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花
任何一門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就是有效,有效才能更高效,有效才能提質量。有效才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才能促進教學相長。低效或者無效,都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否定,都在浪費寶貴的實踐,也在浪費寶貴的精力,讓教師無功而返,讓學生顆粒無收,因此,唯有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才能夠實現(xiàn)教育質量的提高,實現(xiàn)教化育人的目的??梢哉f,課堂上的有效教學就是各學科教學的生命。那么,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有效性就是課堂教學得以延續(xù)的生命線,那么,如何提高有效性呢?筆者對此有幾點體會,與同仁們一同商榷。
一、吃透教學內容,做到有備而來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下工夫精研文本,從不了解到了解,從粗略到精細,從淺層到深入,從宏觀到微觀,從對教學目標的總確定到因人而異的分目標確定,從對文本編寫意圖到教學中的重難點,這都是教師前期必須做足的功課,才能保證在課堂教學上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充當好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而教師一旦做不透備課工作,就意味著頭腦混亂、能力欠缺,學生知識技能得不到提高,情操也無法陶冶,甚至會一不小心帶偏了教學的方向,讓學生學習起來一頭霧水,有效性從何而言。教師需要借助網(wǎng)絡、資料室、圖書室、遠程學習等,來不斷解讀所要教學的課文,以為學生多面的提問做好精準回答的準備,也為不斷豐富課文內涵做好準備,同時尋找學生就課文預習產(chǎn)生的疑點的解決途徑。
二、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段,頗受教師青睞。尤其是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更能夠帶來有效性。作為創(chuàng)設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教師,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所謂好的問題情境,即該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并由此而產(chǎn)生的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進入到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是從課文內容、課文表達的思想、抓住“關鍵點”等方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利用演繹推理創(chuàng)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借助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用類比推理創(chuàng)設以及借助多媒體直觀手段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還要注意問題的設置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三顧茅廬》學完之后,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開放式的問題情境:“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以后,打了很多勝仗,如果你是張飛,此時你會想些什么呢?”這一問題實際上檢驗的是對張飛這個人的性格了解和掌握,為什么要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張飛,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教學,認識到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出山的諸葛亮果然是人才,而劉備尊重人才的言行舉止令人敬佩,此時的張飛可能會反省自己當初的魯莽……當然,學生的所思所想不盡相同,他們在問題的驅使下,探究興趣濃厚,獨立自主投入到思考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主題提煉、分析人物形象等來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問題來引領學生自主思考、分析、探究,也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主體問題意識和學習意識,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三、尊重個性差異,挖掘學習潛能
新課標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也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切實發(fā)揮主體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扎扎實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反映出的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學生所出現(xiàn)的個性差別,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盡相同,教學目標的“一刀切”顯然不太科學,也不太合理。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別、認知差異,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從而讓學生能夠從一堂語文教學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fā),共同進步。教師要著力于學生的內在挖掘,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通過適宜的問題引導和彈性設置,也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來挖掘出不同個性差異學生的學習潛能。真正的有效性就是要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對學生情緒的掌握、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了解,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有差異的課堂問題、練習、課后作業(yè)等,讓學生獲得全面提高。如,在教學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時,對問題的設置進行由淺入深的循循誘導式,多用“你認為”“你覺得”這樣的問話,讓學生自主去主動探究和思考,教師隨著學生的思路,改變教路,根據(jù)不同認知差異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及時調整教路,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重視與體現(xiàn),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優(yōu)化組合,讓組內成員取長補短,發(fā)展差異。在教學評價中,針對學困生要充分鼓勵和肯定,而對優(yōu)等生、中等生要給予希望和期待,給予具有差異的學生以學習信心,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主動尋疑、質疑、釋疑,深入探究與思考,不斷挖掘自己思維的深度,從而主動習得語文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教學自然也會收到預期效果。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師立足于實際、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學生,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授課方式,面對學生差異靈活采取策略,才能夠實現(xiàn)有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夠讓課堂教學的生命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