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論文寫作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2016年的高考北京卷更是明確了大作文的文體區(qū)別——記敘文和文言文二選一。高考的導向再次強調(diào)了議論文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議論文教學仍處于比較尷尬的狀況。首先,沒有專業(yè)的議論文寫作教材,這就決定了其教學缺乏規(guī)范性、引導性。其次,沒有獨成系統(tǒng)的議論文課程,而是將議論文教學穿插到“大語文”中學習,嚴重影響了其應有的嚴謹性、思辯性等審美屬性。不過,這都屬于議論文教學尷尬處境的大環(huán)境,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在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之下,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議論文教學體系,使之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才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從“閱讀體系”、“思維體系”、“知識體系”和“訓練體系”四個維度,論述一套完整的議論文教學系統(tǒng)。
關鍵詞:議論文;課程;教學;體系;系統(tǒng)
一、寫作素材之本——閱讀資料體系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一要求,而閱讀是其基礎。我們在一遍遍“你們要多讀書”的叮囑中強調(diào)著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殊不知對于學生而言,這是機械而又無意義的“單曲循環(huán)”。學生應該讀什么書?你給學生推薦某本書的理由是什么?學生讀完后,你做了哪些追蹤和研討?更甚至,我們會堂而皇之地扔給學生一句“書讀得越雜,思路越寬廣”,來搪塞學生的追問和質疑,這真的有效嗎?答案是顯然的。
張秋玲教授在“專題閱讀教學”理論體系中將“閱讀材料”進行了“核心閱讀材料”、“互文比讀材料”、“泛讀材料”、“輔助閱讀材料”四大類,并提出“在未來的語文教育中,學習材料的選取和整合體現(xiàn)著體現(xiàn)著一位語文教師的功力”1。
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任教學校、班級的生源、學情等信息,構建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甚至班級特色的閱讀體系。這個體系并不僅僅是堆砌一些書,而是從所屬上進行分類,從思維邏輯上進行整合,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上進行能力分層。
二、寫作思維基礎——思維邏輯體系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明確提出了“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議論文的邏輯性、思辯性本質是思維的訓練。一篇議論文,尤其是材料性質的議論文,如何立意,關系重大。在作文評閱時,我們經(jīng)常聽到“跑題了”、“有點偏了”、“很吻合”等評價語言,我們不禁思考——什么是跑題?“有點”是多少?“吻合”的標準是什么?
產(chǎn)生這些模棱兩可的評價語言的根源,是我們搞不清楚究竟拿什么標準去評價一篇作文的立意。立意,來自于你的思維,思維是可以分層級的;立意的評價,本質上是對學生思維層級的認定,而非什么“跑題”、“吻合”和“有點”。
2016年度的海淀區(qū)高二語文教師進修,多次提到了“徐礪寒”材料作文,如下:
江蘇省揚州大學附中學生徐礪寒在騎車上學的路途中,不小心碰壞了一輛寶馬車的后視鏡,他在原處等了將近半個小時,留下了一張表達歉意和聯(lián)系方式的紙條,表示承擔責任。受損車主知情后深受感動,當即放棄賠償。當?shù)匾患移囆蘩砉精@悉后,表示愿意免費修理受損車輛。
依據(jù)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750字的議論文。要求:論點清晰,邏輯嚴密,不脫離材料。
某語文教研組對于這篇文章的立意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A君:“誠信、勇于擔當責任、互相幫助”等屬于“有點跑題”;“道德缺失、共贏、承擔應負責任本是義務”等“比較合適”;“慎獨”是“最好的”。
B君:基本贊成A君的觀點,但是“共贏”顯然是“有些跑題”的;如果學生對于材料本身進行了質疑,我認為“很不錯”。
C君:質疑材料,很顯然是“跑題的”,材料本身就想傳達“慎獨”等立意,這是很明顯的……
爭論的結果,是大家繼續(xù)帶著模棱兩可的“共識”去評閱學生的立意,這似乎成了“約定俗成”的評閱標準。
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不把學生的思維進行分層?同一層級的思維水平對應一個較為合理的得分范圍?這是不是比那些所謂的“跑題”、“有點偏”更加合理和可操作?雖說寫作水平很難科學地量化,但是趨向于科學化是我們應該做的嘗試和努力。
當然,這只是一個設想,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有大量問題沒有解決,比如,怎樣才算是一個層級,層級與層級的界限是怎么規(guī)定的,如何去量化這些層級的合理性等等,這還需要一線教師長期地探索。
三、寫作方法教學——知識體系
牛欄山一中的王健老師與師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師都曾多次強調(diào):寫作是可以教的。我認為,他們所強調(diào)的“可教”,主要是針對于“寫作方法”而言的。
吳泓老師指出,“寫作教學如果想要形成體系化,必須將立意分析課和寫作方法指導課分開上”2。反思我們的教學,每次作文課,都是扔出一個冷冰冰的題目,讓學生課上或者周末去完成,端著“約定俗成”的標準評閱作文后,才真正開始這堂作文課:
A立意分析(“跑題”、“有點”等)
B經(jīng)典/問題語段
C范文快速閱讀
D課下部分指導
“輕車熟路”的模式,“一瀉千里”的暢爽。在我們得意于這“周全”而又“熱鬧”作文課時,學生卻拋出一個讓你尷尬的問題:“議論文究竟怎么寫”——議論文教學,我們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還“樂此不?!?。
問題的根源在哪?在學生寫完作文后,我們才去進行“立意分析”,對于那些經(jīng)?!芭茴}”的學生來說,這無異于“馬后炮”,除非去重寫;“聲情并茂”地快速閱讀完范文后,學生除了回應幾句“好厲害”外,究竟有多少收獲?有幾個學生會在課下主動找你“指導”?
所以,作文教學模式必須改革,“立意分析課”、“寫作方法指導課”等必須獨立于寫作教學的整個體系之中。鄒賢敏教授在《作文教學的癥結》一文中,提出“一般來說,一篇議論文,如果結論在前,那它只有一個層次——一個觀點舉幾個例子,這算不上好文章”3。
四、寫作能力成長途徑——訓練體系
理論再多,方法再多,范文再多,都無法取代學生的“動筆”,所以,基于學生“動筆”的訓練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這是怎樣的一個訓練體系?一周兩篇的議論文?批閱不完的周記和讀后感?最好的方法還是讀寫結合。
首先,讀對寫的促進:獲取信息、建構知識、訓練能力、充實精神,激發(fā)動力。
其次,寫對讀的促進:記憶、落實、深化,激發(fā)。
通過“讀寫結合”,我們可以更加靈活而又高效地勾連“閱讀體系”、“思維體系”和“知識體系”,使得整個議論文教學系統(tǒng)更顯“暢通無阻”。
但是,這僅僅是宏觀上的體系架構,至于如何去充實和完善這個“讀寫結合”的訓練體系,還需要一線教師做大量的嘗試和探究。比如,學生如何對感性的文字進行理性的議論式挖掘;材料是死的,思考是活的,如何讓材料盡快轉為鮮活的論據(jù)等等。
結語
關于議論文教學,我們一線教師只有從閱讀、思維、知識、方法等維度建立起一套科學嚴謹?shù)恼n程體系,形成一套教與學的獨立系統(tǒng),才能讓我們的議論文教學有章法可言,也能讓學生不再追問你“議論文怎么寫”。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思考,正如鄭國民教授所言:“語文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沒有思考,沒有質疑,不去發(fā)現(xiàn)問題,不去尋求方法和進步,它始終是一頭大象,你始終是一個盲人,甚至,大象壓根不給你摸的機會”4。
參考文獻
[1]張秋玲.把語文教學引回自己的家園——走進吳泓“語文研究性學習常態(tài)化”實驗的邏輯思考 [J].語文教育,2010,(22):33-34.
[2]吳泓. 語文專題閱讀教學操作過程概述 [J].中學語文,2002,(10):16-17.
[3]鄒賢敏. 整體化:語文課改的必然選擇—吳泓“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實驗的價值和意義[J].中學語文,2011,(10):3-8.
[4]鄭國民,孫寧寧.語文單元教學的反思 [J]. 學科教學,2002,(5):18-19.
作者簡介
李延帥(1989—),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北京,研究方向:語文教育,工作單位: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