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雄 潘麗萍 胡月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是社會工作專業(yè)最常用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個案工作最基本的理論分析模式之一。它的基本理論假設有對人的成長發(fā)展的假設、對服務對象的假設、對人際溝通的假設及對人的價值的假設。心理社會模式主要適用于生活中遭受變故并對過往經歷耿耿于懷的對象,這個理論模式適合于筆者的案主,在經過背景資料搜集后,筆者決定運用直接治療技巧中的非反應性直接治療技巧和間接治療技巧。
一、個案背景及案例分析
(一)個案背景
案主,93歲,無兒無女,只有低保,為人和善,思路清晰,喜歡溝通交流。耳背,眼睛看不清楚東西,身體健康,無其他疾病。有多個侄子侄女,他們之間關系很融洽。老人89歲時來到D市某福利院養(yǎng)老。2017年1月,案主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腿骨折,臥床期間總是在床上默默地流眼淚,覺得被別人伺候大小便沒有尊嚴,并且極度后悔自己當時的不小心。手術之后案主多月不能下床,在此之后,案主被轉移至福利院特護區(qū)。如今案主腿養(yǎng)好了但是用拐杖走路,動作也緩慢了不少,護理人員擔心她再摔了,不讓她走出屋里的門,所以案主每天只能在屋里走走。每當提起摔跤這件事,案主都很后悔、痛苦。加之親人不在身邊,案主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抑郁情緒逐漸產生。
案主之前性格活潑,特別喜歡游山玩水,所以摔斷腿后再也不能出屋,這對案主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究其原因,案主雖然年過九旬,但是頭腦清醒,對事情的判斷能力是很強的。因此她對因為不小心摔斷腿的事情耿耿于懷,極度后悔。筆者認為案主的情況適用于心理社會治療模式。
(二)案例分析
通過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對人的四種理論假設,筆者對案主進行以下分析:將個人—周圍群體—社會作為分析要素,把案主的周圍環(huán)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在家庭層面,案主與侄子侄女和睦幸福,不足之處是案主的晚輩大多年齡在60歲左右,他們已經沒有精力去顧及她,所以案主仍然存在“孤寡”的問題。在案主不能出屋后,家人每周過來時用輪椅推著她出屋看看,但遠遠不能滿足案主想要自己遠走的需求。同時案主不想跟侄子侄女表達負面的情緒,沒有合適的宣泄對象,導致其情緒抑郁。在社會層面,案主摔跤之后被轉到特護區(qū),因此很少有語言方面的溝通交流。加之護理人員怕案主再次摔倒,案主的活動范圍受到了約束,她便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和很多善溝通的老人接觸,也沒有任何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社會參與基本為零。久而久之,案主人際溝通方面產生的問題使她抑郁的情緒無法及時宣泄出來。案主的過去的壓力是自責于自己不小心摔斷了大腿的這一的經歷,隨之表現(xiàn)出痛苦后悔的情緒。案主現(xiàn)在的壓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腿摔壞之后再也不能出屋這個極大的打擊,二是被轉到特護區(qū)后沒有可以傾訴壓力的對象。問題處理過程中的壓力是案主由于高齡而導致出現(xiàn)小的問題就會失能,案主本身也認為自己只能向不利方向發(fā)展,沒有想要去改變的意識。案主自身性格開朗,只是這段經歷讓其暫時產生抑郁的情緒,加之案主的親屬、福利院的護理人員都很關心她,所以筆者相信案主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待開發(fā)的潛在能力。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案主存在系統(tǒng)功能失調、缺乏正確認知、沒有自信心、對生活倍感壓力、人際交往破壞等問題。
二、計劃制訂及介入過程
(一)目標及計劃
1.個案目標
筆者決定從老人的主要問題入手,處理案主的危機。對案主的介入目標分為以下幾項:①排解從前受過傷的雜念、緩解不安的心理;②激發(fā)潛在的能力、建立理性認知;③減輕系統(tǒng)功能的失調;④增強在特護區(qū)的適應能力;⑤改善人際交往關系。
2.服務計劃
在了解和掌握了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后,根據個案服務目標,著手擬定介入方案。
(二)介入過程
1.了解案主情況、找出案主所處危機
第一次接觸案主時,筆者從細節(jié)著手,與案主進行一些簡單的交流。案主很愛閑聊,會問及筆者一些家庭情況。當筆者問及案主的身體狀況時,案主會很主動說自己今年年初不小心摔過腿再也不能走出屋了,并且表現(xiàn)出很痛苦的情緒。案主會由這次臥床經歷聯(lián)想到長壽不好,會被自己身體功能差、生活乏味所折磨。案主所說的是客觀存在的,她思維清晰,所以不能對她的個人情況進行隱瞞,于是筆者對老人進行初步的情感慰藉和心理輔導,通過簡單的舉例告訴她長壽“利大于弊”,“活一天就賺一天”等這些簡單易懂的話。由于沒有建立初步的信任關系,案主沒對開導進行回應。
2.與案主建立信任關系、進行情感慰藉
再次介入案主時,筆者和老人建立了較為信任的關系。筆者尋找到了自己與老人身上的共同點,老人發(fā)現(xiàn)自己與筆者是老鄉(xiāng)時變得更加親切,愿意進一步地敞開心扉。案主在問筆者的情況時,也會開心放松地說自身的情況,當再次談及大腿曾被摔時,沒有之前的痛苦和傷感了。在了解案主的個案背景之后,筆者決定運用探索—描述—宣泄的思路讓案主描述自己困擾產生的原因和發(fā)展過程,為案主提供情緒宣泄的機會,然后運用支持性治療技巧對案主進行情感慰藉,讓案主感覺自己被理解、并不孤獨。
3.對案主賦權增能、培養(yǎng)其愛好
通過前幾次的會談,案主的困境初步化解,在此基礎上,筆者運用直接影響技巧,幫助案主分析自身優(yōu)勢,讓案主發(fā)現(xiàn)自己性格樂觀的優(yōu)勢。同時,運用情景再現(xiàn)的方法幫助案主好回憶年輕時候的愛好。在溝通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案主年輕的時候喜歡養(yǎng)花,最喜歡的是月季花,因此筆者決定讓老人意識到現(xiàn)在依然可以重拾愛好,讓身心得到放松。由此使案主進一步建立理性認知,幫助其適應福利院特護區(qū)的環(huán)境。
4.幫助案主建立類家庭及小團體系統(tǒng)
筆者在進一步的介入中發(fā)現(xiàn)案主與其他老人沒有人際溝通的行為,房間里的聲音大多來源于電視、護理人員和家屬。對于案主這樣沒有直系親屬、沒有出屋機會的老人來說,案主沒有任何可以交流的對象,只能在屋里待著。筆者決定運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中的間接治療技巧,從和案主相關的社會資源入手,通過改善周圍環(huán)境和輔導第三者間接影響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試圖將案主與護理人員、其他床家屬、語言功能未喪失的老人等聚集在一起,開展一次小組活動。其目的是幫助案主進行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讓她獲得新的人際交往圈。同時力爭通過此次小組活動,建立起案主的類家庭及小團體系統(tǒng),進一步改善案主的人際交往關系。
5.對案主進行離別情緒的恰當處理
在后期的介入過程中,案主與社會工作者建立了主動依賴的關系,這種情況雖然有利于進一步了解案主,但對個案工作的整體是不利的,這需要幫助案主認識其與筆者之間的關系。在情感方面,讓她意識到筆者不會一直陪伴著她,有時間一定會來看望她,但是有很多時間是來不了的,她需要重新豐富自己的生活。筆者在結案之前與案主合影留念,并把照片留給案主一份,在大年初一給老人打電話拜年,讓案主記得還有一位之前素不相識的人在關心她,獲得自我認可,間接增強其抗逆力。
三、效果
本個案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下開展介入,注重采用多層面的服務介入方式幫助服務對象,并且把問題的產生逐個具體化歸因,努力改變老人的不利條件,幫助老人擺脫情緒抑郁的困境。與個案社會工作的其他模式相比,在排解高齡老人情緒抑郁方面有較大的優(yōu)勢,不僅關注老人的現(xiàn)在,還關注老人及其家人的過往經歷,除了關注案主本身以外,還關注案主所處的環(huán)境。另外,在干預技巧上,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從提供心理支持、宣泄負面情緒、情感慰藉等多方面幫助案主解決抑郁情緒,服務效果顯著。通過幾次介入的前后對比,案主的認知、生活狀態(tài)、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際交往等四個方面有了明顯的改變。在認知方面,案主能夠更加理性地認識自己已年老的客觀事實,不再自怨自艾,不會因為自己不小心摔跤而過度自責。在生活狀態(tài)方面,老人不會總想起自己不能出屋這一困境,而是培養(yǎng)起了在室內養(yǎng)花和養(yǎng)魚的愛好,每天多了一件事情可做,不再覺得生活乏味,抑郁情緒逐漸消失。在環(huán)境適應方面,老人逐漸適應了福利院特護區(qū)環(huán)境,不會總想著從前的病房。在人際交往方面,案主由原來找不到合適的聊天對象變成了愿意與別人熱情主動地溝通,逐步開始了新生活,對事物的看待更加樂觀積極。
通過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介入,對案主產生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老人變得開始適應新生活,更加熱愛生活,逐步實現(xiàn)了自身潛能、適應性、抗逆力的共同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適用于解決類似于案主的高齡老人情緒抑郁問題。
四、總結
在排解高齡老人情緒抑郁的社會工作介入過程中,社工應該從宏觀、中觀、微觀三方面運用社會工作理念、專業(yè)的知識和技巧幫助案主解決問題。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趨嚴重,養(yǎng)老產業(yè)會日益興起,但高齡老人這一群體仍是需要國家和社工機構扶持的重點。尤其是在關注高齡老人情緒方面,社區(qū)、機構、福利院、社工都要發(fā)揮主要力量,滿足老人多元化需求(醫(yī)療需求、日常生活的照料、思想交流、心理交流和精神慰藉等)。即使困難重重,我們也要逐個解決,讓社工對老人的照顧更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
參考文獻:
[1]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杜 娟.“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介入老年個案社會工作[J].社會工作,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