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順碧 張愛華 田世昌
【摘要】精神信仰是人類精神的安頓之所,它能夠引領思想和行為朝著確定的方向發(fā)展。本文從大學生精神信仰危機的現(xiàn)實狀況,運用文獻研究法、歸納法等,從精神信仰的概念出發(fā),剖析大學生建立精神信仰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學生精神信仰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精神信仰 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026-01
面對新一代的大學生,自己常常被他們的一些言論驚得突然“失語”。一次,我在課堂上把雷鋒作為“精神領袖”向學生標榜時,一位學生問我:“老師,雷鋒是不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人都是自私的,他的心里為什么只有別人,沒有自己?”我啞然失語,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的問題。我相信:不少老師也像我一樣,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已然發(fā)覺該是到了談大學生“精神信仰”建設的重要時刻了。
一、信仰與精神信仰的概念
天津師范大學李幼穗教授從心理學角度認為,信仰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 [1]。東北師范大學馬列部教授胡海波認為,真正的信仰存在于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化形式及其覺解之中。[2]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心理學博士宋興川認為,精神信仰屬于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世界范疇,是人類精神為逃避無限和永恒的壓迫,為克服自身在宇宙中的漂泊無依和孤寂之感,擺脫虛無和絕望,而構筑的“精神家園”,藉以獲得生命的確定和歸宿的產(chǎn)物。[3]
二、精神信仰建設對大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精神信仰建設是大學生找到生命個體意義的重要體現(xiàn)
人類在遠古時代,較多依賴于物質世界而生存,而當人類物質充裕后,精神世界的需求加劇了,大學生可以稱得上是“衣食無憂”一族,他們可以自由的追求生命意義和價值,但是走入社會,他們必須面對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現(xiàn)實,因此,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不可控感”,于是需要“精神信仰”來慰藉他們的恐懼、孤獨和無助,以保證他們“出發(fā)”進入社會時,能量滿滿。
(二)精神信仰建設有利于大學生辨識對錯,找到發(fā)展方向
大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都有很大的可塑性,但社會轉型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和認知體系,對他們精神世界的沖擊和撼動是巨大的,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下,他們原有的認知體系不起作用了,他們極度慌亂、精神處于漂泊無依和孤寂無奈的境況中,若能及時引導他們重新獲得精神上的安定,對未來充滿信心,找到可以努力和奮斗的方向,對發(fā)揮大學生“潛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精神信仰建設有利于大學生凝聚力量,散發(fā)光芒
精神信仰是人們對一定文化的信奉、遵循、堅持、堅守的穩(wěn)定狀態(tài),它如果形成合力,新一代社會生力軍迸發(fā)出的激情、爆發(fā)力和“戰(zhàn)斗力”可想而知,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和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信仰力量凝聚在一起,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大學生精神信仰建設的路徑
(一)找好發(fā)力點,尋回初心
高中時,理想明確,就是考大學,那么上了大學,他們的理想又在哪里呢?當一個人既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又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時,就很容易迷茫、迷失,甚至誤入“迷途”,忘掉自己的“初心”,因此,引導他們尋找“初心”,積蓄力量,開始新的征程,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引發(fā)情感觸動,點燃激情
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方激情或柔情的沃土,激情可能源于兒時的憧憬、少時的萌動、愛慕的對象;柔情可能源于溫情的畫面、純凈的眼神、潔凈的心域亦或是逝者的遺愿等;關鍵是看教師如何觸動那根敏感的“情弦”,撥動并引導它讓其發(fā)揮正能量,并持續(xù)點燃,加油升溫,直至燃燒恒定自控、運行良好安全。
(三)找到學習與生活中承載其精神信仰的載體
“精神信仰”沒有找到載體,和“空話”無異,無法回歸現(xiàn)實,因此,大學生需要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找到興趣、特長,樹立在自己專業(yè)領域的小目標,獲取成就感,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刺激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激發(fā)學習熱情,找到個體存在的意義,從而形成具有正向、穩(wěn)定和具有合力的“精神信仰”。如:體育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夏令營以及公益活動等。
(四)建立良好的群體互動平臺,引發(fā)共鳴
精神信仰的形成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需要有良好互動平臺,持久、長期的讓個體驗證它的正確性,確認他所堅持、守住的精神領地是值得的,從而內(nèi)化為一種習慣、自覺行為和積極導向,影響更多的人和群體。
參考文獻:
[1]李幼穗,張鎮(zhèn).精神信仰的心理學涵義[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6):73-77.
[2]胡海波.精神生活、精神家園及其信仰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01):19-26.
[3]宋興川.精神信仰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03):64-68.
作者簡介:
母順碧(1976.09-),女,漢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體育統(tǒng)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