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千程,王 瑾,甘云霞,王自斌,王自平
1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四○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2解放軍總參軍訓部六干門診部;3南京新中醫(yī)學研究院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其分類繁多,發(fā)生機制各不相同,其中頸源性頭痛占89.1%,但頸源性頭痛往往被臨床誤診或誤治[1]。頸源性頭痛是指由頸椎或頸部軟組織的器質性或功能性改變所引起的以慢性、單側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綜合征[2-3]。頸源性頭痛是部隊基層官兵的常見病,尤其在電報員、網(wǎng)絡信息工作人群中高發(fā)[4-5]。近年來,筆者采用“Z”型撥針刀倒“爪”形松解治療51例頸源性頭痛患者,臨床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四○醫(yī)院就診的103例頸源性頭痛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51例,其中男14例,女37例;年齡 25~84歲,平均43.78歲;病程3周至13年,平均7個月。對照組52例,其中男17例,女35例;年齡27~67歲,平均46.75歲;病程4周至13年,平均9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納入:1)符合頸源性頭痛診斷標準[6]者;2)無傳染病及嚴重心血管疾病者;3)可耐受撥針治療,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4)按醫(yī)囑檢查復診者。
1.3 排除標準 排除: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操作部位皮膚損傷破潰者;3)孕婦及月經(jīng)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2組均給予牽引、手法、拔罐及中藥湯劑內(nèi)服、熏洗等基礎治療[7-8]。
1.4.1 對照組 給予基礎治療及小針刀治療,以朱漢章、李石良等推薦的針刀松解方法為主,每7天 1次,一般治療 1~4次[9-10]。
1.4.2 觀察組 采用“Z”型撥針刀倒“爪”形松解?;颊吒┡P于治療床上,胸下墊枕,下頜略收,隆起頸部,充分暴露頸項部,以大椎穴為進針點,用龍膽紫標記,醫(yī)者觸診尋找壓痛點及條索狀、結節(jié)樣物,根據(jù)疼痛范圍,選擇“Z”型撥針刀[又名探針,標準號為YZB/蘇(蘇)0199-2008]的型號。常規(guī)消毒皮膚,鋪洞巾,以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按壓1分鐘左右,用11號刀片破皮寬約0.2 cm,深度達皮下,右手持撥針刀,左手按壓治療部位以引導撥針刀,先垂直刺入筋膜層,然后調(diào)整撥針刀角度約為0~15度,根據(jù)治療部位肌肉豐厚程度,靈活選擇角度大小,重點推剝松解觸診時所標記位置,推剝分離粘連的筋膜層,包括結節(jié)、瘢痕及條索樣物,以撥針刀下松動為度,再回抽針身退針至進針點皮下,改變方向繼續(xù)治療,呈倒“爪”形松解枕后淺層肌群及頸后深淺肌群。治療結束,出針后無需壓迫針眼,立即拔罐5~10分鐘,以拔出局部瘀血,拭去血液,碘伏消毒,無菌貼貼敷針眼,避開針眼,敷活血止痛膏(安徽安科余良卿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4020905)緩解術后疼痛,術后簡單手法按摩牽拉。每7天治療1次,一般治療 1~4 個療程[11-14]。
1.5 觀察指標
1.5.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5.2 疼痛評分 治療前后評價V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得分區(qū)間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15-16]。
1.5.3 頭痛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頻率 觀察2組治療前后頭痛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頻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痊愈25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24%;對照組痊愈18例,顯效8例,有效8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65.38%。臨床療效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疼痛程度評分 枕下痛、偏頭痛、額部痛等疼痛程度評分治療前后2組組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組間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s) 分
表1 2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枕下痛 偏頭痛 額部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3.56±1.18 1.13±0.72 3.30±1.15 1.25±0.44 3.66±1.11 1.03±0.20對照組 52 3.54±1.20 2.20±0.71 3.28±0.93 2.30±0.26 3.56±1.08 2.13±0.46
2.3 頭痛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頻率 頭痛持續(xù)時間及發(fā)作頻率治療前后2組組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組間比較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比較(±s)
-1組別 例數(shù) 頭痛持續(xù)時間/h 頭痛發(fā)作頻率/(次·周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8.09±1.20 2.22±1.05 6.25±1.41 1.43±0.67對照組 52 8.05±1.13 5.30±1.02 6.22±1.33 3.30±1.45
頸源性頭痛屬于中醫(yī)“頭痛”范疇,多由氣血凝滯、痹阻經(jīng)絡所致。頸源性頭痛是一種功能性疼痛綜合征。其病因病機大致有解剖會聚理論、機械刺激學說、炎性水腫學說及肌肉痙攣學說4類[17-18]。該病主要由長期勞損、頸椎力學改變、椎體及椎間盤退行性病變、以及局部軟組織痙攣、粘連、刺激或壓迫神經(jīng)所致。
本研究發(fā)現(xiàn),2組患者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法,其枕下痛、偏頭痛、額部痛疼痛程度評分均有明顯下降,同時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率也有顯著改善。說明小針刀或“Z”型撥針刀倒“爪”形松解治療頸源性疼痛均有一定療效。原因在于上述2種療法均按摩患者病變組織的壓痛點,實現(xiàn)“去痛致松、以松止痛”,從而松解局部無菌性炎癥所引發(fā)的組織黏連,因此患者頭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同時治療后比較發(fā)現(xiàn),枕下痛、偏頭痛、額部痛的程度觀察組明顯輕于對照組。傳統(tǒng)小針刀治療頸源性疼痛需多點多次治療,療程長,且治療不徹底,患者痛苦較大,加之多次治療后容易形成新的粘連,甚至瘢痕、攣縮。而“Z”型撥針刀倒“爪”形松解治療可以通過拮抗上頸部軟骨組織(肌腱、韌帶、筋膜)恢復力的平衡,從而減輕對神經(jīng)纖維的壓迫或刺激作用[19]。
“Z”型撥針刀是根據(jù)中醫(yī)“筋柔骨必正”的理論,先松解軟組織,術后再配合簡單的牽拉、按摩手法,不必使用正骨等難以掌握的手法。本研究以大椎穴為進針點,倒“爪”形松解頸后深淺肌群及枕后淺層肌群,達到多方位治療的目的[20]。“Z”型撥針刀為鈍性頭,推切疏通粘連,剝離松解瘢痕及攣縮,消除異常高應力,調(diào)整頸部力線,恢復頸項部力的平衡,治療徹底,又不損傷操作部位組織血管。同時在針具的刺激下,改變局部內(nèi)環(huán)境,加速血液及淋巴回流,恢復營養(yǎng)供應,提高新陳代謝。撥針刀與小針刀操作相比更加安全,易于掌握。小針刀解決“點”的問題有較大優(yōu)勢,然而頸源性頭痛病變范圍較廣,因素復雜,而“Z”型撥針刀能很好的解決小針刀解決有困難的“面”的問題,最終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21]。近年針刀醫(yī)學飛速發(fā)展,尤其是針刀應用解剖學的發(fā)展,使針刀治療更加精準,尤其是隨著針具的不斷改進,臨床療效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進一步驗證了“Z”型撥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優(yōu)勢。
綜上所述,“Z”型撥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凸顯了中醫(yī)治療簡、便、驗、廉的特點,且治療次數(shù)少、療程短、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