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麗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筱塘小學,福建莆田 351100)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吳忠豪先生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學生的識字準備、識字能力和能力運用等要在語文實踐中才能充分成長。
凡事預則立,任何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對于剛進入小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識字準備就是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儲備和簡單的識字方法對所要開展的識字任務進行預先的感知,即是常說的“預習”。對于這個學段的學生來說,識字學習要不要預習?怎樣預習?課堂上如何落實預習?以《四季》這篇課文的識字教學任務為例,首先,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安排了集中認識一批簡單的常用字,接著是第二、三單元系統(tǒng)的拼音學習,從本單元開始一年級學生進入真正意義上的課文學習。有了前面三個單元的學習鋪墊,學生完全有可能根據(jù)自身的識字儲備和拼讀能力來初步自主認讀這些生字,所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是可行的。其次,《四季》這篇課文的預習任務可以這樣布置:一是把要求認識的生字中已經(jīng)會認讀的生字大聲地讀給家長聽;二是還不會認讀的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認真拼讀;三是在前面兩個任務完成的基礎上試著把課文讀下來;四是在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設預習成果交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驕傲地讀出已認識的生字來。這個預習成果交流的語言實踐過程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有初步的預習意識,又讓學生與本課要認的生字在課堂上第一次“見面”,初步感知學習任務,同時檢測學生的識字情況,做一個現(xiàn)場的學情調(diào)查,以便更好地調(diào)控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節(jié)奏。
《辭?!穼Α澳芰Α钡慕忉屖牵赫莆蘸瓦\用知識技能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這里有兩個關鍵詞——“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第一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學習獨立識字”。概言之,就是“識得字”和“會識字”:“識得字”是掌握知識目標,即在第一學段學生要完成認識1600個生字的任務;“會識字”是運用知識目標,即要求在認識這些生字的過程中學習一定的識字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自主認識生字,形成識字能力。在第一學段的識字教學過程中,顯然“識得字”是初級目標,而“會識字”才是高階目標。在教學實踐中,這兩個目標互相融合,形成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在識字過程中學習方法,同時運用方法更好地識字。下面以《四季》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具體分析。
教師請同桌小朋友一起拼讀所要認識的生字,互相當小教師,碰上不會讀的就請教同桌,請同桌當小教師教讀。給學生足夠的拼讀時間后,教師請同桌的兩位學生一起來讀生字,檢查學生的合作學習效果,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糾正個別易錯的讀音,如“說、春”是翹舌音;“青、冬”是后鼻音;“春、彎”是前鼻音。
這樣的合作實踐的創(chuàng)設,一是讓學生互相充當“小教師”的角色,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交流表達自信,并且完成“認字”的學習任務。二是學生互相糾正讀音的過程也是互相學習、提高自己的過程,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與品質(zhì)。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合作識字的過程中,學生鞏固并運用了一種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識字方法:通過拼讀音節(jié)來識字。三是“學習正確讀音”是識字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里很有必要也很自然地讓學生運用拼讀的方法對易錯的讀音進行糾正并鞏固練習,達成教學目標。
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認字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而課文給學生的認字學習提供了一個媒介。所以當學生通過拼讀能初步認識生字之后,教師創(chuàng)設朗讀實踐,讓學生把生字帶進課文中,把課文讀通,關鍵是把生字讀準確。這里,教師要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可以安排四人一個小組,每個組內(nèi)的學生輪流把課文讀下來,其他組員認真聽,評一評他(她)讀得好不好,哪些生字讀得特別準確,哪些生字的讀音還不夠準確,讀得不夠準的要教教他(她)。
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不斷地復現(xiàn)這些字,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識記下來。這個環(huán)節(jié)里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四次實踐機會,一次是自己的朗讀,三次是聽并且評價別人的朗讀。在讀中鞏固識字,在聽中鞏固識字,在評價中鞏固識字,在教同伴讀中鞏固識字。同時,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懂得,重復認讀是掌握生字讀音的一種重要方法。
識記字形是低年級學生識字的一項重要任務,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在識字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出現(xiàn)錯字、白字[1]。關于字形的識記教學,很多教師還是采用逐字分析的方法,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心理,失去認字熱情和興趣。而采用同伴互相考查的方式,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操作方法是:教師讓學生在座位附近自己找一個合作伙伴,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生字卡片,以“炫耀”的方式向同伴介紹自己是如何識記生字的字形的,再互相比較一下,我的方法好還是同伴的方法好?
這樣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設置,讓學生以“炫耀”的方式進行交流,顯然是為了增強一年級學生的交流自信,同時也激發(fā)個體的識字興趣。在互相交流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各自回顧并運用之前學過的認字方法,教師借機可以再教一些合適的認字方法,在這個認字的過程中,學生在完成識記字形任務的同時,運用了舊的識字方法,學習了新的識字方法,獲得了識字能力。
西班牙當代杰出哲學先驅(qū)雷蒙?潘尼卡指出,智慧是生活的藝術。對低年級學生識字學習而言,筆者理解為,識字的藝術即是學會判斷和運用一定的方法認識生字,形成獨立識字的能力。而這種“藝術”便是一種智慧。
在《四季》的識字學習中,要求學生認識“讠、夊、蟲”三個部首。以認識“蟲字旁”為例,學生會認讀“蛙”之后,用紅色標出本字中的“蟲”,教師讓學生猜猜帶蟲字旁的字可能都跟什么有關,學生會很容易猜出和蟲子有關。教師再追問學生還認識哪些帶蟲字旁的字,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他們會說出一些帶蟲字旁的字來,比如“蝦、螞、蟻”。再讓學生觀察,這些字去掉蟲字旁后的讀音有什么變化,原來沒有蟲字旁的讀音和加上蟲字旁的讀音相似。最后,教師出示學生比較陌生的“蚣、蛔、蛇”,讓學生猜猜這些字都跟什么有關系,猜猜這些字讀什么。
在以上實踐環(huán)節(jié)中,認讀“蛙”是完成了識字的目標,引導學生說出帶蟲字旁的字以及發(fā)現(xiàn)字義和字音規(guī)律,是達成認知形聲字的目標,猜讀生字環(huán)節(jié)則是達到運用形聲字方法認字的目標。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學的最大智慧“是為了達到不教”。對學生來說,學的智慧不單是學會,還要會學、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