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立足學生的知識儲備,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經歷觀測、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動,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情感都能得到同步發(fā)展。
新蘇教版教材更趨于科學、合理,圖文并茂,插圖內容增加,文字相對減少,學生可以從圖文中尋求有效的信息。教師要闡述一個概念、滲透一種思想,往往不能依賴于例題的講解,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儲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探學欲望。如在《認識分數》一課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小明和小蘭郊游,他們中午準備了一些食物,有4個桔子,2瓶牛奶,1塊蛋糕,怎么分才公平呢?”
學生借助于已有的認知儲備,可以將4個、2瓶這兩種食物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都能用1、2等整數來表示,那1塊蛋糕要平均分成2份,不滿1個,只能分得“半個”,這“半個”又是如何表示的呢?教者以情境引入分數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將1蛋糕平均分,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情境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建立與生活的聯系,領悟到深刻的思想內涵,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想隨知識的積累而得到發(fā)展。
小學數學規(guī)律客觀性較強,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尋數學規(guī)律,從而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解讀規(guī)律產生的背景、適用條件,以情境讓學生形象直觀的感受,讓學生在探尋中自主發(fā)現規(guī)律。如在《找規(guī)律》一課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看一看、數一數、想一想、說一說圖片中的夾子、手帕有什么規(guī)律;再想一想、說一說兔子和蘑菇,說一說其中有什么規(guī)律;再想一想、說一說籬笆與木樁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觀察這三個問題,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共同的規(guī)律。學生的每兩個小棒中間擺一個圓,驗證小棒與圓的個數是否符合規(guī)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能找到這樣的規(guī)律嗎?教者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引學生在看一看、數一數、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等活動中探得規(guī)律。教者為讓學生深入把握規(guī)律,進行情境的再構建,“為將一塊菜園圈起來,小兔子們在菜園一周一共用了72根木樁,每兩根之間需要一塊籬笆,需要多少塊籬笆?”學生在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礎上,說說與前面的排列相同嗎?教者用課件呈現封閉圖形從一個剪開的間隔排列,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規(guī)律。教師借助于情境,引領學生從變化中尋求不變的規(guī)律,提高自己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把握,還要通過有趣的情境的創(chuàng)設,吸引學生主動完成學習任務,打通知識的連接點,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知識,從而促進數學思想的延伸。如在《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教學中,教者呈現儲錢罐的圖片,“看,這是什么,儲錢罐里有一些1元硬幣,你想知道有多少元嗎?你想用什么來表示其中有多少元?如果再放進去1元,里面是多少元?如果又放進去2元,里面是多少元?如果又放進去一把,里面是多少元?”又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動畫情境,三位同學開著自己設計的小汽車參加比賽,小明的車輪是長方形的,小紅的車輪是三角形的,小兵的車輪是圓形的,猜一猜誰能獲得第一名?為什么?教者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出“圓”,讓學生產生認識圓心、直徑、半徑,探求直徑規(guī)律的想法。教師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fā)他們對圓在生活中應用的好奇心,感受到圓的應用價值,產生追尋新知的欲望。
情境的構建能延伸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更好地理解。教師要以情境,從教學重難點出發(fā),通過知識、生活之間的相互作用,推進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fā)展。如在《乘法分配律》一課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如下:六一節(jié)到了,四年級合唱隊要為5名隊員統(tǒng)一定做服裝,上衣每件75元,裙子每件65元,你能算一算一共要付多少元嗎?學生經過思考后,展示了兩種算法,第一種算法是75×5+65×5=375+325=700(元),第二種算法是(75+65)×5=700(元).教者引導學生針對兩種算法進行交流,發(fā)現算法雖然是不同的,但計算結果是相同的,可以運用“=”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接著,教者繼續(xù)提出問題:“合唱隊有4名男生,其中上衣每件65元,褲子每件35元,你能用不同方法計算男裝一共需付多少錢嗎?”學生觀察式子的異同點,提出自己的猜想:(a+b)×c=a×c+b×c,并加以驗證。
教師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促進學生的思維生長,從量的變化到質的嬗變,實現認知的飛躍。如在《筆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情境,“某農場一共有800只雞,放在四層雞籠里,平均每層有多少只?”教者通過雞舍問題引出整百數除以一位數,讓學生討論其計算方法,并學會用豎式進行計算。在此基礎上,教者提出問題:“農場還有很多鴨,3天共產蛋4425只,平均每天產多少只?讓學生說一說四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從而對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提出猜想,再去驗證自己的猜想。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建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的認知儲備,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從而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