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華
(重慶市三博長安醫(yī)院 重慶 400000)
直腸癌是位于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的癌,屬于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由于病灶位置深入盆腔,且解剖結構復雜,手術難度較大,此外對麻醉要求也較高[1]。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62例接受結腸癌根治手術治療的患者,以觀察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與單純全身麻醉的效果,希望為直腸癌根治術麻醉方式選擇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8月—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62例結腸癌根治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擇期手術治療,首次實施結腸癌根治術,ASA麻醉分級為Ⅱ~Ⅲ級,剔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及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有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7.53±8.22)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6.14±0.63)年,對照組有18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6.42±7.9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7.63±0.86)年。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
兩組術前均禁食禁飲8h,術前30min肌注0.5mg阿托品+100mg魯米那,患者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監(jiān)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觀察組實施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在L2~3間隙進行硬膜外麻醉,頭部穿刺置管給予3~5mL 2%的利多卡因作為試驗劑量,確定麻醉平面后經硬膜外導管注入羅哌卡因,術中間隔50min再次注入6~8mL,硬膜外麻醉起效后靜脈注射2μg/kg芬太尼+0.1mg/kg咪達唑侖+0.1mg/kg維庫溴銨+2mg/kg丙泊酚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成功后進行正壓通氣,靜脈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對照組實施單純全身麻醉:靜脈注射2μg/kg芬太尼+0.1mg/kg咪達唑侖+0.1mg/kg維庫溴銨+2mg/kg丙泊酚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成功后進行正壓通氣,靜脈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術中根據失血情況及時進行輸血和補液治療。
(1)評價兩組麻醉效果,優(yōu):患者手術耐受良好,術中無不適或疼痛感,肌松理想;良:術中伴輕微疼痛尚可忍受,肌松良好;差:術中疼痛難忍,肌松狀態(tài)較差,輔以鎮(zhèn)痛藥方可完成手術[2],統(tǒng)計各組麻醉優(yōu)良率。(2)觀察兩組麻醉恢復情況,記錄各組患者睜眼時間、應答時間。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優(yōu)良率對比[n(%)]
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睜眼時間與應答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睜眼時間與應答時間對比(±s)
組別 例數 睜眼時間(min) 應答時間(min)觀察組 31 10.75±3.24 16.43±2.86對照組 31 17.90±2.90 21.57±2.33 t-17.621 14.479 P-<0.05 <0.05
目前直腸癌根治手術通常選擇全身麻醉方式,這樣能夠解決硬膜外麻醉效果不完善的問題,但是全身麻醉不僅費用高昂,而且術后不良反應多,臨床應用推廣受到限制[3]。近年來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的臨床價值逐漸受到認可,該麻醉方案充分發(fā)揮了兩種麻醉方法各自的優(yōu)勢,能夠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麻醉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患者術后睜眼時間與應答時間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不僅麻醉效果好,能夠保證手術順利完成,而且有利于減少患者出室時間,提高手術間利用率,降低手術室運行成本,與國內報道[4]一致。復合式麻醉方法能夠提高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同時減少麻醉藥物劑量,降低麻醉藥物引起的病理生理反應,對患者機體影響更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清醒,從而實現了術后快速康復。與全麻方式相比節(jié)約了麻醉劑用量,費用更低,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5]。
綜上所述,在直腸癌根治術臨床治療中,采取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能夠提高麻醉管理質量,獲得較完善的麻醉效果,同時便于患者蘇醒期管理,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