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馨
人這一生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即在筆墨中認識人生;一本是“無字之書”,即在社會中看清人生;最后一本書是“心靈之書”,即在內心中悟出人生。
少年時,初涉“有字之書”,它是我們獲取知識最主要、最直接的來源。靖節(jié)先生以菊為知己,和靖先生以梅為知己,子猷以竹為知己,我們亦可以書為知己。翻開書頁,于《離騷》中感屈原報國之志,于李杜見證唐之興衰,與東坡齊嘆大江東去,看《紅樓夢》知曉人生百態(tài)。在未涉世之前,“有字之書”是我們認識世界、認知人生的最佳途徑,也是我們著手規(guī)劃人生的繆斯。毛澤東曾表示:“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卑⒏⒌淖骷也柡账挂舱f,書籍就是他寫作的源泉。盡管他因置身書海而失去了視力,但他仍用口授之法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
紙上得來終覺淺,盡管“有字之書”對于人生必不可少,但它終究是只停留于表面,進一步閱覽人生還需“躬行”,這便是“無字之書”?!盁o字之書”雖然脫離了文字的束縛,但在這光怪陸離的社會中,想要認清人生,就變得更加有難度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當我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時候,周遭的一切都在直觀地對我們進行教導。所遇到的一切社會冷暖、人情世故都會使我們的心性更加成熟,進而對人生有一個更清楚明白的認識。
稻盛和夫曾言:“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比绻梢?,人都應歸于本真,沉淀自己的靈魂,于內心深處頓悟“心靈之書”的美妙。每個人的內心都應該有一個位置來安放一根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謂風骨,就是內在的支撐。正如楊絳先生的不屑爭搶,木心的一生清醒自得,沈從文面對打壓時的不卑不亢。“心靈之書”可以洗凈現(xiàn)世帶來的鉛華與浮躁,使人悟得人生。
人生如夢,夢里是我的江湖,夢中有花、有酒、有劍、有馬,可以妙算如神快意恩仇,亦可行俠仗義踏遍山河??蓧粜巡贿^一場空,我們應當吃透這三本大書,腳踏實地,緊握自己真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