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鋒
摘 要:經(jīng)過多年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實踐,深知課堂效率的重要性。歷史與社會有別于其他學科,不理解它的人認為它是死的、極為枯燥的,然而歷史與社會它是鮮活且真實的。那么在課堂上突出它的“活”,抓住學生的有效注意,就成為課堂效率的關鍵。結合實踐就如何讓歷史與社會課堂“活”起來談談看法。
關鍵詞:效率;故事化;課堂教學
一、鉆研教材,活用教材——課堂“活”化的根本基點和原則
課堂教學如果脫離了教材,沒有具體知識的傳授,那就如同無中生有,空中樓閣。但同時,教師也不能照搬教材,用機械輸送的方式強加給學生,而是可以在適當?shù)?、不脫離教材意圖和原則的基本上加以活用[1]。當然前提是教師應該將教材反復鉆研、吃透,理解教材的出發(fā)點和意圖,勢必需要對教材作一個全面、透徹、系統(tǒng)的解讀。對于教材的解讀,筆者認為先要將教材的整體脈絡和線索理清,歷史與社會的教材的知識點看似雜亂無章,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同的知識點還有著不同的地位,影響著整一條線索,需要了解這些重要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然后仔細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每一幅精美的插圖,解讀得越透徹,對于教材的靈活運用就更加準確到位。最后一定要結合課堂對于知識點的實際理解程度靈活對比教材的相關的知識點,以便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
筆者在教學維新變法這堂課時的內(nèi)容時,按照課堂的預備安排,在講完了維新變法的背景、大致經(jīng)過、改革內(nèi)容之后按照教材的編排應該要引導學生感受變法的性質和意義。但是在課堂中,個別學生注意力開始轉移,這時轉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模式自主分析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大致經(jīng)過、改革內(nèi)容,并設置問題:中國清末維新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有什么異同。這樣就打破了平時教學的安排設置,活用了教材。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來拉回了在課堂后期學生注意力開始轉移的傾向;二來更加鍛煉了學生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了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三來這個重要知識點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如果沒有對教材的整體脈絡的把握和理解,就不能針對臨時學生的課堂反應和注意力轉移的突發(fā)情況作出相應的教學策略的調(diào)整,也就沒有辦法活用教材。在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關鍵,活用教材,采取相關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講到文藝復興的章節(jié)的時候,也可以活用教材,可以將文藝復興、近代科學興起和啟蒙運動放入一節(jié)課中共同與學生研究探討。這樣操作可能會遺漏許多小知識點,但是最重要知識點反而會讓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活化教材,提高課堂的時效性[2],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從而能夠激活整個歷史與社會的課堂。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活”化的根本出發(fā)點
許多學生對于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的情況,在完成對秦朝的相關章節(jié)后,對于漢朝就可以大膽嘗試讓學生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嘗試讓學生按照原有的秦朝分析知識的框架去分析漢朝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所制定的多方面的措施,同時教師加以對幾點重要措施的引導深化(對于漢武帝“推恩令的頒布的意圖”以及對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加以深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一來,不僅教材變活了,而且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引導作用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當然也會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只有平等地與學生一起探討,從學生主體地位出發(f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讓學生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中收獲更多知識。
三、課堂情景故事化引導——讓課堂“活”起來的關鍵點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弊阋哉f明,抓住學生的興趣對于提高學習效率非常關鍵。那么這種興趣的培養(yǎng)在歷史與社會這門科目當中就顯得極為有優(yōu)勢了。因為在歷史與社會中不管是中國古代史,還是世界近代史都有著數(shù)不清的有趣生動的小故事。若將這些小故事穿插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去,勢必會帶來諸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成為課堂活起來的關鍵因素。一來可以讓整節(jié)歷史課堂更加生動豐富,二來也可以在發(fā)現(xiàn)學生注意力開始不集中的時候及時加入這些小故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去,三來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故事化引導之后,學生會下意識地認為歷史與社會課堂原來是那么的有意思,不僅對這一課充滿期待,甚至對于下一節(jié)課也充滿了渴望。
當然在利用這些小故事的同時,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小故事的選取不能刻意,也不能勉強,更不能隨意,應該注重平時對這些故事情景的積累。二是課堂中利用小故事應該適可而止。三是選取歷史小故事不能太隨意,不可只看到其有趣性而忽視了其真實性,盲目選取會造成學生的錯誤理解,扭曲歷史,這也是選取歷史小故事的原則。
總之,筆者認為讓課堂教學“活”起來還是取決于老師對自身教學藝術的理解和發(fā)揮。雖然每位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理解各有不同,但筆者認為大家或許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不斷提高教學策略和手段,追求一個更加高效的歷史與社會課堂。
參考文獻: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