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要以時代的眼光,而不是以過時的眼光來欣賞藝術。不管人們愿意與否,這種欣賞方法是存在的,我們就稱這種時代的眼光為抽象。
抽象,抽象主要就是說明“非具象”,也就是無法令人辨認出所創(chuàng)作內容和物體本身,也就是說無法用正常人思維來理解作品內容,然而這種不理解并不是真正不理解,而是通過與過去的形體外在的真實性的繪畫對比,可以說現(xiàn)在的真實性是一種客觀的科學性的真實性,而這種真實性夾雜著許多知識點以及作者的思維,不再是以往的“一目了然”,或者是人們已熟悉的題材而賣弄自我的繪畫技巧。所以這種個性的認知(真是自然的思維)通過顏色、形體來展現(xiàn),反而使人覺得不同以往,便稱為抽象。任何作品,除了純粹的構圖和色彩的因素之外,都是抽象的。我們不能根據畫家對其作品的命題來決定它的特征。一幅明顯的具象作品,可以被稱為《構圖》,然而也不能因此而減少它的具象性。一幅抽象繪畫可以命名為《歡樂的生命》或《特拉法爾加廣場》,但是它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具象因素,同樣地,人們可以把一個男孩子稱為瑪莉,而并不因此而變成了姑娘。
我們在印象派、野獸派、,以及立體派的作品中,都發(fā)現(xiàn)了抽象主義的傾向,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至今仍是我們年輕抽象派畫家最優(yōu)秀的教材。比如說是塞尚、梵高、雷諾阿的作品,對于他們來說,表象是無足輕重的,最重要的是對自身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對表象的認識,用自我的繪畫特色和技巧來完美的將審美傳達。
抽象藝術到底向我們顯示了些什么?
抽象藝術直接先驅者就是人所共知的野獸派、分離派和立體派。無論是康定斯基還是蒙德里安他們的藝術成就都離不開這種派別所受到的影響。
抽象,不單單是幾筆顏色,幾根線條組成,更不是色塊的拼接,也不是手法的稚嫩,更不是為了圖方便快捷的一種形式。這是思想和心靈的一種放空,是精神的一次自由釋放。就像米羅的《星座》,不再是唯美的傳統(tǒng)的星座,而是自我認知的星座印象,畫家并沒有順著大流而記憶,而是用另一種獨特的眼光來看待星座,利用幾何圖形構成美妙的曲線,讓美妙貫穿整個畫面,互補色的碰撞,是多么的符合現(xiàn)如今的當下,不拘束,不做作,又有神秘感和科幻感,讓思維不同層次的人感受到不同的氣息。
具有高度幽默感和神秘感的抽象藝術家,總是玩世不恭,在抽象派作品中,任何形象的聯(lián)系都被認為是非客觀、非理論的聯(lián)系,并且都被認為是“決不允許”的存在。從中可以說明,抽象藝術是我們時代的表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
抽象藝術從未間斷過,它不斷豐富自己的表現(xiàn)手法,并擴大題材范圍,雖然在其初期,已有康定斯基、馬克、克利、蒙得里安、德勞內和馬列維奇等藝術家奠定了它的基本理論,然而,這種藝術流派表現(xiàn)的可能性仍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途。人們最簡單的因素里能獲得多么豐富的造型可能。而這種造型是自由的,不受客觀物像所影響,大膽地盡情發(fā)揮自由的想象和所想表達的欲望。在近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產生的各種運動和流派為數甚多,但抽象藝術形成至今,仍然有著非凡的影響力,與以往的不適存到現(xiàn)如今的引領時代,它所遭遇的冷遇和歧視只是打破常規(guī)范疇的必須經歷,然而過后的無法或缺,讓這種藝術穩(wěn)穩(wěn)地站住了腳。如此豐富多彩的藝術,成為和現(xiàn)實最緊密的聯(lián)系,代表著現(xiàn)代人們的“最內在本質”。
有的人將抽象藝術形成認為是一種狂亂的、挑釁性的繪畫方法引以為樂,也就一種說法則相反的認為抽象藝術就是藝術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20世紀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這個世紀,藝術也像過去一樣,會在每個時代留下相應的足跡,它會有著自己的面貌來充實、符合適應這個時代。它不僅僅是顏色和型的體現(xiàn),是人類認識和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記載。過去的客觀物像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無法宣泄人們內心的吶喊,無法來抓住和刺激我們的視覺感受。不是越復雜就越完美,而是將復雜用一個簡單的曲線來代替,再注入靈魂,成為一種思維的賦予,新穎和審美的疊加。
藝術家,如果缺乏自我思維,缺乏對個性自我表現(xiàn),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具備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如果仍然將客觀物像不斷用以作為浪費時間的工具。在當今,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家那是對自我的一種欺騙和麻痹,這種膽怯將自己所在牢籠里,怎樣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那種好奇、意外、單純的意念用何方式來體現(xiàn)。當然,并不是所謂'變型'就是創(chuàng)作,就比如說對邊緣線的認識,打破常規(guī),將線虛化,將線破壞,也是一種個性的嘗試。在比如說,不規(guī)則的構圖方式,不再是黃金分割線式的完美比例,就是個性的一種體現(xiàn)。所以,創(chuàng)作無論是放飛自我思維的選擇還是技巧上的變更,還是顏色上的刺激,都離不開個性和審美?!胺制纭本褪且环N新的嘗試和個性,而審美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相信,無論任何畫家,提高審美度是我們追求的境界,有衡量底線,但絕無高度。這樣背叛式的分歧,也許就是一種新的藝術正在萌芽。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瑟福.抽象派繪畫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美]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