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國
(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陽光分校,江蘇南京 210008)
教學中的“提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時期孔子主張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方法。我國古代教育專著《學記》中寫道:“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笨梢?,提問是需要智慧的。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币会樢娧卣f出了提問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那么課堂上如何提問呢?
有一次聽一位年輕教師執(zhí)教《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她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新的故事,想不想聽一聽呢?誰來讀讀它的題目?”
課后筆者跟她交流時說,這種導語中的問題毫無思考價值,要果斷刪掉,不妨開門見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故事,誰來讀讀它的題目?”
無意識、無趣味、無價值的問題,其實是對大腦資源的一種浪費,會讓學生喪失積極參與課堂的興趣[1]。對于課堂上那些隨意的、流水式的提問,回顧舊知或者機械地回答課文中的原話等低認知水平的問題,與教學內(nèi)容無關(guān)緊要的問題,學生可以用“是”或“不是”、“對”與“不對”、“好”和“不好”來回答的問題,要刪!
還是在這節(jié)課上,“初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是這樣設(shè)計的:故事里講了什么呢?下面請小朋友們自己來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誰來讀第一自然段給大家聽?……小朋友們來看看,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誰來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其實這篇課文就是寫烏鴉找水喝,開始喝不著,通過想辦法,最終喝著了。那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個故事吧,好嗎?
課后,筆者跟她交流說:“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問題之間的關(guān)系和呈現(xiàn)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層次性,不僅很難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縱向發(fā)展,也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多維思維,而且對閱讀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夠深入,更談不上讓學生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不妨刪一刪?!苯?jīng)過討論,執(zhí)教教師對這一環(huán)節(jié)做了如下修改:“昨天小朋友們初步預習了課文,這個故事中,一只烏鴉口渴了(引說)——到處找水喝。下面要請小朋友們自己來讀故事了,聽清要求……課文不長,一共有兩個自然段,下面請幾個小朋友讀課文給大家聽(教師相機正音,指導停頓、劃分長句子)?!?/p>
提問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培養(yǎng)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但高頻率的提問,不僅使學生疲于應付,而且不能真正引起學生動腦思考,這樣的提問根本沒有起到作用[2]。例如,在《烏鴉喝水》這節(jié)課上,執(zhí)教教師一節(jié)課提了數(shù)十個問題,學生被教師的問題牽著鼻子走,主體性地位得不到發(fā)揮,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只會答疑,不會質(zhì)疑,更不會創(chuàng)新,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研討,我們設(shè)計了三個主問題:(1)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2)如果你是這只烏鴉,還會怎么做?(3)你能通過朗讀把這只烏鴉前后的不同心情讀出來嗎?教師再講授這篇課文時,整節(jié)課圍繞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表達、交流,學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問題是為目標服務(wù)的,脫離了目標的問題,再精彩也沒有必要。比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在教學“漸漸”一詞時設(shè)計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1)在烏鴉的努力下,瓶子里的水怎么樣了?用你的手勢來告訴老師。課文中用的是哪個詞寫出了這樣的變化?(“漸漸”加點)讀讀這個詞。(2)“漸漸”就是——隨著小石子一顆一顆增多,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春天到了,天氣漸漸變暖了,小朋友穿的衣服漸漸少了;從小到大,我們的個子漸漸長高了。你還能用“漸漸”再說一句話嗎?
這里教師做了一個關(guān)于“漸漸”的造句的拓展練習。從課堂效果來看,突然一個發(fā)散性、拓展性的練習,對本段文本的理解和課文的感情朗讀來說其實沒有作用,反而把學生的思維遷移到句式訓練上去了。于是,筆者建議她刪去這個背離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問題設(shè)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達成教學目標、實現(xiàn)教學任務(wù)的主要手段,有效提問須貼近文本,并聚焦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上,切忌旁逸斜出,以致耗時低效。比如,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筆者圍繞“委屈”這個關(guān)鍵詞設(shè)計了以下問題:
(1)“委屈”是什么意思?這一提問是讓學生在知道小駱駝委屈的基礎(chǔ)上理解“委屈”的意思。(2)為什么感到委屈呢?這一提問是讓學生在理解“委屈”的基礎(chǔ)上深入文本,讓學生探究小駱駝委屈的原因并說一說,這樣提問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委屈”是什么意思,而且結(jié)合課文理解了小駱駝委屈的原因。(3)小駱駝滿肚子的委屈話,怎么樣和媽媽說的呢?這一問題是讓學生在理解小駱駝委屈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這樣提問,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小駱駝委屈的心情,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表達能力。
在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學生需要感受和體會烏鴉的聰明。烏鴉聰明表現(xiàn)在它愛觀察、愛思考,讓自己的大嘴巴喝到小瓶口里的半瓶水,還表現(xiàn)在烏鴉的“逆向思維”——“我”的大嘴巴夠不著水,就讓水升高來夠著“我”的大嘴巴。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能總結(jié)出烏鴉愛觀察、愛思考的優(yōu)點,而“逆向思維”他們往往不會想到,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就剝奪了他們思維的過程。于是筆者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烏鴉在使勁把嘴巴伸進瓶子里去夠水行不通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呢?雖然沒有強調(diào)“逆向思維”,但這種換個角度想問題、反過來思考的思維方式會在學生心中扎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shè)計的問題要為突破教學難點服務(wù)。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分清“漸漸”和“慢慢”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們把“漸漸”一詞的教學列為教學難點之一,設(shè)計了如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文中說的是“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了”,你知道為什么嗎?生:它銜起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到瓶子里。師:請你讀讀這句話。(生讀)師:如果把這句話改成“它銜起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可以嗎?(生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師: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請大家注意觀察,然后再告訴我。(師演示:往裝有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放進小石子,水一點一點升高)師:現(xiàn)在你們覺得用哪個詞更準確?生:漸漸。
一言以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要簡潔明了、指向明確,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喚醒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貼近教材和學生,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促進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當然,閱讀教學提問的策略不僅于此,關(guān)鍵在于教師發(fā)揮智慧,精心設(shè)計,刪留有道,從而和學生共同演繹精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