯了人的價值,以全面發(fā)展的視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另一方面關注的重心在于和諧,注重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在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物質(zhì)文明和科技高速發(fā)展,我國正處在社會的轉型和發(fā)展時期。國際和民族多元文化蔓延開來,使得我們的教育觀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倡導傳統(tǒng)的和諧教育的人文關懷,是滋養(yǎng)現(xiàn)代人人文涵養(yǎng)的精神養(yǎng)料。當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大眾滿盈關愛的教育理念,所有的笨小孩都會有不笨的一天。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57.
[2]笑蜀.單純的“競技教育”何以必須終結[N].南方周末,2005-06-16(B15).
[3]蔡克勇.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4]蘭良平.論蘇霍姆林斯基和諧教育理論的基本價值[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3).
[5]胡金平.當代中國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6]李志東.和諧教育理念的基本探討及實施策略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7(3).
[7]詹棟梁.社會教育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3:523.
[8]龔超.香港青少年社會教育理論探源及啟示[J].青年探索,2010(4).
[9]盧梭.愛彌兒(節(jié)選)[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3(18).
[10]李鵬輝.《顏氏家訓》的人文關懷及現(xiàn)代啟示[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11]顧明遠.教育公平與和諧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8(4).
[12]康寧.教育理念的反思與建設[J].教育研究,2003(6).
(責任編輯:陳 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