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郭猛實驗學校 陸 佳
開放性問題具備很高的教學價值,這類問題通常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更高要求,不少開放性問題也更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和解答的欲望。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漸將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導,要在開放式的教學環(huán)境和背景下,讓學生對各種常規(guī)或者不常規(guī)的數學問題都有更好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在常態(tài)化數學課堂上進行開放性問題的教學,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教學實施方法,并且要找準切入點,這樣學生對于開放題才會更好地接受與適應,解決問題的思維才會更加開闊,問題解答的實效才會更高。
開放性問題有多樣化的存在形態(tài),對數學課程的教學而言,開放性問題首先可以是條件上具備一定開放性色彩,這對學生的讀題和題目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況下,小學數學課程中涉及的開放性問題通常都是應用題,應用題的解答中讀題首先是第一步,學生如果在理解題意上存在偏差或者錯誤,解題自然會存在誤區(qū)。而那些基于題設條件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則對學生的讀題和條件的解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可以透過這樣的訓練來加強對學生問題解析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鍛煉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能夠迅速對題設條件做出判斷,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素養(yǎng)。
例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少年宮美術組有24人,航模組比美術組少6人,書法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2倍,美術組和航模組一共有多少人?部分學生能排除“書法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2倍”這個條件是多余的,但少部分學生還是有點糊涂。這個題目其實有一定的迷惑性,這類問題也會時不時地在各種考試中出現。學生如果對于題設條件有敏銳的分析判斷能力,能夠立刻辨識出條件中的多余部分,也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解答其實并不復雜。但是實際情況卻是,仍然存在大量學生不具備這樣的認知,會一直探索三個題設條件的關系,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思維也越來越混亂。這個問題的訓練過程可以給學生樹立一個非常好的典范,讓學生分析題設時針對性更強,對很多具體問題有更好的理解與判斷能力。
問題具備一定的開放性,這類題目學生偶爾也會碰到,教師可以透過這樣的訓練題來鍛煉學生思維的活力,讓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強。通常情況下,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是給出了一些題設條件,學生自己結合這些條件來提出多樣化的問題,然后將問題加以解答。學生想要找到好的問題,必須對題設條件有充分解讀,并且要在清晰有效的思維的引導下,形成一些好的問題。這樣的訓練方式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的提升有一定助力,同時也會在提出各種各樣問題的背景下,讓學生感受到題設條件運用的多樣性。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設計了一個非常新穎有趣的開放性問題,教師給出了下面的相關條件:(1)一瓶藥有30粒;(2)平均每天吃6粒;(3)吃了4天;(4)吃了24粒。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條件自己設計問題,學生的思維立刻活躍起來:
生1:一瓶藥原來有30粒,吃了24粒,還剩多少粒?
生2:平均每天吃6粒,吃了4天,吃了多少粒?
生3:一瓶藥原來有30粒,平均每天吃6粒,可以吃多少天?
……
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考查形式普遍感興趣,從大家列舉的大量問題中也能看到,學生對于題設展開了充分應用,思維的發(fā)散性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隨后再讓學生自行解析這些問題,會讓學生的問題解答能力也得到鍛煉。
開放性問題的另一個典型模式就是解題方式的開放性,這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鍛煉會十分充分。教師可以設置那些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探索解題方法和技巧的問題類型,然后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找到解答的策略。這對于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會十分充分,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調動自己的思維來化解問題的樂趣。在采取這種方式進行開放性問題教學時,教師首先要研究知識內容的特點,同時設計好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有發(fā)揮的空間。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間相互交流,讓大家找到更多好的問題解決路徑,推動學生對于具體問題有更加充分與深入的探究。
比如有這樣一個問題:小明買一個鉛筆盒要付7元6角。他身邊帶了1個5元、1個2元、7個1元、1個5角、3個2角、6個1角。他可以怎么付錢?
生1:1個5元、1個2元、1個5角、1個1角。
生2:6個1元、1個5角、3個2角、5個1角。
生3:1個5元、1個2元、1個1元,要求找回4角。
……
學生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解答方式,有的甚至連教師也沒有想到。這充分說明了學生的思維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大家充分理解了這個問題,對于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掌握也十分牢固。多以這樣的方式展開課程教學,才能真正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