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蔣敏霞
讓學生能熟背“10以內數的分與合”,是1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和所有整數計算的基礎,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效率,節(jié)省學習時間,并鍛煉學生思維敏捷性的重要途徑。為此,加強10以內數的組成學習是極有必要的。同樣都是背10以內的分與合,為什么有的孩子能倒背如流,有的孩子困難重重?
【情景再現】
10以內的分與合教完了,有的學生一字不差,甚至倒背如流,讓人喜出望外。有的學生則支支吾吾,半天也答不上來,令人郁悶。
有一次課上我問學生:“小朋友們,如果你突然忘記了9可以分成3和幾,那你該怎么辦?”
學生甲說:“腦子里想9個點,就是9個點,去掉3個點,剩下6個點?!蔽抑庇X以為是這樣的9個點:。經過詢問,學生卻說:“上面3個點,中間3個點,下面3個點?!蔽译S手在黑板上畫出來:。排列整齊的3、6、9 ,完美地詮釋了9可以分成3和6。
也有學生乙說:“忘記了可以掰手指呀!”說話間,“唰唰唰”手指掰得飛快,瞧:伸出9個手指頭,摁掉6個手指,剩下3個手指。
最后我有意請出學生丙,希望他經過以上學生的“熏陶”有所“啟發(fā)”,可是事與愿違,只見他慢吞吞地一個一個點出9個手指頭,再一個一個數出3個手指頭并摁掉,最后再一個一個數出剩下的6個手指頭,結果得到6。
【剖析原因】
看到這里,我不由陷入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的學生差別如此之大?是因為學生智力的問題嗎?也許有這個原因,從以上3個學生的表現和反應可見,孩子思維的靈敏程度確實有差異。還有什么原因呢?經過調查和詢問得知,學生的學前教育大為不同。有的孩子上幼兒園時就能熟背10以內的分與合,并能熟練計算相應加減法了,這些孩子往往比較好學,學習能力強于同齡孩子;而有些孩子基本沒有接受以上的學習和訓練,而這些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往往比較弱。所以,一上小學學生就出現了“分水嶺”,有的學生早早地超越隊伍前面,有的學生遠遠地落在了隊伍后面??蓡栴}是一年級學習已有月余,10以內的分與合已經學完了,為什么孩子還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
學生的智力因素和學前教育是我們無法調控的,但當下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表現是可以調整和改變的。為了查明原因,我進一步深入探究,走進學生的心理,反思自己的課堂,希望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先看上面的學生甲,不僅能熟背10以內的分與合,而且他的熟背不是死記硬背的,他的記憶是建立在豐富而又生動、具體而又形象的“直觀”基礎之上的。在他們的腦海中,每一個分與合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直觀”形象,而且經過多次的想象訓練,在他們的思維中烙下了深刻的痕跡。每當需要的時候,他們都能根據數自動“浮現”出圖象,也能根據圖象隨時抽象成數和算式。而學生乙表現出熟練的操作技能,說明他具備了“直觀感性”的知識儲備,他離“抽象”記憶分與合只差一步,可以訓練他脫離手指在腦中想象掰手指,就是要借靠“想象”這個橋梁打通記憶分與合。
甲和乙這兩種學生都充分具備了“直觀”經驗,而學生丙呢?顯而易見,學生丙在想9可以分成3和幾時,每一個數都是靠手指頭一個一個數出來的。對于9這個比較大的數,他不能一步到位直接伸出9個手指頭,對于3這個比較小的數,他也不能直接從9里去掉3,剩下的6也是靠一個一個數出來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并還沒完全建立起10以內數清晰的表象。在這些孩子的腦海中,10以內抽象的數和直觀的圖都是分裂的,是對不上號的,所以對他們而言,要能記住那么多個分與合,實在是困難重重而且不可能的事。
【反思對策】
在讓學生學習分與合時,應該讓學生經歷直觀可感、生動形象的“分與合”的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逐步抽象,讓學生即使暫時遺忘了某一個分與合,也能憑借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畫面恢復、再現出來,讓學生隨時帶走“生長”的知識。
這是學好并記住分與合的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認識10以內數的時候,可以加強數數練習,尤其要訓練“快速出手指”:讓學生根據一個數能很快地出示對應的手指,比如出6,學生的兩只手能一下子出示6個手指,而且兩只手能分工合作,能出示不同組合,如5和1,4和2,3和3。如此訓練,熟能生巧,由掰手指逐漸過渡到在腦子里想,這樣到學習分與合時,就能水到渠成,輕松記憶了。
如:邊擺邊說,以“9的分與合”為例,讓孩子擺9個圓片時,分成兩行,上5下4一一對應,這樣就是兩只手5個和5個手指對應起來了,也與之前認識的10以內的數進行了知識對接,使學生很好地溝通和理解了分與合,也便于形象記憶。如學生說到“9可以分成從3和6,3和6合成9”時,要追問學生:6是怎么看出來的?讓學生不僅記住9的這個分與合,同時也鞏固6的形象記憶。當直觀形象達到一定熟練程度,便可以脫離擺圓片和掰手指,直接在腦中想象,從而進入自動化程序,輸入分與合,不僅能直接得到結果,還能得到不同組合的分與合。
可以成對地記憶分與合,“7可以分成3和4,3和4合成7”與“7可以分成4和3,4和3合成7”一起記憶,讓孩子理解互換關系后,“兩個留一個”,減輕孩子們的記憶負擔。也可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記憶分與合,如“湊十歌”:一九九一好朋友,二八八二手拉手……一邊拍手一邊記憶,學生興趣盎然。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一九九一好朋友”比“一九一九好朋友”更好,它體現了位置互換,結果不變的思想。還可以師生、生生對口令,回到家和父母親做對口令的游戲,進一步鞏固和熟練分與合。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卻具有很大的直觀性。因此,抽象的學習知識的形成過程必須建立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的抽象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樂于接受的直觀可感的抽象?!爸庇^基礎上的抽象”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