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橋
早就想寫一篇關于音樂的文章,卻總覺功力不夠,情感未到,難以下筆??墒墙袢者€是忍不住提起這支拙筆,寫下一點自己的愚見。
如果說舞蹈是無聲的藝術,那么音樂就是有聲的藝術。音樂的種類很多,概念很大,如果沒有極深入的研究和極高的造詣,是很難從“大音樂”的角度,給出一些關于音樂的指點和評價。就我個人而言,樂理一絲不通,唱歌又基本跑調,按說本不具有點評音樂的水平和能力。但作為一個普通的聽眾,總還是可以在自己知悉的范圍內,寫寫自己對音樂的思考和聽完音樂的感受。
如果有人問我:“有那種音樂能達到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要求?”我覺得純音樂達到了?!盁o詞勝有詞”——是我聽完純音樂的之后的第一感受。確實,純音樂的格局和意境往往縹緲高遠,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不過很尷尬的是,我喜歡的純音樂很多都是來自日本。比如《英雄的黎明》,在TVB古天樂版的《神雕俠侶》中被多次引用。這使得我一直以為,這首曲子源自香港。直到有次看了酷狗音樂下方的評論,才知道這首曲子原來來自日本,是日本音樂人橫山菁兒為卡通電影《三國志》制作的開篇曲。再比如《萬里長城》和《故宮的記憶》光看名字就是打死我,我也不相信這是日本的曲子。但事實就是它們全都來自日本。《萬里長城》是日本作曲家太田美知彥為動畫片《中華小當家》制作的配樂,而《故宮的記憶》則是日本音樂團體神思者為NHK電視臺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
雖然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音樂的品味不同,聽完音樂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從后續(xù)評論的數量和內容來看,這幾首純音樂有著大量的聽眾而且很受歡迎。
當然,國內的純音樂也有很多我喜歡的,如李志輝的《紫禁花園》、《水墨蘭亭》和《平遙古韻》,林海的《琵琶語》,趙聰的《江南印象》……但是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觸及歷史題材的不多,專門用純音樂來寫歷史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李志輝的《紫禁花園》完美的寫出了故宮的浮世輪回,但李志輝本身主要是側重于空間上地理旅行和自身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而神思者創(chuàng)作的《故宮》系列則是專門來展現故宮的百年來的命運起伏。
至于西方的純音樂如《The Mass》等,不能說不好只是總感覺少了點韻味。就如西方的名著,雖然說也很有思想,但是翻譯過來之后,在語言上總是欠缺些美感。
當然,我也不是說故意就去聽日本的純音樂,說日本的純音樂好,去抬高日本的純音樂。只是就我所了解的范圍內,我個人覺得在歷史題材方面,國內專門用純音樂來表現歷史的優(yōu)秀作品還是太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英雄的黎明》確實很容易讓你感受到在遙遠的三國時期,在那連綿的戰(zhàn)火中,那些歷史英雄內心的悲壯與豪情。而《故宮》系列,更是會讓你的思緒穿越歷史,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感受故宮所經歷的歷史的興衰,朝代的更替和世事的輪回。
這就促使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么日本能寫出這樣的曲子?為什么日本的曲子能把中國的歷史脈搏切的如此的準確?
我個人覺得首先日本在地理上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地理上的接近使得中國的文化早已便傳入日本。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而儒家體系之外的佛教,也早已在唐朝時,就隨著鑒真東渡傳到了日本。至于茶文化就更加不必多說。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我們和日本同屬于同一個文化體系,至少二者的文化體系極為相像。這就使得二者在純音樂方面的意韻會比較相似。畢竟文化體系的相近,自然會使得二者滋生出的文化產物也極為相似。
其次,我覺得雖然日本有點看不起中國人,畢竟近代以來我們有段時間曾落后于他們,而現在又是一大群人坐飛機去別人家里買馬桶,要別人沒有點優(yōu)越感是不可能的。不然怎么會至今都不承認“南京大屠殺”這些事。但是我覺得日本對于中華文化的態(tài)度卻是矛盾的,既非常的恭敬和仰望又因此感到自卑。不然,也不會在二戰(zhàn)中盜運中國的北京人頭蓋骨,編造本國的歷史,想以此表明自己國家的文明也是非常歷史悠久。但是在《故宮》的系列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那種對中華文明的崇敬和思慕,感受到那種描寫故宮時恢弘大氣的氣勢。
而且人都有一種奇怪的心態(tài),就是自己一直擁有的東西,即使再珍貴也很難以做到全心全意的去珍惜它,相反有時候甚至會忽視它的存在。我們生來就在這個古老的國度里,對周圍擁有的一切很自然的就會習以為常,因此對于我們的文化很難做到像日本人那樣恭敬仰望。
最后就是,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本身就對中華文明有著極深的情懷,在音樂實際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國的元素。比如橫山菁兒在創(chuàng)作《英雄的黎明》的時候,就融入了中國的民樂還從大陸專門請了演奏員去日本全程參加錄制。
以上是我個人思考的結果,雖然說音樂是無國界的,但是誰又會真的愿意自己在本國的文化方面被曾經的學生超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