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講座到互動階段,有老師提問:現(xiàn)在評審多,作為教師,“申報材料”或“總結(jié)”該怎樣寫?
我本想說“敢貼在墻上給大家看,不臉紅,就行”,但怕引起誤會,沒說。
1988年建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之后各種“稱號”評選繁復,麻煩事沒完沒了。當年我們很不適應(yīng),教師“八級工資制”實行多年,現(xiàn)在忽然“開創(chuàng)”,頭上有職稱,分三六九等,距離要拉開,原本平靜的學校一下子失衡,一些老師忽然不謙虛了,課間個別老師甚至向隅而泣。從來的“評選”,都免不了二桃殺三士,很難有和諧結(jié)局。那一年評上高級教師的春風得意,沒評上的憂讒畏譏。因為有了“比”,飛短流長多,一些人不再豁達了。我至今不認為中小學評職稱是什么好辦法??墒?,職稱制度已經(jīng)實行30年了。有一次在大會上批評“特級教師”評審風氣,批評“特級教師”將近一半不上課(各省市應(yīng)當有這方面的調(diào)研),主張索性取消。散會后有教師說“不能過河拆橋,我明年要申報的”,我說:“全部歸零,你也不愿意?”他說:“這是我們應(yīng)有的追求,稱號取消了,我們這樣努力有什么用?”
和他說不清了。
在學校,這些事嚴重干擾教師情緒,也影響教學。每回學校有評選,總會有風波,名額是分配的,條件卻常有彈性。制訂了“硬杠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變通甚至腐敗,“公示”走過場,“公平公正”難有保證。
目前的職稱稱號評審把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價值觀搞亂了。譬如那位老師的提問,很有意思。我估計她見了許多自我吹捧的“述職報告”或是自己寫的“先進事跡”,認為那是必需的選擇,但又感到得要點面子。
我曾和她一樣困惑。我經(jīng)歷中,從沒見過這樣大面積的自吹自擂。我在職評或其他評審中,每每看到中青年教師說“過頭話”,都感到很難過:我們是教師啊,白紙黑字,怎么可以這樣不負責地評價自己?特別是青年教師,這么年輕,遇上了學習的好時光,能來得及做很多有益的事,然而,為了一點利益,或是暫時的聲名,不顧事實,自我膨脹,或是憑空亂吹,或是假托他人之口極盡贊美,自己給自己加封……沾染上這種自吹的壞習氣,可能就改不了了。某次評審,和我一組的高校教授看了一小學校長的申報材料,很吃驚,反復看,確認是申報人自己寫的之后,不由得感慨:一所小學對國家能有這么大的貢獻,校長敢這樣胡吹,學??隙ㄞk不好!
但是,這些材料是個人撰寫的,單位簽了“情況屬實”蓋了章,局里簽了“同意”蓋章上報的。怎么辦?有些 “個人情況介紹”,寫得像悼詞似的,多尷尬啊,人們坐在會場上聽他自己讀,怎么受得了!
每有同行說起這職稱申報中的不良風氣,我只能勸大家鄭重,改變不了環(huán)境,獨善其身,總是可以的吧?即使出于各種不得已,不得不從隨俗,也要顧點面子,實事求是,成績少說幾分,也不至于埋沒了你。我負責地說:我在各類評審擔任評委期間,見過很多正派教師的材料,即使不得不“自述”,仍然保持清流本色,很有尊嚴。
把自己應(yīng)當履行的職責當作“奉獻”了,把日常工作當作“堅守”了,把教育常識當作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了,把自己做過的嘗試命名為“首倡”“建樹”了,得有多無知啊。
一名教師,受過高等教育,有讀書學習的習慣,每天教學生誠實做人,他本人的“述職報告”應(yīng)當怎么寫,心中應(yīng)自清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