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楊志穎
高中階段學生對于修辭的概念比較單一,刻板,他們認為的“修辭”就是“修辭方法”,認為其只是潤色言辭的工具,而這種觀點的視角無疑是狹隘的。王希杰先生在《修辭學導論》中明確了“修辭”一詞的定義,“修辭”若作為一個動詞,“指的是運用語言文字的活動,努力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的活動”;“修辭”若作為一個名詞,“指的是語言中有關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的規(guī)律規(guī)則的總和”。在江蘇高考試卷中所出現的“修辭方法”,實為“辭格”,辭格是在特定語境中,為了使讀者對語言文字有準確、靈活的把握和理解而運用的一種文字表達形式。若將“修辭”這門學問僅僅歸結于“修辭手法”或者“辭格”,就將一個復雜的問題太過簡單化,甚至影響學生進入大學階段的中文課程的學習。
1、比喻和比擬
用集合的角度來看待兩個辭格,比喻是一個大集合,而比擬是個小集合且是比喻的真子集。如果再精細一點,比擬屬于比喻集合中的借喻集合。在江蘇語文高考考綱當中,將借喻仍歸屬于比喻辭格,卻將比擬單獨劃出,這使得學生對于兩者極易產生混淆。例如:
①春風如母親一樣溫柔。②春風是那么溫柔。
①句所用辭格為比喻,②句則為比擬中最為常見的擬人辭格。①句是比較典型的比喻句式,本體(春風)+喻詞(如)+喻體(母親);②句則是隱藏的比喻句式,即比擬句式,本體(春風)+隱藏的喻詞與喻體(擬體)。②句是①句的縮寫版,但是兩句的意蘊卻截然不同。①句作為比喻句,強調的是本體與喻體具有某種相似點,即春風給人的觸覺感受是溫暖且舒服的,母親給人的關懷在感覺上同樣是溫暖且舒服的,因此具有相似點,構成了比喻的條件。②句作為比擬句,是將母親所具有的動作、性格特點直接賦予本體,使它具有擬體的特點。正因為意蘊不同,因此比喻句更強調喻體,比擬句則更強調本體。比喻句可以在句中不出現本體和喻詞,但是必須出現喻體,即借喻;而比擬句中只出現本體,喻詞和擬體不出現。
2、借喻和借代
借喻仍屬于比喻,但是在語言結構中不出現本體和喻體,而是直接以喻體的形式直接出現在句子中。借代的基本語言結構包括本體與借體,直接以借體的形式出現在句子當中。因此,兩種辭格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樣來迷惑高中學生,對他們的辨析產生了一定的困難。借代與借喻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代體與本體之間必然存在某種關系,例如:①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①句為借代句,用“芳菲”即花的芳香代替“桃花”?;ň哂邢銡馐腔ǖ谋举|屬性,一旦花失去了香氣就與普通草木無異,因此本句是用本體的本質屬性來代替本體。由此可以看出,借代中的本體和借體必然存在著某種關系。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幾種關系構成了借代形成的條件。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币圆糠痔娲w;“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币蕴卣魈娲w;“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币跃唧w替代抽象……②句是借喻,本體是雪花,喻體是梨花,在自然界中這兩種物體是不存在任何關系,只是由于在這個語義場中呈現了相同的特征,從而形成了借喻的條件。
高中老師不應將“修辭”僅僅作為一個江蘇高考考點進行復習,而應當將它作為一個專題利用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進行專題講解與訓練。系統(tǒng)性教學會讓學生形成一套“修辭”的知識體系,并且兩周的時間足夠讓老師從修辭的定義講起,進而提及修辭的重要性,最后講解辭格及區(qū)分易混淆的辭格。
語言環(huán)境又叫交際場,是交際活動中各種因素組成的一種關系網絡。波蘭學者沙夫曾說:“一個表達的意義是隨著它所在的那個領域而不同的?!本渥又械恼Z境既包括主觀語境,又包括客觀語境。主觀語境指的是學生以答題者的角度考慮的語境,而客觀語境則是句子通過人物、景物、語言等要素呈現出的語境,在試卷中則為以出題人的角度設立的語境。由于學生的社會經驗與實際思考能力的不足,在答題中會出現主客觀語境的語境差,學生會以自我為中心審視句子從而曲解出題人的意思。老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句子語境,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以一定的高度看待句子,審視修辭。
《說苑·善說篇》載:“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一個人在交際場中的言辭不僅關乎個人的得失,有的時候更關系著民族的危亡。修辭在日常生活人與人的交際中不可或缺,而處于知識體系尚未牢固時期的高中生在此方面的修養(yǎng)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欠缺,這需要引起高中老師的高度注意,并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來扎實牢固地為學生搭起知識框架。我希望如呂叔湘先生所言:“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就是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
[1]王希杰.修辭學導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呂叔湘.把我國語言科學推向前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