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寫盡了榮、寧二府的興衰榮辱。而《葬花吟》一詩則出自該書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顏埋葬花顏,整部紅樓,這是第一首讓人哭出聲的詩。
越劇發(fā)源于山清水秀、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xiāng),從而形成了輕盈柔美、細膩委婉的演劇風格。1957年,著名編劇徐進將其改編為越劇《紅樓夢》,由上海越劇院排演,轟動一時,而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老師也被廣大戲迷親切的稱為“林妹妹”。越劇王派唱腔平易樸實,自然流暢,于平靜處見激情,注重音調(diào)節(jié)奏與語勢情感的結(jié)合。其演唱情真意切,抒情性極強,運腔平緩委婉且蘊藏著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低音區(qū)音色渾厚柔美,而在唱段的重點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高潮,與平和典雅的基調(diào)形成對比。我想以我所熟悉的《紅樓夢·葬花》一折,簡單談一下我學王派唱腔這么多年的一些感悟。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塑造黛玉這一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在原著中,曹雪芹先生曾在二十六回以一首七言絕句做了鋪墊:“顰兒才貌世應(yīng)稀,獨抱幽芳出繡閨。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隨之引出了一個超然出塵的葬花場景。
而越劇《紅樓夢》將第二十六回濃縮為“閉門羹”一折,《葬花》則形象的表現(xiàn)了黛玉在受了怡紅院的“閉門羹”后,五味陳雜,將花喻人,無限感慨的心理活動,抒情色彩非常明顯。整折戲從尺調(diào)腔慢板起唱:“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我眼中,卻只是,一座愁城”四句唱出了黛玉心中無限的哀怨與愁思。接下來的“楊柳帶愁,桃花含恨,這花朵兒與人一般受逼凌”、“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躪”等句,看似憐惜花朵,實則借花比人,感慨自身命運多舛。王老師在演唱時,將“受逼凌”中的“受”字加以重音強調(diào),以表現(xiàn)黛玉內(nèi)心無法言喻的傷痛?!拔乙淮绶夹恼l共鳴?七條琴弦誰知音?我只為,惜惺惺,憐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躪”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表達了她感慨自身與落花同命相憐的思想感情。惜花總是輕薄語,葬花才是真惜花,所以這最后一句“且收拾起桃李魂,自著香墳葬落英”將黛玉的癡及她心中的凄涼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的一段“葬花吟”,充分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現(xiàn)實下摧殘下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了其在生死愛恨所交錯的斗爭過程中的焦慮與迷茫。由“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句轉(zhuǎn)入散板式的吟唱,在淺吟低唱中浸染著哀傷?!耙荒耆倭欤L刀霜劍嚴相逼”兩句是黛玉對長期迫害的冷酷無情的現(xiàn)實的控訴,因而這一句再次使用了高音的處理方法,揭示了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極大痛苦。隨著人物情緒的轉(zhuǎn)變,“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兩句融入了低沉的拖腔,變得哀怨低沉?!霸竷z此生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休叫污淖陷渠溝?!边@幾句唱出了黛玉在幻想自由而不可的時,所表現(xiàn)出來不愿遭受污辱、倔強驕矜的性格。從“儂今葬花人笑癡”一句轉(zhuǎn)入弦下調(diào),以此來渲染了黛玉自憐自嘲的悲傷情感,運用重音將情緒推向高潮。最后,在“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凄涼結(jié)局中,曲調(diào)再次回落,徒留悵然若失之感。
從接觸到學習王派,我始終覺得學唱王派嗓音要寬厚,由于我的聲音比較尖亮,所以每次練習的時候我都會刻意的把自己的聲線往下壓,努力尋找那種寬厚的感覺。直到幾年前,有幸跟隨王文娟老師上了幾堂課,我才意識到自己對王派唱腔的認識還只是浮于表面。王老師對我說:“現(xiàn)存的影像資料,多是我不太年輕時留下的。很多的朋友都會跟著錄音學,也有些人學的不錯。但那是不對的,因為他們只是在模仿,并沒有真正感悟唱腔背后的內(nèi)涵。其實,王派唱腔也講究柔美,咬字要實,要學會用情咬字,以情吐腔?!崩蠋煹倪@番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一個演員要做到一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想要將一個人物塑造的鮮活生動,僅僅一味的模仿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把人物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和演唱之中。
為此,我特地翻閱許多有關(guān)《紅樓夢》的資料,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林黛玉”這個人物。慢慢的在演唱這一段時,我的眼前總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場景——一個眉間微蹙,揚著柔弱卻略帶驕矜的臉龐女子,荷著花鋤,撐著那弱不勝衣的身體,埋葬一地落英。仿佛要蛻成濛濛細雨,在“花落花飛飛滿天”的世界里與那些開的花、落的花、葬的花一起承受俗世的雨打風吹。我把自己代入到這樣的情景之中,想象自己就是林黛玉,感受著此時此刻她的內(nèi)心情感與情緒變化,根據(jù)的嗓音色彩和演唱風格來塑造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
王派唱腔善于在樸實中見華彩,于平淡之中把不同的曲調(diào)、多種板式組織為成套的唱腔,細致而有層次地揭示了人物內(nèi)在感情的細微變化。誠如王文娟老師在自傳《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我的越劇人生》一書中所言:“如果唱腔和嗓音都像是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人物自然不會鮮活。每個人的音色、音域和音高,雖然大致都是固定的,但是演員也可以通過適當?shù)目刂坪瓦\用,唱出不同的色彩。即便是同一人物,演唱風格和和嗓音色彩也應(yīng)該隨著人物情境和情緒而變化。”
以上是我對越劇王派唱腔的一些淺陋的認識,在今后的舞臺實踐中我會更加努力的積累經(jīng)驗,加深對王派藝術(shù)的了解,并將王派藝術(shù)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