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聯性準則作為Grice合作原則的重要準則之一,提倡說話者立足不同語境進行有意義的溝通交流。英語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交際行為,要求說話者結合不同教學情境,兼顧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切合情境的言語措辭。本文以交際慣用語Okay一詞為例,分析教師在課堂日常教學用語中是否遵循或違背相關性原則,教師課堂用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潛在含義,深入剖析教師課堂話語的隱含意義。
【關鍵詞】合作原則;相關性;Okay;隱含意義
【作者簡介】孫曼婷,上海師范大學。
合作原則作為說話雙方進行有效交流的溝通準則,倡導交際雙方進行合作性,互動性交流,確保兩者達到共同的交際目的。該原則在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人際交往行為之外,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用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關聯性準則作為合作原則的四大準則之一,要求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使用適度切題的課堂用語,符合課堂學習目標,教學重點以及學生自身特點。筆者嘗試以教師課堂慣用語Okay一詞為例,立足關聯性原則,剖析教師課堂話語的隱含意義。
一、理論框架
Grice于1976年提出了著名的會話含義理論(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該理論主張交際雙方基于共同的交際目的,為成功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而必須遵循的充分,真實,相關和清楚的原則和規(guī)定,即“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封宗信,1998)認為該原則并未制約和限制話語雙方的具體交際行為,只是為其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提出方法論指導。
合作原則作為會話含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四大準則:1.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要求說話者表達信息接收者所需信息,做到充分適當,詳實明了。2.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信息傳達者所述內容真實可靠,有充分的論據證明或理論支撐。3.關聯準則(Relative maxim),說話者所述內容要與主題相關,努力做到話不離題,簡明扼要。4.行為準則(Manner maxim),語言表達方式上要求簡單易懂,避免歧義。
關聯原則(Relative maxim)作為交流的重要原則之一,要求說話者在進行話語交流時既要考慮交流雙方相互了解程度及相互關系,又要兼顧所述內容的前后聯系以及話題相關性,對教師課堂用語行為規(guī)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筆者通過對人際交往過程中“合作原則”的理論回顧,立足人際交往中的關聯性準則,通過對教師課堂慣用語“Okay”一詞的語料搜集,嘗試分析其在不同語用情境下的隱含意義。
二、關聯原則在教師課堂用語中的運用
1.關聯原則的提出。Sperber&Wilson;于1986年正式提出的“關聯原則”,初始萌芽于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要求“說話者盡最大的努力并在最大限度上與話題相關”(Sperber&Wilson;,1986)?!瓣P聯原則”的創(chuàng)立是為了使說話雙方能夠全面解釋具有明確推理性的語言交流,能夠更加簡潔明確地解釋語言的實際應用。Grice在其合作原則中提出的“關聯準則”強調交流雙方應該在特定情境下進行有興趣的交談,只有遵循一定規(guī)范的交談才能實現既定交流目的,明確了話語雙方進行有效交流的關聯性,規(guī)范性和目的性。
筆者將“關聯原則”應用于教師課堂用語,重視教師課堂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課堂慣用語Okay一詞為例,分析其在具體課堂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2.關聯原則的運用。筆者嘗試從教師課堂用語遵循和違背關聯原則兩大角度出發(fā),分析教師在進行師生互動過程對關聯原則的具體運用,認為說話者遵循關聯原則時強調語言的字面意義和話語間的內容聯系;違反關聯原則包括有意違反和無意違反兩個方面,前者是指說話者刻意隱藏信息,漠視交流規(guī)范的行為,該行為產生一定的語用意義,要求信息接收者充分理解說話者的隱含意義;后者在交流雙方中不產生于語用意義,無意違反關聯原則可能產生說話者的欺騙行為。本文以國家中小學精品英語課堂為例,立足關聯準則,分析教師慣用語Okay一詞在實際課堂教學情境下的具體運用。
遵循關聯原則:遵循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簡潔明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明確某個話題的前后聯系,既要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T: Lets sing a song together,okay?教師以okay為提問語氣詞,引導學生熟悉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歌曲內容。T:Can you read this sentence? T:Okay,well done.教師利用okay一詞表達對學生回答內容的肯定,既切合題意,又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答案的肯定和鼓勵。T:Okay, you please/read it/look at this.諸如此類教師口頭用語okay一詞的實際運用,體現了教師對教學內容前后聯系的過度和銜接,避免直接切換話題的牽強附會。
有意違反關聯原則:教師有意引用與話題無關的事物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雖然沒有明確表達字面意義,但是基于師生雙方具有共同的交流意圖,學生能夠理解教師用語背后的隱含意義。S:Id like to choose A.——T:okay,but I think the next one looks much better.教師并非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委婉表示下一個選項看起來更好。此類教師話語有意違反相關原則,避免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打擊學習自信心,又間接地明確了正確答案,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無意違反關聯原則:無意違反原則是基于交流雙方對某一與話題無關的內容的提及,說話者并未意識到自己違反了談話主題,導致信息接收者對某一話題的困惑和曲解。T:Okay, lets look at the next question.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并未做出任何評價,而是無意識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致使學生懷疑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教師在無意識地情況下忽略了對學生的評定,有可能造成學生對自身的迷惑或者誤解。
三、基于關聯原則的教學啟示
關聯原則作為指導人際交流的行為準則之一,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話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對教師慣用語okay一詞在實際課堂運用中的具體分析,從人際交往的關聯原則中獲得如下教學啟示:
1.教學語言要清晰切題,既要與教學主題,學習目標相關,又要顧及內容之間前后聯系,契合學生實際接受能力。教育學家羅門(Dr.solomon)認為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密切相關,條理清晰,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更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筆者認為,教師課堂交際用語應該清晰明了,契合主旨,兼具邏輯性和可理解性,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獲取新知識。
2.教師課堂用語應變消極話語為積極話語,滿足不同情境下的實際語言運用。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控制者,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當學生違反了課堂交際的會話原則時,教師要能積極主動地揣摩學生話語背后的隱含意義,活躍課堂氣氛。比如:T: Can you read this word? S: I need a recorder.T:I am a recorder, can you follow me? 在諸如此類的課堂師生互動中,教師利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靈活的應對學生話語中的隱含意義,既避免了學生違背交際原則的尷尬,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3.增強教師話語的規(guī)范性和邏輯性,培養(yǎng)教師話語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筆者以okay一詞為例,分析了okay作為語氣詞,連接詞,疑問詞等在不同情境下的語用功能,體現了教師用語的規(guī)范性和條理性。
四、結語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因勢利導,機智靈活地運用教師話語,捕獲學生語言背后的暗含意義和實際意圖,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充分理解學生,積極回應學生,增加自身課堂用語的趣味性,增強語言表達的藝術性,以期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H P 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A].P Cole,J Morg an.Syntax and Semantics(Vol.3)[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程曉堂.外語課堂話語功能新框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
[3]封宗信.格萊斯原則四十年[J].外語教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