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南
摘 要 目的:分析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團體心理訓練的設計。方法:在2016年12月份-2018年2月份選取我國不同學校的300名年齡40歲及以下的青年教師作為樣本,將所選教師劃分成育齡5年以下、5-10年、10-15年不同階段,分析各個育齡階段教師心理健康的情況。結(jié)果:除了除恐懼因子以外,三組其他因子的評分對比顯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相較于5年以下年育齡而言,10-15年年以下育齡偏執(zhí)因子與人際關(guān)系的評分相對較低,強迫因子、精神病與軀體化評分比較高,組間對比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相較于10-15年、5-10年育齡老師而言,除了恐懼因子與偏執(zhí)因子以外,其他因子評分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結(jié)論:青年教師在人際關(guān)系與偏執(zhí)等因子方面存在健康問題,通過團體心理訓練,能夠顯著改善。
關(guān)鍵詞 高校 青年教師 心理健康 心理訓練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8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esign of mental health and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or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6 to February 2018, select 300 young teachers aged 40 and below from different schools in our country as samples to classify the selected teachers into 5 years of age, 5-10 years, 10-15 year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eachers at various stages of childbearing age was analyzed. Results: In addition to the fear fact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he other three group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annual childbearing age of 5 years, the paranoid factor of childbearing age and the age of 10-15 years The scores of the relationship were relatively low, the compulsive factors, psychosis and somatization scores were relatively high,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the 10-15 years, 5-10 years of childbearing teachers, except the fear facto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s of other factors besides the paranoid factor, P < 0.05. Conclusion: Young teachers have health problems in term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aranoia, and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rough 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
Keywords college; young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training
在教師隊伍中,高校的青年教師屬于關(guān)鍵性構(gòu)成部分,屬于國內(nèi)21世紀的主要資源,也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本次研究將2016年12月份-2018年2月份選取我國不同學校的300名年齡40歲及以下的青年教師作為樣本,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團體心理訓練的設計,總結(jié)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的對象
本次研究選擇了300名青年教師,所選教師源自全國不同學校,年齡都在40歲及以下,160名是男教師,140名是女教師;142名已婚,158名未婚。
1.2 方法
通過臨床癥狀的自評量表(SCL-90)對本次所選對象進行測試,經(jīng)SPSS20.0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主要包含抑郁、人際關(guān)系、精神疾病與焦慮等,1分表示沒有癥狀,2分表示輕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重度,所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2)采取醫(yī)院資質(zhì)問卷調(diào)查表對入選者基本情況進行調(diào)查,主要包含年齡、學歷等。分成教育年齡在5年以內(nèi)的組(80名)、5-10年(130名)、10-15年(90名),評估SCL-90的評分;對比不同教育年齡SCL-90的各因子評分。
2 結(jié)果
2.1 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整體情況
從總體上看,高校的青年教師心理方面比較健康,和全國常模相比不存在顯著的差異,然而恐怖與人際敏感兩個因子比全國常模低,精神病性因子比全國常模高,存在明顯的差異,見表1。
2.2 離退休老干部與中國常模的SCL-90評分比較
除了除恐懼因子以外,三組其他因子的評分對比顯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相較于5年以下年育齡而言,10-15年育齡偏執(zhí)因子與人際關(guān)系的評分相對較低,強迫因子、精神病與軀體化評分比較高,組間對比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相較于10-15年、5-10年育齡老師而言,除了恐懼因子與偏執(zhí)因子以外,其他因子評分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顯示,從總體上看,高校的青年教師心理方面比較健康,和全國常模相比不存在顯著的差異,然而恐怖與人際敏感兩個因子比全國常模低,精神病性因子比全國常模高,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一,心理和生理的問題。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高校青年教師軀體化的差異較明顯,軀體化水平有隨著年齡和教齡的增長而降低的趨勢。[1]而且,高校青年教師的軀體化不僅反映出其主觀的身體不適感,同時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抑郁、恐怖、敵對、強迫、焦慮。雖然通過主觀努力與鍛煉可以影響年齡對人的心理的作用,但是仍然無法改變由于年齡的老化而帶來的對心理的消極作用。
其二,人際關(guān)系的問題。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高校青年教師人際敏感程度明顯高于全國常模。本次研究顯示,除了除恐懼因子以外,三組其他因子的評分對比顯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的意義,P<0.05;相較于5年以下年育齡而言,10-15年育齡偏執(zhí)因子與人際關(guān)系的評分相對較低,強迫因子、精神病與軀體化評分比較高,組間對比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相較于10-15年、5-10年育齡老師而言,除了恐懼因子與偏執(zhí)因子以外,其他因子評分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因此對高校青年教師進行人際溝通訓練是有必要的,這就需要高校青年教師的團體進行心理訓練。高校青年教師的團體心理訓練內(nèi)容主要是按照青年教師心理特點來制定把高校的青年教師心理特點當作基礎,通過心理訓練對教師情緒管理與心智模式的訓練等進行改善。[2]這種心理訓練有充足準備,能夠強化高校青年教師心理素質(zhì),深化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筱函.成長中的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調(diào)查研究[J].課堂內(nèi)外·教師版,2016.16(4):24-25.
[2] 賀泉莉.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guān)系[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21(3):139-143.