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學校 李 林
小學生是作文學習的主體,他們正處于少年兒童階段,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他們的觀察、思維、語言等方面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他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社會,如果教師讓他們以成人的心理去審視社會、分析問題、表述思想,必然會造成作文教學的錯位。
作文教學要順應童心,追求童真、童趣,引導小學生以自己的視角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以自己的筆去抒寫生活,還作文教學的本來面目。教師要改變作文教學成人化的狀況,讓作文教學貼近兒童的生活,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激發(fā)兒童的作文興趣,寫出充滿童真、童話、童趣的文章,讓兒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過于追求思想性,片面強調(diào)文章主題有一定的深度,因而對學生的選材組織、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這對成人來說尚有一定難度,更何況一個涉世未深的兒童,因而他們會隱藏自己的天真無邪、美麗的幻想,而刻意杜撰一些風格高尚的人和事。教師以成人的標準去控制學生,決定學生寫什么內(nèi)容、表現(xiàn)什么主題、以何種語言表達,而這些主題不是學生愛寫、愛表達的。
兒童的作文感性多于理性,如果教師片面強調(diào)寫作技巧,不關心他們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表達,這樣他們的寫作題材越來越單調(diào)、語言越來越干癟。作文教學只追求形式,忽視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享受不到暢所欲言的樂趣。
學生作文中原本真實的語言被遮蓋,質(zhì)樸、自然、充滿童趣的語言被掩飾,其童言無忌、異想天開更是沒了蹤影,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語文選材尚未擺脫政治化的傾向,因而學生的思維、敘事、表達帶有明顯的“八股”傾向。教師在評閱作文時,常對生動優(yōu)美的語句進行圈畫以示贊美,但對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卻視而不見。
傳統(tǒng)的教學沒有將學生視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將自己的選擇強加于學生,要求學生被動接受、順從權(quán)威,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教師錯誤的觀念影響了自身的教學行為。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家長迷戀于對作文分數(shù)的追逐,為他們報名各種作文補習班,進行習作練習,以便讓他們在考試中能拿到較為滿意的分數(shù)。當寫作成為學生拿高分的手段,就變得程式化,教師在教學中囿于考試評分標準,以“本”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直以來,我國的小學作文受高一級教學評價的影響,教師在評改作文時不遵從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不了解學生的表達需求和能力水平,只是以高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要求中年級學生,以初中的水平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提出“立意新”“選材新”“構(gòu)思巧”“情節(jié)全”的要求,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談作”色變。
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的束縛過多、捆綁太深,導致在作文中千篇一律,缺少情感的波濤、思想的火花,沒有兒童對生活的感悟,缺少富有情趣的“童言稚語”。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自主寫作的平臺,力求減少對他們的束縛,鼓勵他們進行自由表達。由于學生長期被動寫作、機械操作,難以寫出具有創(chuàng)意的作文。教師如果過于追求主題、結(jié)構(gòu)、細節(jié)、描寫等內(nèi)容,要求學生注意首尾呼應、過渡自然,甚至將作文訓練分成幾個“格”,這樣可能會收到一些效果,但卻將多姿多彩的世界框在“格”內(nèi)。教師要求學生的作文思想明確,寫出有意義的事情,學生只有編造一些假設、空間來表現(xiàn)“意義”,盡量拔高思想水平,這就是“偽圣化”的表現(xiàn),抑制了學生的多元思想、禁錮了學生的個性語言。
教師要尊重學生,變被動的“要我作文”為積極主動的“我要作文”,尊重學生的意愿、興趣、需求,讓他們選擇學習內(nèi)容與活動方式,為他們提供嘗試的機會。教師要正確對待兒童作文,要包容學生不合“情理”、不“正確”之處,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合情、合理、正確的因素,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學生作文的合理性,“泯滅”他們的作文興趣。教師要喚醒學生的求知需求,要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索,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教師不“包辦”學生,要引導學生獨立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兒童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充滿著學生的飲食起居、喜怒哀樂。多年來,兒童的生活與學校的教育之間彼此分離,家庭生活、社會實踐被異化為超負荷的學習,學生淪為學習的機器。教師要喚起學生的學習愿望,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引發(fā)兒童的認知失衡,激發(fā)他們作文的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生活之美。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寫出富有生機、靈性的文章,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生活場景,融入生活中獲得的體驗,產(chǎn)生作文的沖動。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了解學生的寫作過程,將自己的認知情感投入其中,不斷探索、不斷發(fā)現(xiàn),感受寫作的意義。
讓兒童的話語與自己的生活世界或興趣點、驚奇點建立聯(lián)系,他們不乏生動活潑的詞語,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當進入課堂后,他們的語言就會變得枯澀,原汁原味的話語就會變質(zhì)。教師讓學生將看到、聽到、想到、經(jīng)歷的內(nèi)容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出來,不追求語言的華美,就會寫出充滿童心童趣的文章。
總之,教師要樹立兒童觀,要樹立生本理念,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輕松的寫作氛圍,引導他們從生活中選擇素材,表達自己對社會、自我、人生的感悟,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1]楊秀槐.讓孩子的作文充滿童真童趣——談小學作文的成人化偏差及對策[J].廣西教育,2001(10).
[2]徐彩娥.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感性、悟生與個性[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3).
[3]黃桂林.豐富學生生活,開辟創(chuàng)造源泉——小學作文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育滲透[J].遼寧教育,2001(6).
[4]黃璨.尊重兒童——淺談兒童教育的基本信條[J].基礎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