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紅
(江蘇省常熟市古里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初中歷史中往往包含不少豐富多彩的小故事,而學生也對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故事化教學指的是在教師講課的過程中適當加入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在故事中感悟真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展開故事化教學,促使學生在故事中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提高研究歷史的能力[1]。
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歷史故事后,可以指導學生嘗試梳理其中的人物,感受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和結局,并嘗試在特定的時空下對其進行分析。這樣有助于促使學生形成時空觀念,讓他們將特定的故事和特定的時空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和觀察,進而提高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述草船借箭的歷史故事;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按照史料中的內容梳理其中的線索;再嘗試分析其中哪些內容是真實的、哪些內容是虛假的。學生在探究后發(fā)現(xiàn),這其中有不少內容都值得商榷。根據(jù)《三國志》的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曹操和孫權的確曾經交戰(zhàn),曹軍大敗,而且孫權的確利用了江面有霧而設計了草船借箭的計謀,也就是說草船借箭的故事基本符合歷史真實。但是,如果深究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而且,其時間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結束后的五年,和赤壁之戰(zhàn)沒有一點關系。
時空觀念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了解該歷史故事的特定背景,然后分析其中的人物采取了怎樣的行為,其行為的產生和特定的時空是否有關系。這樣能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往往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不少歷史故事來源于真實的歷史,但是也有不少歷史故事其實并不真實,而是后人虛構的。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聯(lián)系真實的史料進行分析,探究歷史中真實的人物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這樣能促使學生逐漸學會如何展開史料實證,進而提高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學習《明朝的滅亡》一課時,教師可以講述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一些小故事,繼而讓學生思考其中的真?zhèn)?。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在電視劇中將明朝的滅亡歸因于清兵攻破了明宮,但是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中,則是因為李自成起義所以滅明。因此,這個故事中講述的歷史和真實的歷史之間并不一致;教師繼而可以安排學生嘗試思考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并從真實的史料中尋找能證明自己觀點的資料。學生在分析中發(fā)現(xiàn),明朝的滅亡其實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除了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如明朝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腐敗,而滿族的興起和清兵入關其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通過《陜西通志》中的資料可以了解到: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這說明當時明朝的經濟狀況十分嚴峻,在天災人禍的作用下,因此才會出現(xiàn)農民起義。
在故事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并未真實展現(xiàn)歷史實情的故事,讓學生嘗試利用歷史資料進行辨析。如果學生能抱著去偽存真的態(tài)度,找出故事中的虛假成分,并認識到什么是真實的歷史,則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史料實證的能力。教師此時可以為學生展示更多的史料,讓他們通過分析從史料中找到能證明歷史真實性的可靠證據(jù)。
歷史理解能力指的是學生以史料作為依據(jù),將歷史解釋作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能力[2]。教師在鼓勵學生對歷史故事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讓他們嘗試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這種多維切入的方式也能讓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在學習《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一課時,教師講述了《說唐》中的小故事,在故事中展現(xiàn)了一個昏庸無道的隋煬帝的形象;教師繼而鼓勵學生嘗試多元分析,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學生嘗試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有學生發(fā)現(xiàn),隋煬帝其實也做了一些有助于社會發(fā)展的事情,如興科舉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如果深究下去進行分析便會發(fā)現(xiàn),科舉制度的推行開辟了寒門的仕途,但對門閥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門閥在魏晉時期發(fā)展十分壯大,因此楊廣推行科舉制度必然會遭到其反對,這樣反而為社會的發(fā)展埋下了禍根。通過多元化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隋煬帝并非完全是荒淫無度之人,而隋朝的統(tǒng)一和滅亡有著多種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在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解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他們嘗試找出故事中的因果關系,并評價該結果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能提高學生對歷史解釋的能力。
在學習《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后,教師講述了馬嵬坡的小故事;并從這個故事出發(fā),組織學生進行多元討論,探討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學生普遍認為安史之亂和唐朝的滅亡有著一定的關系;教師繼而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是否就不會滅亡了呢?學生發(fā)現(xiàn),唐朝的滅亡除了因為安史之亂以外,其實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中央集權力量比較薄弱,這才是造成唐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由于藩鎮(zhèn)強大,中央無力,企圖削弱藩鎮(zhèn)的力量,因此才會導致最后安史之亂的發(fā)生。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于唐朝衰亡的真正原因進行了歷史解釋。如果教師能利用故事化教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則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讓學生展開分析,嘗試聯(lián)系社會熱點新聞進行分析。這樣能讓學生逐漸在分析中形成價值關懷,學會如何帶著人文情懷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
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淞滬會戰(zhàn)、上高會戰(zhàn)等抗日戰(zhàn)爭中重要戰(zhàn)役里發(fā)生的故事,讓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產生一定的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聯(lián)系釣魚島問題和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聯(lián)系社會熱點新聞進行分析,能讓學生的價值觀念有所深化。教師還可以結合網絡上熱點討論的話題進行分析,通過對事件的分析,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深化價值觀念;繼而再讓學生嘗試分析抗日戰(zhàn)爭,探討抗日戰(zhàn)爭中的著名戰(zhàn)役,分析我國軍民如何眾志成城,最終打贏了抗日戰(zhàn)爭,學生便能更積極投入地參與到學習中。
在歷史教學中展開故事化教學是一種有科學依據(jù)的教學改革,它有效地利用了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鼓勵學生從歷史故事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主動展開探究,從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促使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