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婷
意象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對生活中的情感或者物品加以藝術化,它承載著詩人隱秘的情感以及對世界的思考。“象”作為道教用語,也就注定了“意象”的一個抽象化。能夠正確解讀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就等于說是開啟了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對于高中教學來講,把握好詩歌的意象,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西周到隋唐,長安地區(qū)的人文歷史積淀非常豐富,有眾多的王朝在此建都,從而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一般長安意象群有三類:一是郊野山川類,如少陵原,樊川,輞川,終南山,渭水等。二是城坊宮殿類,如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等。三是寺觀勝地類,有大雁塔,曲江,灞陵,渭城,驪山等。這是細分關于長安意象。但是在實際的詩歌運用中,往往是“長安”直接出現的次數較多,同時“灞水”的意象是長安的一個替代意象。在高中的實際教學中,不可能給學生分的過細。所以本文只探求“灞水”“長安”這兩個長安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唐代詩歌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學生接觸最多的也是唐代詩歌。這里就從唐代的長安意象發(fā)軔。
“灞水”意象,往往可見的有“灞水”“灞橋”“灞橋柳”“灞陵”“灞柳”這幾個子意象。所表達的含義基本相似。灞水位于繁華的長安城外,是一條護城河。每當認識送別朋友去他鄉(xiāng),往往從灞橋經過?;蛘邚耐忄l(xiāng)通過灞水,灞橋進長安城內。所以,“灞水”往往有這么幾個意思:
其一,表示離別的傷感。如:李白《灞陵行送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睆念}目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友人從灞陵離開,暗含著友人離開長安。又如裴說《柳》:“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边@里提到“灞橋”,也就是說,出長安城,表示著送別,“攀折”意思是攀折灞橋柳,暗含著“折留”,由此可見,此時表達送別的傷感以及依依不舍。
其二,帝鄉(xiāng)的象征。如白居易《長樂亭留別》“灞浐風煙函谷路,曾經幾度別長安。”還有劉長卿的《初至洞庭懷灞陵別業(yè)》“長安邈千里,日夕懷雙闕。已是洞庭人,猶看灞陵月?!睆闹锌梢钥闯觥伴L安”是當時文人的夢想。這里灞陵和長安連用,意即帝鄉(xiāng)。
其三,表示閑適的隱居。如杜甫在《懷灞上游》中說:“悵望東陵道,平生灞上游。春濃停野騎,夜宿敞云樓。”還有王昌齡《獨游》:“ 林臥情每閑,獨游景常晏。時從灞陵下,垂釣往南澗?!倍际潜磉_了對灞陵風光的喜愛。
“長安”意象在詩歌中經久不衰,往往代表著特殊含義。雖然出現的次數很多,但有跡可循。唐代“長安”空前繁華,因此唐代詩歌中有很多詩歌涉及“長安”。按照唐代發(fā)展情況來看,“長安”主要有以下意思:
第一,初唐盛唐的長安意象——帝都氣質。這時候的長安賦予了唐人雄渾闊大的胸襟、樂觀自信的氣質,文人的仕途理想之地就是長安,從各地奔赴長安,企圖在長安實現人生抱負。如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可以想象孟郊的意氣風發(fā)。再如高適《別韋參軍》:“二十解書劍,西游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笨梢钥闯錾倌暌鈿怙L發(fā),想要在長安建立一番事業(yè)的雄心壯志。
第二,思歸與留戀。那些因落第、貶謫等種種原因而遠離京城的文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和思歸之情。當他們一步步走出京門后,長安始終是魂牽夢縈的所在。如李白“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背錆M了對長安的懷念和留戀。
同樣有李白的“長安宮網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一朝復一朝,發(fā)白心不改?!北憩F出詩人對長安的留戀以及對長安城中君王的忠貞。
其三,晚唐的“長安”意象代表著理想失落的哀傷,仕途日艱的悲涼,文人心中充滿矛盾,在歸去和留下之間難以抉擇。如耿津《發(fā)綿津騷》“欲問長安今遠近,初年塞雁有歸行。”問“長安”的遠近,表明詩人不在長安,但是迫切想要回到長安。盡管詩中流露出長安望切之意,但更多的是生不逢時的感嘆,是理想失落的哀傷。
其四,晚唐的“長安”意象還代表著表面繁華,實則荒涼與衰敗,表示繁華不再,凄涼蕭瑟。如趙嘏《宿楚國寺有懷》“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詩句中“松菊荒”體現落敗,后面“長安”的提及,則使得這首詩增加了更加深層次的意義,從感官,到感情再到政治層面或者哲理層面,如若考生在考試中將這幾個方面面面俱到,何愁分數提不高。
判斷“長安”意象究竟代表著哪種含義,還往往需要根據整首詩的格調以及環(huán)境描寫來判斷。比如趙嘏《宿楚國寺有懷》中:“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薄敖吽删铡薄盎膽M”“夜正長”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長安秋季的荒涼,也暗含了長安昔日的繁華已如過往云煙,產生今非昔比的感慨。
中國古代的詩歌難就難在無法體會詩人精神上的感覺,也難在意象所包含的情感,難在特殊意象所蘊含的歷史韻味。只有當這些意象解讀清楚,了解其歷史內涵,詩人的感情就不難理解。我想我們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應該往這方面走,從意象群入手,慢慢解讀,透徹解讀,按照課綱要求,是不難的,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