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琦
摘 要:在經濟法學科體系研究中,有一個長期的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理論前提,即法律主體的專屬性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法律主體與部門法具有相應的關系,獨立的法律部門必須具有獨特的法律主體。然而,法律主體的排他性理論是對法律主體理論的一種常見誤解。專屬于某一部門法的主體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由于涉及的法律關系不同,同一主體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并成為不同部門法的主體,不是指該主體本身為經濟法所獨有。換句話說,經濟法主體只是經濟法的具體行為而呈現(xiàn)的一種角色而已。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經濟法主體的角度界定經濟法主體的含義和類型,將其劃分為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當事人身份的取得,應當根據法律行為的性質確定。
關鍵詞:經濟法;主體制度重構;常識主義
1 經濟法主體的性質和類型
1.1 經濟法主體的性質
法律主體是部門法的唯一屬性,這表明同一法律主體具有多種功能。換言之,角色主體是經濟法的主體。經濟法主體一旦存在,就意味著主體參與經濟法律關系,但主體不成為經濟法的唯一主體。法律主體的角色屬性具有不同的部門和法律主體之間的交叉關系,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系。例如,行政法的主體形式或傳統(tǒng)民商法在經濟法規(guī)范中也顯得正常。
1.2 經濟法主體的類型
不同部門的法律主體具有不同的承擔職能,不同部門的法律主體與法律的權利義務密切相關。經濟法主體不僅承擔經濟法的義務,而且享有法律關系所體現(xiàn)的經濟法權利。從主體與主體功能的關系看,經濟法主體可分為市場主體、行政主體和中間階層、經濟管理主體、經濟決策主體和經濟主體。
2 一個常識視角下經濟法主體的識別策略
2.1 資格判斷
從民法的角度看,資格判決涉及民事法律能力和權利能力。一旦確定,參加活動的具體行為應是法律的主體。但是,對于部門法而言,資格裁判與民法不僅具有交叉關系,而且關系密切。經濟法的資格應由基本法和民商法來判斷。國家機關作為經濟管理主體,通過相關組織法律規(guī)定其資格。例如,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是市場經濟環(huán)境,這種參與屬于民商法調整的范圍,因此市場參與者的資格判斷需要符合民事和商業(yè)的相關規(guī)定,經濟法的資格認定更嚴格。首先,經濟法中有一個特殊的主體,即經濟法規(guī)定的資格判斷,屬于民事主體,如非法人組織,它符合經濟法的標準。其次,經濟法的某些主體不能作為民商法的獨立主體。如果同一經濟法的確定損害了公共利益,則必須改變經濟法主體,將其視為獨立。最后,民商法可以適用民商法的規(guī)定,民商法可以有兩個獨立的學科和兩個獨立的行為。如果相關的話,他們可以實現(xiàn)有效的監(jiān)督和節(jié)約資源,它們可以基于兩個獨立的學科和經濟法。
2.2 行為認定
第一步是判斷主體的資格,第二步是根據經濟法的規(guī)則來識別行為。一般而言,經濟法的行為包括規(guī)制行為和規(guī)制行為,它的行為主體也是經濟法的主體。在考慮規(guī)制行為時,行為認定應考慮市場主體的行為,并應符合法律要求。特別是經濟法行為不僅包括規(guī)范行為和規(guī)制行為,還包括監(jiān)管行為下的市場主體行為。在確定行為時,我們應堅持合法性原則。我們不應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規(guī)定,而應承擔經濟責任和經濟法責任。例如,有必要對經濟法的管理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控制。例如,必須在經濟上明確規(guī)定,如對權力的監(jiān)督和監(jiān)督,并從經濟法的角度作出相應的規(guī)定。一旦突破了這一界限,這種違法行為就面臨著市場主體的多種行為。經濟法對市場主體的規(guī)制并不具體要求權威,而是從市場行為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督出發(fā),明確規(guī)定了市場行為的權利和義務。例如,消費者有消費的權利,在經濟法中對消費者行為有專門的規(guī)定。
2.3 為什么經濟執(zhí)法的主體主要是行政機構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問題,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是否都是行政法。但是,在經濟法與行政法關系的界定中,有人認為經濟法是行政法中的經濟法,這實際上是將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法都作為行政法看待了。這顯然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由于法律主體具有角色屬性,行政機關不一定屬于行政法。如果我們把行政機關執(zhí)行的法都作為行政法,那么現(xiàn)代國家只有三種法律:第一是民法和商法,二是依賴法院或仲裁機構執(zhí)行的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三是行政法。事實上,作為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是實施行政權力的主體。任何依賴行使公共權力的法律部門都不能與行政部門分開。除行政法外,經濟法、勞動法、環(huán)境法甚至婚姻法的執(zhí)法活動均由行政機關直接或間接執(zhí)行。甚至合同法有時也需要公權機關的干預。例如,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guī)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利用合同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負責監(jiān)督處理。顯然,行政執(zhí)法機構不僅限于行政法。
3 法律視角下的經濟法主體
目前,我國經濟法已經形成了宏觀調控法和市場控制法,即經濟法體系的構成是主體制度,突出了市場主體制度的重要性,是經濟活動的前提,它是對市場主體的判斷。市場主體是政府經濟直接管理的主體。市場主體一旦不存在,就很難充分發(fā)揮經濟法制的作用。首先,經濟法體系中主體制度的地位是由經濟法主體的角色屬性決定的。在各部門法中,有必要僅在基本部門法中規(guī)定法律主體的資格,并根據實際規(guī)則調整部門法的目標。其次,市場主體法的產生早于經濟法。如果市場主體法的第一個法律體系適用于經濟法,必然會帶來相應的問題。最后,現(xiàn)代經濟活動離不開市場主體。任何部門法,如遵循市場法主體,都會有一系列的問題。因此,現(xiàn)代經濟制度需要調整經濟法的范圍,而不是所有的經濟活動。例如,企業(yè)可以是經濟管理的對象,也可以是公民和商業(yè)活動的參與者,也可以是犯罪實施、行政相對人和訴訟主體。
我們通常討論企業(yè)法,主要是公司組織法,企業(yè)的建立、組織和內部管理是法律的主要內容。由于公司組織是各部門法律的共同主體,嚴格來說,企業(yè)法不屬于任何法律部門,而是所有法律部門的基礎。也就是說,企業(yè)法實際上與法律部門不一樣,企業(yè)法是基本法。從根本上看,其他法律不能離開這個基礎。然而,在實踐中,我們通常把企業(yè)法作為商法的組成部分。這種分類主要是因為早期的經濟活動主要是民商事活動(商品交換)。在這些民商活動中,企業(yè)是第一批以民事活動主體而存在的。由于這一歷史原因,企業(yè)法通常被歸入民商法和商法。然而,事實上,企業(yè)所涉及的活動遠遠超過民商活動,因此,這一法律的定位只是習慣而已。此外,企業(yè)應遵守法律法規(guī),參與各種活動,我們稱之為經濟活動法。例如,當企業(yè)進入合同法范圍時,其參與行政活動成為行政相對人,由行政法調整。但是,企業(yè)從事反競爭活動或侵犯消費者利益,則必須接受的經濟法律法的規(guī)制。
4 結語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證明經濟法主體制度的重要性,以及經濟法主體與其他法律主體之間的區(qū)別。但是,如果非要證明經濟法具有獨特的主體類型,甚至將經濟法主體制度視為經濟法體系的構成部分之一,就可能會陷入常識錯誤。
參考文獻
[1]李春花.淺議經濟法責任獨立存在的必要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S1):45-36.
[2]蹇璧依.論經濟法的學科屬性及定位——以部門法的劃分及屬性為視角[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05):12-13.
[3]陳云良,陳婷.銀監(jiān)會法律性質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01):15-16.
[4]孟慶瑜.反思與前瞻:我國經濟法主體研究30年[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9(01):57-58.
[5]焦海濤.論《反壟斷法》中經營者的認定標準[J].東方法學,2008(05):72-73.
[6]蔣悟真.傳承與超越:經濟法主體理論研究——以若干經濟法律為視角[J].法商研究,2007(0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