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回顧這40年的歷程,并從中找出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找到正確的方向和路徑來指導今后的行動。經過研究、分析、思考和總結,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和路徑,砥礪前行,就能夠取得更大的勝利。
什么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基本經驗和教訓?我認為主要教訓就是一定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
在這40年中,凡是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推進得比較好的時候,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就表現(xiàn)得比較好,人民群眾的福利也得到了比較多的提高,社會和諧的氣氛就能夠保持。反過來說,當改革進行得不順利、甚至出現(xiàn)了曲折的時候,那么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會遇到挫折,各方面的進步就會出現(xiàn)減慢甚至倒退。
我們的改革是在一個目標指導之下曲折前進的,40年的改革過程中有很多的波折和起伏。研究這樣一些波折和起伏是能夠加深我們對于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的認識。
比如說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的改革,大家都覺得總方向是市場取向,當時叫“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但市場經濟到底是什么樣的,因為我們跟國際經濟學的主流已經隔絕了很多年,因此,當時是用前蘇聯(lián)學來的政治經濟學解決問題。幾年以后,發(fā)現(xiàn)并不太成功,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曲折,推向計劃經濟為主。
1984年,我們總結了經驗和教訓,往前進了一步。三中全會時,我們確定了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者叫做有計劃的市場經濟。但那個時候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或者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們各自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經過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反復討論、選擇,在1985年全國黨代表會議上,討論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或者叫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經濟形態(tài),最后選擇了有宏觀管理的市場經濟模式。
后來又出現(xiàn)了一些曲折,最終導致了1992年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了改革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了50條綱領,確定了要建立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使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個決定的貫徹使得世紀之交時,中國經濟實現(xiàn)了真正的騰飛。
可是到了本世紀初,特別是2005、2006年,部分人認為要強調國家的管理,強調國有經濟的重要地位,甚至出現(xiàn)了某些“國進民退”的現(xiàn)象。
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的綱領,與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綱領相比,更加豐滿、更加準確,而且,改革的目標設定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336項改革措施,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非常恰當?shù)摹?/p>
雖然有很多曲折,但所幸的是,每經過一次曲折,其實我們都上了一個臺階。所以,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把十八大以來做出的各種決定落實到位。
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所以經濟增長、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型也沒有到位,這就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總的來說,我們把它形容為一種“翹翹板”式的經濟運行狀態(tài)。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投資去拉動的,而大量的投資又造成了過高的杠桿率,造成了系統(tǒng)性風險的隱患。在這種情況之下,宏觀經濟政策就很難處理,如果要降杠桿,那么增長率就下去了;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那么杠桿就上來了,爆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的幾率就增大了。
有沒有出路呢?關鍵因素就是要提高效率,只要能夠提高效率,這兩方面的問題就都能夠解決。但是效率能不能提高,歸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所以說到底,要解決當前的問題,就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的決定,特別是要貫徹十八次代表大會、十九次代表大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的決定,把它落實。現(xiàn)在看起來,落實不是很容易的。
336項改革措施,應一項一項的討論,需要調整的就調整,在我看來總體來說是適當?shù)?、正確的。
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值得注意,比如今年年初說要消滅私有制,最近又是要退出。這都是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如果有道理就需要通過辯論來達成一致,一項一項的把它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