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雙鳳中心小學 陳 剛
本文立足古詩教學中的“互動”,讓學生在古詩互動教學中,通過立體的、多層次的互動,與老師、同學、文本等種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相互依存,建立一個主動、合作、有序、有效、開放的互動空間,從而使小學古詩教學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形成有效、主動、豐富、人文的課堂教學。下面試從詩畫互動、多元互動兩個方面來探討。
例如:《詠柳》《春日》等都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文中所配的插圖,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由畫入詩,更會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欣賞圖畫之后,反復朗讀、體味,一定會深受感染,在詠讀中比較容易理解文章表達的“萬紫千紅總是春”的主題,當文章內(nèi)容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時,學生往往能通過文本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比較容易也比較深刻地理解作者熱愛自然的感情,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獲得藝術享受的快樂,得到美的熏陶。
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往往是意境深遠、引人入勝而又蘊含深刻哲理的。但由于時空久遠和語言文字的變遷,學生常無法走進文本,對古詩的閱讀常停留在表面的熟讀,而不能真正感悟和理解,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意,明白“詩理”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當古詩中的部分詩句意思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情境有相似之處時,就可借用多媒體鮮艷的色彩、典雅的音樂,把古詩中描繪的意境直接呈現(xiàn)在孩子們眼前,形成視覺、聽覺上的強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誦出古詩來。
如《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是寫詩人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兩岸春景而引發(fā)思鄉(xiāng)之情。重點之一是讓學生體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和“海日升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話的意境。為此,我們讓學生收集有關的圖片,并在課堂中嘗試做了一個游戲“賞畫吟詩”,讓孩子們像詩人那樣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吟誦古詩。你看,學生在這樣詩情畫意的氛圍中目視其畫,口吟其聲,怎能不情醉其心呢?
通過情景設置和教師的恰當引導,學生對詩詞的認識經(jīng)歷了由抽象到具體,再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語言的應用上,不是簡單純粹地照搬古詩詩句,而是能理解、改造并逐步進入到學用結合的狀態(tài),這種做法不但讓學生感悟到古人的真實情懷以及古人在表達時的高超文字藝術,從而學用結合,在自己寫作時適當借鑒,又進一步幫助學生積累了語言素材、增強思維能力和文學藝術的表達能力,實現(xiàn)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葉圣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薄霸姰嫽印本褪怯僧嬋朐?,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又通過對詩的感悟來補白畫,從而既讓古詩煥發(fā)新的光彩,又讓學生的學習進入更高的境界。
現(xiàn)摘錄一段我們課堂上《錢塘湖春行》的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讀讀詩,想想如何依據(jù)詩意作畫?要畫哪些事物?
生:要畫孤山寺、賈亭、湖水、白云、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等。
師:孤山寺、賈亭的位置怎樣?說出理由。
生:孤山寺低一些,賈亭高一些,并且應從孤山寺入手。因為詩中說“孤山寺北賈亭西”,還要根據(jù)地理知識:上北下南。
生:還要畫小路。
師:為什么?是怎樣的小路?
生: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最愛湖東行不足”。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有的說樹上只能畫一些小葉,樹下要畫一些落花,因為是早春。討論到畫面上要不要畫馬蹄子時,學生們爭論得更有趣了。有的說:“要畫馬蹄子,不畫怎么體現(xiàn)‘淺草才能沒馬蹄’呢?”有的說:“不要畫馬蹄子,那只是透露早春的信息?!边@樣,促進了學的有效性。
讓學生看到詩中的畫,悟到詩中的情,學生置身其境,與詩人對話,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體會。古詩詞內(nèi)涵深刻,要讓學生披文入情,沉醉其中,教師不妨立足文本,引導學生通過角色置換,將文字內(nèi)化為鮮活的形象,留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空白地帶”,讓學生去質(zhì)疑、解疑。學生常有問題,才能常會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要實現(xiàn)由生疑到無疑的轉(zhuǎn)換,需要對文本的不斷叩問、不斷探究。
如當理解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全詩的內(nèi)容后,我問學生:“學到這里,老師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你們有疑問嗎?”學生提出了“課題中說是送別林子方,那這首詩應該是送別詩,為什么四句詩都是描寫西湖的景色呢?”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最后水到渠成地歸結出“以景寄情”這一寫作方法。
在對話中努力創(chuàng)設“辯論分析”的探索氛圍,組織學生討論和爭辯,鼓勵合作探索。在古詩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辨析”能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詩文的精神境界,能使學生更深入地領略他人思想跳動的機會。
如我在執(zhí)教《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發(fā)現(xiàn)學生查閱了教學參考書,認為“接天蓮葉無窮碧”中的“無窮”一詞的解釋是“面積廣大”,但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仔細體會,學生發(fā)現(xiàn)“無窮”一詞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可以理解出三層意思:第一種理解是照應接天,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第二種理解是綠的程度很深,綠得難以形容;第三種理解是綠的層次非常豐富,有深綠、淺綠、翠綠、草綠等。
課堂要產(chǎn)生“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效應,必須讓心靈與心靈交流,讓智慧與智慧碰撞。在古詩教學中,除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外,還要與時空對話、與古詩人對話。
如:王曉紅老師執(zhí)教《詠華山》第二小節(jié)時,本來設計播放視頻,但是在上課時,卻發(fā)現(xiàn)視頻壞了,于是王老師臨時修改成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讀完后問學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學生說:“我看見了山腰間的白云?!薄拔铱匆娞柧驮谖覀兊念^頂?!薄拔铱匆娏怂{藍的白云。”……教師的提問給了學生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互動在課堂中閃現(xiàn)出光彩。
《長相思》的教學中,“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一句,啟發(fā)學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想象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覺也睡不好,夢也做不成的情境,從而讓學生看到詩中的畫,悟到詩中的情。學生置身其境,與詩人對話,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體會?!扒椤币俊跋蟆比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恨詩人所恨,從而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情緒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