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杰 唐利平
金魚是我國古代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經(jīng)過千百年的培育后,金魚已與日本錦鯉、熱帶觀賞魚等一道收到人們的喜愛。早在十六世紀(jì)初,第一批金魚就已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xiāng)生根發(fā)芽。但迄今為止金魚名稱的英譯卻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且大多數(shù)翻譯不僅不能體現(xiàn)出金魚身上厚重的文化感,反而會給外國友人帶來錯誤的認(rèn)知。20世紀(jì)80年代初,目的論被提出。該理論認(rèn)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仲偉合,鐘鈺1999:47)。目的論的提出為翻譯界提供了一種新思維,并被應(yīng)用于不同的翻譯實踐之中。金魚的名字體現(xiàn)著悠久的中國文化,從目的論視角探討其英譯并尋找合適的翻譯策略,不僅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范,更有利于世界加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本文首先介紹了翻譯目的論的發(fā)展歷程,然后介紹了金魚的歷史及當(dāng)前名稱英譯中的問題,接著從目的論的角度為金魚名稱的英譯建言獻策,希望為跨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目的論(Skopostheory)由德國功能派創(chuàng)始人萊斯(Katharina Reiss)的學(xué)生、德國語言學(xué)家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在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提出,接著Vermeer又吸收借鑒了賈斯塔·霍茨·曼塔(Justa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使得目的論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后來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對功能派內(nèi)的不同學(xué)說加以梳理,并提出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遵循“功能加忠誠”的指導(dǎo)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
目的論的核心思想是目的決定一切,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具體采用的翻譯策略及翻譯方法應(yīng)由翻譯的目的決定。Vermeer指出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biāo)受眾而生產(chǎn)的語篇”,因此一般的翻譯行為包含的目的可以被劃分為三類:首先是諸如謀生之類的譯者的基本需求,其次便是交際目的,最后是使用某種特定的翻譯手段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
在目的論框架中,原文只能被看做為目標(biāo)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而譯文的接受者才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因為該群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交際需求與對譯文的預(yù)期要求。目的論的提出改變了以往翻譯活動中原文高不可攀的地位,翻譯的目的與受眾的具體需求開始被重視。譯者必須全面了解受眾需求,明確翻譯目的,并將其成為指導(dǎo)翻譯行為的基本原則,從而實現(xiàn)原文和文本之間的轉(zhuǎn)換,達到翻譯跨文化交際目的(閔佳麗2016:200)。
金魚起源于中國,已經(jīng)陪伴著人類生活了十幾個世紀(jì)。相關(guān)史料顯示,金魚的祖先是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野生金黃色鯽魚。它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968到975年間北宋初嘉興刺史丁延贊所造的金魚放生池中(王占海,王金山 2008:105)。經(jīng)過后世不斷的培育與選種,金魚品種變得多樣,主要可以分為文、草、龍、蛋四大品種,且包含紅、橙、黑、藍、五花等顏色。像龍睛,獅頭,琉金等品種都為世人熟知。
當(dāng)今世界各國的金魚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從中國引進的,我們的近鄰日本在16世紀(jì)初引入中國金魚,朝鮮在18世界引進金魚。同樣在17世紀(jì)到18世紀(jì),中國金魚通過一些來華傳教士被傳到了歐洲。對于金魚這種獨居特色的觀賞魚類,其命名方法大體可以被歸納為兩類:
(1)身體特征加文化因素:獅頭、虎頭、鶴頂紅名稱源于金魚頭部的肉瘤形狀,且虎獅在中國人的心中也是代表著虎虎生威,充滿活力,仙鶴則代表著美麗與長壽;望天、龍睛,望天金魚眼球上轉(zhuǎn)90度,在古代有仰望天子(皇帝)的寓意。而龍睛的眼睛跟傳說中龍的眼睛相似,被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征;珍珠金魚因其鱗片外凸,形似珍珠而得名;還有扇尾、絨球以及其名字中的紅、紫、黑等,都是因其身體特征如尾部形狀及鼻孔膜形狀和身體顏色得名。
(2)國外命名:日本著名的藍疇金魚源自于中國,相傳其名字是來源于中國閩南話“懶豬”的諧音。琉金早先是隨清王朝船只被運往琉球群島的,后來琉球發(fā)展了金魚養(yǎng)殖業(yè)后,把從琉球運到日本的金魚稱之為“琉金”,沿用至今(郭志泰 2008:114)。
通過不同金魚的名稱的由來,我們可以看到金魚名字里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光輝。圓潤的金魚身體蘊含著中國自古以來天圓地方的智慧,它不僅代表著活力、吉祥,更寓意著年年有余,金玉滿堂,這與中國人追求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的文化信仰也密切相關(guān)。
成都動物園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動物園,園內(nèi)飼有各類動物300余種,其金魚廊擁有的金魚種類多樣。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紅龍睛(Red dragoneye)紅獅頭(Red lionhead)、紅白頂紅(Red and White Oranda)、短尾琉金 (short tail Ryukin)、紅珍珠(Red pearlscale )、紅虎頭(Red tigerhead)、紅望天(Red celestialeye )、藍尾蝶(Blue Butter fl y’s Tail )、紅白錦鯽(Common gold fi sh)等。通過整理可以發(fā)現(xiàn),成都動物園金魚廊這些金魚名稱的英譯總體上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同時大體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以身體顏色加身體部位翻譯,如紅龍睛(Red dragoneye) 紅珍珠(Red pearlscale
(2)以身體部位加具體品種翻譯,紅白頂紅(Red and White Oranda)、短尾琉金 (short tail Ryukin)
但是,考慮到金魚的獨特性及其文化屬性,成都金魚廊金魚名稱采取簡單直譯的方法卻是值得商榷的,且存在著以下問題:
(1)無法體現(xiàn)品種,金魚種類眾多,某些品種間差別細(xì)微,簡單的直譯并不能讓人們它們所屬的種類。
(2)傳達錯誤文化,例如紅龍睛(Red dragoneye),dragon來源于希臘語,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關(guān)于dragon的神話故事奠定了其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與兇殘的基礎(chǔ)(朱珺,李旋轉(zhuǎn) 2015: 111)。中國代表吉祥的龍跟西方的龍完全不一樣,所以簡單的用dragoneye翻譯龍睛并不合適;望天被翻譯為celestialeye,朗文當(dāng)代高級英語詞典對于celestial的解釋為relating to the sky or heaven 和very beautiful,這與其眼球向上仰望天子的寓意也大相徑庭;
(3)錯譯,一些金魚在其他國家的培育下已形成了新的品種,有了新的品名,如琉金(Ryukin)朱文金(Shubunkin)等,故不應(yīng)采取新的翻譯,但金魚廊對于已有特定英文名稱的錦鯉(koi),卻使用了gold fi sh的翻譯。
成都動物園不僅是對內(nèi)教育市民普及科學(xué)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是對外傳播文化的關(guān)鍵窗口。由于金魚這一物種的獨特性與其名字里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因素,在翻譯其名稱時,不但要考慮物種的基本信息,同時又要兼顧譯語接受者,使翻譯符合其風(fēng)土人情,并且不影響弘揚中國文化。目的論的目的性原則要求“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yīng)是對等翻譯理論所強調(diào)的原文和功能,而應(yīng)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要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陳小慰2000: 9)。譯者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手段?;诖?,參考成都金魚廊金魚名稱翻譯存在的錯誤,金魚名稱的翻譯可以適當(dāng)采取以下策略:
如紅珍珠(Red pearlscale )、藍尾蝶(Blue Butter fl y’s Tail )、紅白頂紅(Red and White Oranda)等,這些魚類以其身體特征命名,因此采用直譯的方式讓人對于其特點一目了然。但是對于紅獅頭(red lionhead)與紅虎頭(red tigerhead),兩者雖然名稱類似,但卻因為是否存在背鰭而分別屬于龍種與蛋種。因此對于此類以身體特征命名的金魚,在英譯出其名稱后,應(yīng)用注釋標(biāo)明其所屬品種,如紅珍珠(Red pearlscale,DAN )紅獅頭(red lionhead,LONG),紅虎頭(red tigerhead, DAN),并可加上解釋性語言闡述其名稱由來及獅虎在中國文化中的寓意,以達到向國外游客科普的目的。
金魚名稱中文化氣息厚重,不僅有以瑞獸祥禽命名,也有取自詩詞歌賦的名稱,中西文化的差異導(dǎo)致翻譯時的源語與目的語并不能完全對應(yīng),如中西方的龍與鳳凰就不指代同一物種。因此對于以文化因素命名的金魚,其名稱可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在保留金魚名稱的中國元素的同時,使外國民眾通過注釋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如龍睛、望天眼、一斛珠等中國意蘊濃厚的品種,應(yīng)直接譯為Longjing(LONG), Wangtianyan(DAN),Yihuzhu(DAN),并在介紹中說明其在中國文化中的所指。若采用英語直譯,反而達不到預(yù)期的宣傳效果。
對于一些已經(jīng)存在的,約定俗成的金魚品種如 土佐金(Tosakin)、朱文錦(Shubunkins)、秋錦(Shukin)等,因其名稱較為統(tǒng)一且被廣泛接受,可直接采用其翻譯并加以注釋表明其所屬品種。
金魚名稱英譯的目的是通過合適的翻譯,不僅使英語國家的人們了解這一物種,還能充分體會到蘊藏其中的中國文化。這也與目的論目的決定翻譯手段的理念相一致。本文探討了目的論指導(dǎo)下的金魚名稱翻譯,以期金魚名稱統(tǒng)一英譯標(biāo)準(zhǔn)的出現(xiàn)。
[1]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對某些翻譯方法的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0(4):10~12.
[2]郭志泰.金魚文化美天下[J].環(huán)球?qū)櫸锟萍迹?008(2):112~117.
[3]閔佳麗.目的論視角下的英語翻譯策略研究[J].讀天下,2016(22):200.
[4]王占海,王金山.中國金魚品種的演變和現(xiàn)狀[J].環(huán)球?qū)櫸锟萍迹?008(2):104~106.
[5]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47~49.
[6]朱珺,李旋.文化隱喻視角下中國龍和西方Dragon的比較[J].瓊州學(xué)院學(xué)報,2015,22(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