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摘要:猶太民族是一個流浪的、悲慘的民族,二戰(zhàn)以后,美國猶太裔作家的作品紛紛涌現(xiàn),大多含有對猶太性描述,盡管不同的猶太作家的側重點不一樣,但是他們都對猶太性進行了描寫和敘述。而猶太性的表現(xiàn)其實不僅是對猶太人生活的體現(xiàn),也是當時西方人類的生活縮影,因此,猶太性具有形而上性的普遍性。所以美國猶太文學受到了讀者們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美國;猶太文學;猶太性;形而上性
二戰(zhàn)以后,美國猶太裔作家的作品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和追求。對于猶太文學的熱愛,其實追根到底,就是因為猶太文學中的猶太性的體現(xiàn),對于猶太性來說,它除了表現(xiàn)猶太人的悲慘生活之外,更加凸顯了當代西方人類的生活,所以,猶太文學作品不僅能夠對歷史進行緬懷,還能夠對處于痛苦時期的人們的生活給予一點精神上的啟示。
一、猶太性的產生及其形成原因
每當人們談起猶太民族,總會不由而主地將之與“悲慘”以及“流浪”等詞聯(lián)系起來。但實際上,猶太民族的確是從公元前就開始長時間,在各地進行流浪,進行著沒有家,居無定所的日子,在幾千年的日子里,流浪已經成了他們生活最好的代名詞,而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他們的遭遇也就參與了他們的思想以及文化的形成過程,并對此有著很大的影響。猶太民族所遭受的生活可遠不止于這些,上帝似乎將所有的不幸都匯聚在這個小小的民族身上,他們遭受著羅馬高層統(tǒng)治者大規(guī)模的屠殺以及驅趕,遭受著俄國沙皇的極盡殘酷的迫害,這已經是平常民族所不能接受的苦難了,但他們竟然還遇到了使他們苦難達到頂峰的希特勒,希特勒的瘋狂殘暴,除了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人,沒有人能夠想象,幾百萬個猶太人啊,就這么被無情殘酷地送進了毒氣室。這種種的非人的折磨,打壓著猶太民族,而猶太人民卻仍然對這個殘忍無情的地方有著絲絲希望,他們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上帝所保佑的民族,他們是上帝所選出來的能夠擔當大任的子民,他們在苦難的時候堅定而又固執(zhí)地尋找著自己的精神寄托,進而迸發(fā)出常人所不能比及的頑強斗志。而對于二戰(zhàn)以后身在美國的猶太裔作家們,他們都是猶太民族遭受巨大苦難過程的親眼所見者甚至于是親身經歷者,所以他們內心的最深處,存在著強烈的民族意識,這樣的痛苦是難以忍受的,所以最后他們會將自己的猶太性在文學中進行體現(xiàn)。除此之外,對于猶太人來說,盡管他們現(xiàn)今已經處于美國社會,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有著巨大的變化,但是他們因為經歷過相同的歷史,有著相同的血脈,所以實際上,他們是一樣的,是一個整體,他們在美國的這片土地上,感受著文化的沖擊以及融合,但是由于那幾千年來在各國流浪的經歷,他們內心深處會產生深深的困惑感,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以及排斥感,感覺周圍的人都在排斥自己,自己融入不到別人的世界中,而這樣的一些感受困頓于心,日積月累,猶太文學家們就會在文字中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感受,這也就是外人所見的一些心理疾病的現(xiàn)象。
二、猶太性在文學里的表現(xiàn)重點
盡管所有的猶太作家都有著同樣的民族遭遇,有著一樣的猶太性,但是,不一樣的美國猶太裔作家經歷了不一樣的文化教育,有著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對于猶太性有著不一樣的表現(xiàn)。比如說,有的猶太作家將猶太民族幾千年的流浪歷史作為重點,有些作家卻著重于這個過程中猶太人所體現(xiàn)出來的受苦受難時的不屈不撓,不服輸?shù)木竦捏w現(xiàn),而有些作家卻跳出這個過程,講的是在二戰(zhàn)以后,在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下,猶太人們內心所遭受的苦痛,進而產生的心理疾病現(xiàn)象。除此之外,當代最具影響,最有知名度的美國猶太裔作家貝婁,他也同樣會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流露出猶太性,而他的猶太性的表現(xiàn)著重于流浪,但是這個流浪卻并不相同于傳統(tǒng)的流浪,主人公的流浪最主要描寫的并不是肉體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流浪,不是那種孤獨,無依無靠,煢煢孑立的流浪生活,他所著重描寫的是一種主人公內心的精神上的流浪,通過外表的流浪生活與內心的流浪相映,達到更加透徹,更加戳中人心的效果。正如他所描寫的主人公奧吉馬奇一樣,馬奇是一名出生于貧民窟的猶太少年,對于馬奇來說,他是一個渴望自由,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受到別人控制的一個有自己思想的少年,所以他離家出走了,踏上了自己的流浪生活,他的流浪生活涉及了墨西哥,美國以及歐洲等等離家距離較遠的地方,但是,他的流浪生活并沒有如同他想象的那樣美好,他在流浪過程中,經歷了身體的重創(chuàng)以及情感的背叛,最終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他被遺棄,并且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內心開始焦慮,開始混亂,他開始了他內心世界精神上的流浪,馬奇的流浪是他對自我的一個反思、認知以及探索過程。
對于猶太人來說,他們的生活逃不開的一個標簽就是“苦難”。而對于“苦難”的描寫,也是美國猶太裔作家所離不開的一個話題,他們通常描寫的是猶太人們在種種的迫害以及非人的折磨下的一種頑強生活的狀態(tài),他們所強調的是猶太人們在苦難中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苦難本身,所以,他們通常會借此來表現(xiàn)“只有經歷過磨難才會成就完美人生”的主題,也就是逆境造就成功。很多小說的猶太人主人公,他們的身上有著受苦受難的精神,并且他們用他們的這一精神感染著他們周圍的人,最終體現(xiàn)了深刻的意義,即人生下來就是要受苦的,誰能承受更多的苦難,誰能堅持地更長久,誰就會成為最好的人。在小說《裝配工》中,主人公被莫名地陷害成為殺人犯,隨即他進入了監(jiān)獄,他在監(jiān)獄里承受著身體上的折磨,與此同時,更加摧殘他的卻是精神上的折磨,但日復一日地探索,他懂得了,自己身為猶太人,自己就避免不了為這個身份而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從另一個方面去想,自己受難其實也是在代替整個猶太民族受難,所以,他開始堅定自己的心,決定承擔起自己所謂的職責。對于小說里面的主人公是這樣的,其實,對于實際的情況來說,也同樣是這樣的,猶太人們因為苦難,因為迫害,而更加的團結,更加地把猶太民族作為自己的一部分來看待。在自己因為猶太人這個身份而受到迫害時,他們并不厭棄自己的身份,相反地,他們將自己受到迫害這一悲慘的遭遇視為是自己對猶太民族的貢獻。這樣的民族精神是幾千年來的流浪生活中所升華出來的,在漫長的歲月里,大家相互扶持,猶太人們對自己的伙伴,對自己的民族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所以,猶太人的后代也有著強烈的民族之情。
盡管很多美國猶太裔作家都對猶太人年輕的一代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困惑以及他們由此產生的心理疾病甚至行為的怪異做了不一樣的描寫和敘述,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作家羅斯的寫作可以算是獨樹一幟,作家羅斯的文章喜歡通過性這一問題來進行表現(xiàn),在羅斯的文章中,主人公喜歡用性來擺脫自己的苦惱和困惑。比如在一篇文章中,主人公想在美國將自己的生活中融入進去,但是由于身份的限制以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明的不同,使他屢屢感到困惑不解,久而久之,他的精神世界變得空虛,為了讓自己得到放松,他開始與大量各種各樣女性進行性行為,他自認為這樣的方式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這部小說已經可以算是大膽了,還有更加露骨的小說,就比如曾經發(fā)表出來的《乳房》這一小說,故事從主人公變成了一個女性的乳頭這樣的荒謬的事情開始展開,然后緊接著對許多不能用現(xiàn)實語言描述的變態(tài)現(xiàn)象進行表現(xiàn)。作家們通過這樣的描寫進行對年輕一代猶太人的心理的剖析,進而使他們能夠更加地了解自己,從而做出改變。
三、猶太性的形而上性
其實,對于美國猶太裔作家來說,他們將猶太性表現(xiàn)出來,這并不僅僅只是對猶太人的苦難生活進行表現(xiàn)和闡述,這也是對所有的人類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進行描述,所以美國猶太裔作家所著作品普遍具有形而上性的意義。盡管猶太人們將自己的民族視為上帝的選民,但是他們同樣也認為世界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他們堅持民族的大同主義。另外,因為猶太民族曾經流浪于世界各地,所以這樣的經歷也使得猶太民族與整個世界統(tǒng)一起來,除此之外,猶太民族遭遇了各種各樣的遭遇,而這樣的遭遇卻是整個人類的命運的一個縮影,這樣的想法就使得猶太裔作家更加地致力于將猶太人所受迫害,所遭排擠的狹隘性進行擴大,將之作為整個人類的一個縮影,所以這就導致了猶太性形而上性的普遍。除此之外,對于美國猶太裔所寫的文章或者小說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流浪生活,特別的是精神的流浪,其實不僅是對猶太人的一種真實的描寫,同樣也是對當時社會的普遍人的描寫,因為在二戰(zhàn)以后,當時的社會變的動蕩不安,長時間的戰(zhàn)斗以及血腥生活,讓人們的肉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他們開始麻木,開始疲憊,并且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多么混亂,多么搞笑的地方,他們覺得自己也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破滅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生活存在價值,他們開始對自身產生疑惑,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意義進行探索和追尋,他們開始挖掘一個能使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和支撐。所以說,美國猶太裔作家的作品中那些遭受苦難,遭受折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磨難的主人公不僅是那些在痛苦折磨下的猶太人的縮影,更是肉體上經歷了殘忍血腥的戰(zhàn)爭,心靈上受到極大創(chuàng)傷的西方人類的縮影,正如著名作家馬拉默德所說的那樣,每個人其實根本就是猶太人,不過他們自己并沒有發(fā)現(xiàn)。對于這個時代的西方人類,他們所遭遇的肉體以及精神上的雙重創(chuàng)擊,在二戰(zhàn)以后,他們的生活變得痛苦,孤獨,他們同樣承受著外界的各種各樣的迫害與不公平,所以從這個程度來說,其實美國猶太裔作家所描寫的不就也是西方人類的生活嗎?也有人說,作家們這是有意用猶太人的形象來表現(xiàn)西方人類的狀態(tài),因為猶太人是痛苦以及苦難的代名詞。每個人都知道猶太人的遭遇,所以在寫作時將之作為西方人類的一個縮影就再合適不過了。對于猶太人來說,他們因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進而產生了對自己身份的疑惑,而同樣的,對于現(xiàn)代西方人類來說,美國也正在處于改革的進程當中,新思想與舊思想也在不斷地碰撞中,在這個碰撞中,美國人一方面希望延續(xù)傳統(tǒng),繼續(xù)舊思想,但是舊思想已經有了種種的漏洞,在這種情況下,新思想不得不被采用,但是新思想的施行也會對原來的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人們就在新思想與舊思想之間決斷并且猶豫。所以說,從這個方面來說,猶太人的困惑也是整個西方人類的困惑。
四、結束語
對于美國猶太裔作家來說,他們的作品描述了有關猶太性的內容,然后通過對猶太性的表現(xiàn)來對更加深層次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表現(xiàn),最后猶太文學可能不僅只是對猶太人的痛苦以及苦難的描寫,同樣也是揭示了現(xiàn)代西方人類的精神世界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讀者也會從這一點升華到自己,升華到社會,所以,這使得猶太文學變得愈來愈受歡迎,同樣,它也有著形而上性的普遍意義。
參考文獻:
[1]喬國強.論美國猶太小說的敘事主題與敘事模式[J].當代外國文學,2017,38 (03):59-65.
[2]李牧春.當代美國文學中的新現(xiàn)實主義傾向[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35 (09):91-93.
[3]顧海燕.美國當代文學中猶太民族的文化內涵[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 (09):127-130.
[4]蘭玉玲,馬冬.淺析猶太民族文化對美國當代文學發(fā)展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 (12):103-106.
[5]張建萍.美國猶太文學“回歸”主題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 (02):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