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剛
(浙江省武義縣王宅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科,浙江 武義 321205)
緊張型頭痛(TTH)是臨床上常見的頭痛類型之一,其患病率稍高于偏頭痛,約占頭痛門診人數(shù)的1/2。TTH早期的臨床癥狀較輕,后逐漸加重,臨床特點以頭部無搏動性鈍痛及頭頂、顳、額及枕部呈輕度或中度的箍緊感疼痛,不因體力活動而加重。有部分常伴有煩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調查顯示[1],大部分的頭痛患者存在不良情緒,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本研究用綜合方法治療TTH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TTH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17例,女25例;年齡20~55歲,平均(37.36±4.57)歲;病程2~8個月,平均(4.72±0.62)天。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21~58歲,平均(37.78±4.43)歲;病程2~7個月,平均(4.56±0.71)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1988年國際頭痛協(xié)會中診斷[2]。發(fā)作型TTH:①15d內至少有10次發(fā)作;②每次持續(xù)30min~7d;③壓迫感、緊束感;輕度或中度;雙側性;活動頭痛不加重;無畏光或畏聲,至少有上述2個特點。慢性型TTH:①半年內頭痛1個月超過15天;②壓迫感、緊束感,輕度或中度,雙側性,活動頭痛不加重,無畏光或畏聲,至少有上述2個特點。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其他病變導致的頭痛;②年齡小于20或大于60歲;③近期有服用止痛藥物;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⑤臨床資料不完整;⑥存在溝通障礙;⑦孕婦及哺乳期。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針灸及耳穴敷貼法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口服1次1粒,日2次。取耳穴神門、太陽、內分泌、腎上腺,用醫(yī)用酒精將穴位處消毒,應用耳穴磁珠貼(華佗牌)進行耳穴敷貼,囑咐每天按壓2~3次,每次約2min,2天更貼1次,且兩耳交替進行。取太陽穴、百會、四神聰、風池、頭維穴、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陽穴用針刺與皮膚呈直角刺入,捻轉進針15mm,得氣后停止;頭維穴用針刺與皮膚呈15°傾斜進針,捻轉進針15mm,得氣后停止;百會、四神聰、風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用針刺與皮膚呈直角刺入,捻轉進針20mm,得氣后停止。日1次,6天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間隔1天,共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佛手定痛湯治療。當歸30g,川芎20g,防風12g,白芍10g,僵蠶9g,羌活9g,白芷9g,細辛3g。水煎,日2次,早晚服,日1劑。7天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3],得分越高情緒越嚴重。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水平的變化:用藥前與用藥后半個月測定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治愈:癥狀消失,半年內未復發(fā)。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半年內偶爾復發(fā),約2~3次。有效:癥狀有所改善,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無效:癥狀無改變或加重,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未減少或增加。
用SPSS18.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分,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分, ±s)
組別 例 SAS評分 SD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53.61±4.26 45.56±5.56 64.21±6.64 47.32±4.26觀察組 42 52.36±3.36 37.56±4.36 63.72±6.47 38.64±5.23 t 1.493 7.338 0.343 8.339 P 0.139 <0.001 0.733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指標變化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內分泌激素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TSH(mIU/L) FT3(pmol/L) FT4(p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20.45±5.2321.87±4.745.56±0.985.02±0.8617.46±2.3116.42±3.13觀察組 4221.53±4.6322.36±5.145.62±1.235.21±1.1216.35±2.2415.46±3.22 t 1.002 0.454 0.247 0.872 1.229 1.386 P 0.319 0.651 0.805 0.386 0.223 0.17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TTH的發(fā)病機制一般認為與顱周肌肉疾患或精神性頭痛有關,也有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研究報道[5],鉀離子在細胞內外轉運障礙,導致中樞系統(tǒng)出現(xiàn)間斷功能障礙,也有可能是焦慮、抑郁、緊張等情緒刺激血管收縮導致的牽涉痛。故治療大多以對癥治療,長期使用藥物對癥治療易產生過量性藥物TTH,加上藥物不良反應大,導致患者依從性差。
TTH屬中醫(yī)“頭風”范疇,多表現(xiàn)為頭部箍緊感疼痛,肌肉壓迫多有疼痛,可能是風邪襲表,筋脈瘀滯[6]。楊玲等[7]研究指出,TTH是機體對疲勞、壓力、焦慮、抑郁、情感沖等情緒的沖突。患者多因長期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工作壓力加大,而出現(xiàn)抑郁和焦慮的不良情緒,繼而誘發(fā)頭痛,經常性頭痛又加重抑郁和焦慮的心理情緒,反反復復惡性循環(huán),所以從發(fā)作性TTH轉變?yōu)槁訲TH。經絡氣血和心神的病變是疼痛產生的基礎和關鍵,針灸的鎮(zhèn)痛效應是通過“調氣”和“治神”實現(xiàn)[8]。太陽穴、風池、頭維穴可通絡止痛、疏風散邪,是治療頭痛的要穴;百會、四神聰具有調和陰陽、開竅之功效;合谷是面部疼痛治療的要穴。佛手定痛湯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功效。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白芍解熱、鎮(zhèn)痛,僵蠶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羌活祛風止痛,白芷活血排膿、生肌止痛。
綜上所述,佛手定痛湯結合針灸、耳穴敷貼法治療緊張型頭痛(TTH)效果顯著,可改善焦慮、抑郁狀態(tài),對神經內分泌激素水平無明顯影響,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